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我国在现阶段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我认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历史上的治国之道,有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区别,但德治主义没有完全排斥法治的作用,法治主义同样也没有彻底否定德治的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具有了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自觉意识。将“德“推崇为治国首要条件的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之本。“德,国之基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实际上,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崇尚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极为重视法治。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2.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首先,他认为,德育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孔子极力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其次,孔子认为,德育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圣贤君子的根本途径。在人性的认识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他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基本上是相近的,人的善恶好坏是后天环境习染的结果。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特别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笃…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治党”、“以德治政”、“以德治民”以德治国,首先是第一直接主动主体“治者”用道德和人格力量教育、感召广大民众,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从本质意义上说,“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国家机构的广大公职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即行政伦理建设一其中,尤以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所以,“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官”。  相似文献   

4.
一、儒家德主刑辅模式的演变与内涵儒家的重德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是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这是他们对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刻体察和理性反思。殷商因失德而亡国,所以周公旦一再强调“敬德”、“明德”。郑国的子产也认为:“德,国家之基也。”②可见,先哲们把德治上升到关系国家强弱、治乱、兴亡的高度,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刑政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其后盾并以物质的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它对百姓的震慑和约束作用更为直接有…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治思想并加以系统论述的是先秦儒家。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德化为本,以刑弼教;治人优先,修身为要;富而后教,教而后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现代德治思想,从变化了的社会实际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出发,赋予了德治以社会主义的时代新意。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以德治国”不会冲淡“依法治国”,讲德治也并不必然导致人治。正确处理好官德与民德的关系,道德继承与道德创新的关系,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是德治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孔子在谈到治国方略时,曾提出“德主刑辅”,其主要意思在于以道德教化为主,并辅之以体现君主专横的刑。而韩非子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①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德法同治”,认为国家应该是架构在“德治”与“法治”这两个车轮上的机器,只有“德治”与“法治”...  相似文献   

7.
孔子主线以德治主义治国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学,是从人本主义意义上强调指出了为政首先应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政治道德建设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历史表明,统治的政治道德,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孔子伦理学说不仅具有历史内涵的深刻民族化意蕴,而且亦有当代政治化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在他博大浩深的思想体系中,殡葬改革思想尤为突出。一部《论语》,有十几处论到殡葬事宜。他道冠古今,且把实行殡葬改革作为教化黎民百姓的重要方面。他重礼倡仁,不信鬼神,推行节俭办理丧葬事宜。他身为一代哲人,身正为人师,带头实行殡葬改革。根据有关资料探究,孔子的殡改思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认为实行殡葬改革是为政之道。他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即用行政命令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他提出执政…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一切国家民族的当权统治者(中世纪的皇帝与国王,近现代的总统、元首)都希望自己的施政能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以便自己的统治能够绵延万世,永垂无疆。在中国,最早表达这种野心的首推秦始皇。他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却无情地嘲弄了秦始皇及其抱有同样目的的政治野心家。也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历代士大夫所抱的修、齐、治、平的良好愿望一次次落空。然而,他们却往往“九死而无悔”地坚持下去,并把这个传统留给下一代。于是,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上留下无数忧国忧民、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党的治国方略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其用意在于全面地把发展民主政治、健全法制和社会体制创新、道德风尚建设结合起来,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体制前提、程序规则和提供精神动力,这既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范畴,也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毫无疑问,这一治国方略的新发展,首先是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实践的,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此外,这一治国方略的新发展,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对我国几千年来古代社会治国方略的扬弃和超越。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依法执政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湘伟 《湖湘论坛》2004,17(3):60-61
一、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三个代表”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在依法执政的全过程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它是依法执政本质和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依法执政的指导思想,也是依法执政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在世纪之交,我们党明确选择了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且历史性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效率性、文明性、合法性的要求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执政的效率性要求依法执政代表和满足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执政的高效率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是复兴中华的伟大战略方针,它与“依法治国”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将更快地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德治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理论界面临的一门新课题,本期刊发的郝铁川教授的文章,对此作了可贵的探索,欢迎广大学者踊跃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纪之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础,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强大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以德治国,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新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创见,不仅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在新世纪振奋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鼓舞…  相似文献   

16.
孔祥林 《桂海论丛》2002,18(2):91-93
在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应当把法律文化的建设放在与制度变革同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中国法律文化缺乏法治因素的原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依法治国进程的负面影响 ;并对如何建设顺应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法律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权》2013,(5):18-23
At a conference in Beijing on December 4, 2012 marking the 30th anni- versary of the adoption of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o fully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primary task and the basic work in building a socialist nation ruled by law." He also said, "A country ruled by law should be first rul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ful governanc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  相似文献   

18.
法治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但由于依法治理的规则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所以在对规则的解读上和规则涉及不到的地方,执法者拥有自由裁量权就成为必然。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也曾论及法治之不及的问题。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讨论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和心理原因的影响,视角主要集中在对法治合理性的探讨上,而忽视了法治状态下人治因素的客观存在,进而忽视了法治建设过程中对于执法者实施自由裁量权的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9.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在《社会契约论》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束缚人们社会行为的就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一个社会为维持社会秩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规定与制约,是控制和指导社会行为的手段。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论述过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他在《荀子·礼记》中说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这里所说的“度量分界”就是规范。在他看来,为了避免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纷争和冲突,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然而,有规范存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胡泽勇 《理论月刊》2004,2(11):99-101
人在法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内生于法与人之间的客观关系。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法治国家的实现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休戚与共。作为“自由人联合体”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法治,应该而且也能够显示出她在推动和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