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司法工作的新期盼,也是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法院的最高追求。今年,为了将这一需求落实到具体的执行工作中,该院进一步创新完善执行工作机制,确保执行权在阳光下运行,依托"三个平台",让"三道阳光"照进人民群众心里,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执行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阳光服务——执行网络平台司法为民,是该院强化执行公开的出发点。今年以来,该院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执行数字化管理系统,全新打造阳光执行网络平台。首先为每一起执行案件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涵盖案件的所有信息,和司法管理系统无缝对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伟今年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树立了邓小平故乡人民法院良好的法制形象。作为长期战斗在法院执行工作第一线的张伟,爱岗敬业,锐意改革,执法如山,不断提高执行艺术,仅近3年来,所在庭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346件,标的3.5亿多元,执结311件,标的2.6亿元,执结率达90%。确保了司法公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尊严。  相似文献   

3.
受法律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法院在案件处理中往往出现执行难的问题。案件执行难不仅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对此,最高院通过下发文件和作出报告指出具体解决执行难的措施。而各人民法院针对该问题也在积极得探索中。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法院执行工作中,财务知识在执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财务知识对执行案件中的情况加以分析,查明执行人在银行的资金情况,能够提高案件的执行效果。因此,值得重视。本文就财务知识在法院执行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7年后半年以来,该县以强力推进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方配合,法院主攻,截止2007年11月底,共清理出2006年11月底以前的积案167件,执结167件(其中发放债权凭证15件,退出执行程序80件),实现了执行工作良性循环,使人民群众反响最大、影响法院公信力最严重的执行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开创了该县执行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法院"执行难"一直是困扰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难题,为解决"执行难",2005年中央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各地建立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执行协调联动机制。本文就建立执行联动机制的原因背景,对其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解读其价值;同时,针对协调联动机制之不足之处,提出了完善执行协调联动机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以来,江苏省建湖县人民法院持续掀起“执行风暴”系列活动,重点对“涉民生、涉金融、涉企业”等案件开展专项执行。迄今为止,建湖法院共开展集中执行活动12次’搜查18人次,拘留10人次,扣押车辆8台,执行到位金额1500余万元。建湖法院始终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规范高效的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立得住、信得过的执行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7.
秋实 《公民与法治》2014,(15):25-26
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近年来,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宪法、预算法、监督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地开展预算执行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了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但在预算执行中,随意变更预算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比如,有的不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擅自变更预算项目;有的利用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常委会部分预算变更决定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200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在回应四大焦点话题中毫不掩饰地提到执行难的话题.被老百姓称为“法律白条”执行工作是民事行政诉讼最后一道程序.是司法救治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被老百姓视为法律是否可信.是否被亵渎的一道防线,因“执行难”使司法权威大打折扣.因“执行难”使国民对司法机关乃至政府失去信心,这充分反映了“执行难”是人民群众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人民法院内部亦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活动中,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探索执行工作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行执行分段式集约管理模式、设置执行工作短信服务平台系统、对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实行限制高消费制度3项举措,不断完善执行方式方法,切实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杨玉泉 《人民司法》2020,(1):50-53,65
完善执转破工作机制,构建能够执行的依法执行、执行不能的依法破产工作格局,①不仅能够保障债权人平均受偿权,保护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还能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衡平,增强人民群众财富安全感,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②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513条至第516条对如何推进执行转破产(以下简称执转破)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笔者以四川省宜宾市法院审理的案件为基础,通过研究总结执行转破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民诉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助推基本解决执行难,最大限度兑现人民群众胜诉权益。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执行难问题,防止消极执行和执行权的滥用,一直是各级人民法院不断努力解决的课题。尤其是在外部执行环境难以根本改观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执行权运行机制,实现人民法院内部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执行权  相似文献   

12.
赵贵龙  孙振庆  李贺 《人民司法》2012,(19):107-110
"执行难"与执行信访直接关涉群众切身利益和司法公信,而执行依据不确定性是重要致因。本文立足于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以法院制作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执行依据为主要分析模型,对执行实践中常见的民事执行依据不确定性的形式、对执行工作的负面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司法对策作一初步探讨。执行依据不确定性问题存在的形式作为执行依据的主文内容的不确定性。生效法律文书是执行程序得以启动的根本依据。执行实践中,因法律文书主文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影响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特区法坛》2007,(1):25-26,16
法院执行难问题,一直受到省委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省委、省人大领导先后多次听取关于执行工作的专题汇报,要求全省各级党委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自2002年以来,全省各级法院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以切实解决执行难为重心。以转变执行理念、推进执行改革为突破口,深入贯彻“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注重执行工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使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实现了我省法院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涉及群体性利益敏感案件和久执不决的“骨头”案件得以全面执行,为优化海南投资环境、建设和谐海南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人民法院采取制定针对性执行方案、开展集中执行行动、积极开展司法救助等“硬措施”解决执行难题。  相似文献   

15.
龙庆军  袁剑 《法制与社会》2012,(19):158-159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民事"执行乱"的问题屡见不鲜,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司法权威也面临挑战。在此,本文对目前民事执行活动的现状、成因以及检察机关如何在民事执行活动中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等相关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顺利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郑重地向全党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在一个法治国家,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其他法律文书能否得到顺利执行不仅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大局,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事关国家法制的尊严和司法的权威。正基于此,羊年伊始,本刊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二级大法官、分管执行工作的沈德咏副院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民事执行过程中的“执行难”、“执行乱”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人大、社会要求检察机关加强执行监督的呼声强烈。”笔者认为,顺应现实需求,加强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将是一条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名法官代表,我对于每年的两院报告,都会认真进行学习。听了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感觉内容简明、务实,客观真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司法为民"宗旨更加突出。今年的报告专门用了一个部分,把包括民事审判、行政审判、执行工作、信访工作等在内的相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汇报,特别突出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主旨。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觉得最近这些年来,法院工作确实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  相似文献   

19.
周长安 《法制与社会》2010,(8):162-162,210
随着行政权的日益扩张,行政罚款执行罚的适用也越来越泛化,此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行政行为的效率和权威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种制度有待于完善,而从程序保障和权力监督方面进行完善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公正执法,而且还期盼公开透明;不仅要求准确执法,而且还期盼高效执法。法院只有充分考虑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感受,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确立工作思路的依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尽力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要求和期盼,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法院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党组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对抓审判工作形成的共识,也是该院审判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