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劳动争议问答以例说法三十九、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什么程序?原野探矿设备厂为精简企业人员,提前解除了几位职工的劳动合同。结果职工不服,集体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决原野探矿设备厂以精简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将职工辞退的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仲裁属于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话语体系下的法定仲裁,与以民间合意自治为基础的商事仲裁无制度生成上的关联性。研究认为: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是基于协议仲裁的一裁终局属性所生成的救济途径,不应适用于作为诉讼前置程序的劳动争议仲裁,并易造成重复救济,对效率和保护弱势劳动者的价值追求目标造成损害;相关司法解释为追求社会效果创设了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监督程序,混淆了法定仲裁和协议仲裁的界限,扩大了民事诉讼法第237条的适用范围,易带来法律冲突和适用困境。研究建议,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需尊重其公法属性,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律赋予的救济手段作出裁判。  相似文献   

3.
工友 《工友》2013,(8):35
《工友》编辑部:我与公司因工伤问题发生争议后,已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到现在已经2个月了还未裁决。当我去询问原因时,工作人员说已经中止仲裁,并让我签收了中止审理通知书,理由是要等伤残等级鉴定出来。请问,仲裁委员会的说法能成立吗?章宪章宪读者:《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不断增多,而且往往因为当事人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而致使争议久拖不决,当求助于法院时,又因诸多的法律“真空”而使法院在受理与不受理之间左右为难。为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久前,最高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对如何打劳动争议官司,给了个明白的说法。一、哪些劳动争议可向法院起诉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无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而应当首先申请调解或者仲裁。只有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  相似文献   

5.
劳动争议篇(续)三十三、仲裁委员会制作的调解书有没有法律效力?联合收割机厂的职工许华联,因为操作不慎发生了工伤事故,对于厂里的处理结果,许华联很不满意,与厂里形成了劳动争议。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没有调解成功,因此,许华联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劳动争议采取"一调一裁两审"的单轨制解决途径,在内部调解机构调解之后和国家公权力介入进行强制裁决之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因其独有的模式、独特的成员构成、高效的运作方式以及相对经济的仲裁成本在解决众多劳动争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因为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本身存有的问题引起了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劳动争议篇     
劳动争议篇二十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是什么?化工机械厂的老马工作时出了工伤事故,对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医疗费如何支付等问题,老马与厂领导的意见很不一致。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无效,建议老马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老马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相似文献   

8.
工友视线     
《工友》2008,(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六大突破性制度设计一是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为防止一些用人单位恶意诉讼以拖延时间、加大劳动者维权成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仲裁环节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即对因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等案件的裁决,在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不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被驳回的情况下,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强制性的多轨制,这一机制尚存在诸多弊端:费时耗力,有悖于程序正义和效益的原则;缺乏对仲裁裁决的监督,仲裁程序的职能弱化;仲裁和审判之间缺乏协调,重复审理,浪费审判资源。因此,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工会的作用,突出调解职能,使劳动争议仲裁与民事仲裁衔接,并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宗晓虹  谭立独 《工友》2014,(5):8-14
正社保争议是否该受理,仲裁与法院掐架【阅读提示】:同一案件,劳动仲裁机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法院则相反,于是出现了仲裁机构与法院掐架的情况。以湖北为例,早些年,对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的争议,劳动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都倾向于属于劳动争议,予以受理。而近两年来,法院的态度发生变化,认为这类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不予处理。目前,湖北的主要做法是,如果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涉及比如工资争议及补办社会保险的争议,仲裁机构则要求当事人作为两个案子分别立案。对于补办社会保险的案子,仲裁机构则作出终局裁决,避免了一方不服起诉至法院,而法院却不予处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西门 《时代风采》2011,(12):6-7
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劳动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目的是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争议篇(续)二十三、仲裁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县经委的老钱,被推举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成员。他认真学习了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对《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做了认真研究。通过一番努力,老钱对于劳动争议的仲裁工作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总结...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篇(续)二十九、仲裁委员会如何做出受理与否的决定?龙达工艺美术制品厂在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时,决定裁减一批职工。这一决定一做出,立刻引起不少职工的反对。为尽快解决这一争议,企业决定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马厂长把仲裁申请书送到仲裁...  相似文献   

14.
潘荷花 《工友》2010,(5):42-43
不久,仲裁裁决下来,陆涛的前两项仲裁请求获得支持,提出的赔偿失业保险待遇损失却被驳回,原因是陆涛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又重新找到新单位,并没有失业,没有损失发生,其主张于法无据。。  相似文献   

15.
以例说法(续)二十一: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为什么必须是单数?某市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在准备成立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时,通知市总工会,要求选派代表参加仲裁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市总工会推举出两名代表报送到了仲裁委员会筹备组。然而,仲裁委员...  相似文献   

16.
黄龙 《中国工运》2008,(5):27-29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关键环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仲裁程序,特别规定对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力图将多数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予以解决。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地位。三方原则是劳动争议仲裁的一项重要原则。认真推动落实这一原则,对于工会依法参与仲裁,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后半叶,作为预防和处理罢工等集体争议的重要机制,仲裁首先被应用于美国的铁路行业。后经多次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变迁,至1926年《铁路劳工法》,美国铁路业逐渐形成了自愿仲裁、常设仲裁委员会、由争议双方选任仲裁员、灵活的仲裁员数量、以仲裁制度处理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仲裁终局等成熟的仲裁规则,奠定了当前美国各行业劳动仲裁制度的基础。在长期、连续和复杂的劳动关系中,相对于调解、调停、诉讼等争议处理方式,仲裁具有专业性、广泛性、权威性和修复性等特点和优势。从源头处研究美国仲裁制度确立的背景、规则和经验,对于当前中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和集体争议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工友》2008,(3):52-52
一是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为防止一些用人单位恶意诉讼以拖延时间、加大劳动者维权成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仲裁环节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即对因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等案件的裁决,  相似文献   

19.
《工友》2014,(3):26-26
《工友》编辑部:我入职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两个月前我因社保等问题与单位发生争议并申请了劳动仲裁,由于劳动仲裁部门逾期没有作出裁决,我就向法院起诉了。为了证明与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我提供两位工友的书面证言。案件开庭之前,法院要我通知他们出庭作证,说如果他们不出庭作证将对我很不利。请问,提交了两位工友的书面证言还不行吗? 陈学举  相似文献   

20.
谢克伟 《工友》2007,(2):46-46
一方面是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一方面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针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尴尬处境,1月19日在京召开的“中英劳动保障合作成果发布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借鉴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劳动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英文简称ACAS)的经验,对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研究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