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命题。科学理解党内和谐、社会和谐以及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探讨从党内和谐走向社会和谐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协是我国特有的政治团体,它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决定了它在中国政治和谐中特殊的功能。人民政协的政治和谐功能具体表现在提案的政治和谐、党际和谐、决策和谐、信息和谐与监督和谐等方面。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协的政治和谐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党提出了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科学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党的领导更是至关重要,党内的和谐必不可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辩证地认识党内和谐,正确处理好党内和谐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团结一致与矛盾斗争的关系;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党组织利益与党员利益的关系;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从而实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党建带动社建,推动城乡社区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自身和谐的实现。党组织自身和谐又取决于它与社会结构的和谐、其组织内部的和谐以及它与群众关系的和谐。江苏省江阴市通过构建社区党建组织体系、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和社区党建服务体系,实现了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契合、自身组织结构的和合以及与群众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构建“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之间的和谐,是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的核心。领导干部理解和掌握和谐企业的内涵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化和谐讲的是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和谐既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文化和谐包括文化形态的和谐和文化因素的和谐。实现文化和谐的具体途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五对矛盾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宗教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7.
梳理西方法哲学流派中自然法学派、规范分析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和后现代法学思潮有关"和谐"这一基础法观念的知识,可以提炼出理性和谐、规范和谐、利益和谐与二元和谐四大和谐法治的理论模式.中国法理学要回应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就必须在总结、借鉴西方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有关和谐法治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市场经济是在利益差别中求利益和谐。利益和谐涵盖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劳资和谐、宏观层面的结构和谐、社会层面的群体和谐。实现利益和谐,一是通过劳资和谐夯实利益共享的基础,让更多劳动者通过劳动积累和拥有财产性收入。二是通过结构和谐打造利益平衡的架构,借助国家的力量来预防和扭转宏观利益失衡、利益悬殊的局面。三是通过群体和谐开拓利益认可的天地。构建不同社会群体对利益格局充分认同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要进一步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需要提升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增强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向心力;要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机制,实现、维护、发展好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要继续提升多党合作制度的整合功能,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并首次提出了党内和谐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本文试从党内和谐的内涵、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党内存在不和谐现象及原因分析以及党内和谐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对专家的讨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加深对党内和谐的认识和促进学者们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园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文化的最佳切合点。在愈来愈人性化的社会环境中,以人为本已成为共识,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施教手段,提升教学艺术,展现大教育理念的师德师范。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法的社会和谐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理念涵括经济法理想和信念两个方面,社会和谐作为经济法的基本理念,有其特定涵义。经济法社会和谐理念产生的背景依赖以及和经济法价值、宗旨、原则的契合,说明了社会和谐是经济法理念的应然性,经济法及其社会和谐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政府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府的产生依据及其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其必须拥有一种价值依归,包括最核心的公正精神和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的伦理精神。公共政府伦理精神的构建和弘扬是现代政治生活和谐有序的根本保证,而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和政治道德的制度化的双向互动及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管理和训练是塑造公共政府伦理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社会“普遍和谐”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相通之处,可以为构建当代中国的新型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和谐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中的政治沉默、理性主义等政治心态,是其中的不和谐之音。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才能培育大学生的和谐政治心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党内和谐包括党的思想和谐、党的制度和谐以及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的内容。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就要大力强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加强以反腐败为重点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信仰的指引,大学生作为重要后备力量,其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确立程度必将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少数大学生信仰危机值得关注。"中国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现实都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地位,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阵地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与基督宗教分别以特异性的“忠孝”与“爱神”作为本根至上的终极正当原则,结果导致它们不仅在理论和现实中陷入了深度悖论,而且彼此间也形成了无法调和的张力冲突,难以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只有运用它们共同包含的“普世爱人”观念,置换它们各自奉行的特异性至上本根,以尊重人权的“不可坑人害人、应当爱人助人”原则为基础,儒家与基督宗教才能通过求大同、存小异的途径,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包含着公平和正义的道德内核,并以此为理念引领着社会成员的生活。从和谐社会的道德诠释出发,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道德的关系,并提出了培育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