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丽 《世纪桥》2014,(6):81-82
增强社会组织活力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只有通过推进政社分开,切实保障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拓展社会组织空间;创新管理理念,增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政治互信;增强社会组织内生活力等几个举措才能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求实》2022,(2)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继行政发包制、分类控制模式、项目制之后国家治理的第四种范式。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法性资源聚合而成的合作治理组织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吸纳社会”。其主旨是在目标多维与治理资源匮乏的矛盾下,基层政府通过“借力”共同体的组织吸纳,在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通过优化党建引领、织密组织网络、激发公民参与、提升政府能力、加强法治保障“五位一体”来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一个更为系统、更具可行性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治理:社会网络中的执政党领导力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在转型社会的影响力不仅与其规模、人数、掌握的资源有关,也和政党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其他组织的关系模式相关。较好的社会网络地位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以较低成本实现政党目标。已有材料表明,我国执政党运用其自身或社会精英掌握的组织资源,通过渗透、动员、宣传等方式对社会群体施加影响力,进而将社会纳入有序化的政治参与过程。在此过程中执政党不断提高其内部领导力、平台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并进行对三种领导力进行多层叠加,进而提高其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冬梅 《世纪桥》2014,(4):83-8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领域,并承接了大量社会治理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社会组织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规范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监督和制约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组织,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民主政治基础培育,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目前公益志愿组织缺乏合法身份和资源支持,理念和能力有待扩展深化,社会理解程度还不够高。同时也逐渐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和活力,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和支持公益志愿组织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发展要结合本地和自身发展实际,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开展工作。尽快制订完善鼓励组织发展壮大的政策条例,为志愿服务者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弘扬公益志愿行为精神,增进公众理解认同,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加强组织管理、技术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激发公益志愿组织社会活力,积极融入政府公益事业,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6.
孟超 《党史博采》2008,(10):18-19
一、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 非政府组织简言之就是人们自愿组成的非政治的、非营利性的、非宗教性的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严郁洁  曹胜亮 《探索》2023,(3):39-52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加强党对社会组织领导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通过组织人力、理念认同等内源动力因素与制度支持、资源注入等外部助推因素将党组织引领优势转化为社会组织治理效能。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效能评价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检验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提升其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建构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提升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建构这套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基本思路,坚持统筹性与典型性相统一、可行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将评价指标细分为社会组织运行的科学性指标、社会组织的党建嵌入指标、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指标以及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提升治理效能指标等四重维度,建构起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建构这套评价体系,以期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治理效能进行量化评价,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应对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犯罪问题作为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激化的集中表现,严重影响着生态移民地区良好社会秩序的有效构建。生态移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法制等原因侵犯财产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比较高发、频发。地方政府必须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健全利益纠纷调解机制,加强司法资源配置,提高生态移民法律、文化、道德素养,发挥宗教人士调解作用等方面入手,努力化解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犯罪,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而当前社会组织在治理中,存在着力量难以有效整合、专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位等障碍性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环境中,要通过积极加强社会组织间力量的整合,提升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等措施来确保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格局正在改变,社会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参与社会管理新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特别是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民间组织--民办社会服务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组织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高度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认识、新要求、新期待。近年来,上海市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制约其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的因素也日渐显现。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对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构成重要考验,亟须社会组织发挥协同治理作用。研究团队就社会组织协同应急管理提出了一个包含协同目标、渠道、能力、环境的四要素分析框架,据此发现:我国广大社会组织与政府在应急管理的总体目标高度一致,均以公益为导向;尽管社会协同治理理念已经提出十多年,但社会协同的法治保障尚不健全,协同渠道有待拓宽,协同效能尚未充分释放;从发展规模、类型结构、专业业务与资源保障方面看,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社会组织协同应急管理的社会环境来看,协同理念与协同法制的普及均有待加强。由此,从渠道、能力、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社会组织协同应急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道路,也是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抓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城乡社区治理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文章运用社会学的微观分析视角对当前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发展治理进行实证研究,以此揭示新时代党与社会组织在实践中互动的深层逻辑。研究发现,党不仅能够增强社会组织的政治合法性、扩展其资源渠道,而且还能够通过政党统合赋予社会组织负责人政治身份,凭借更高的政治平台可以进一步增强合法性和整合资源,从而使社会组织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提出了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行政能力是政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履行自己职责的本领和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把政府行政能力作为评判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行政能力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保障,更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体现政府的有效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履行自己的公共责任,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能力,尤其是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社会治理能力。因此,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邓亦林  郭文亮 《求实》2016,(7):66-74
政治功能是社会组织的衍生功能。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是一种非政治化的政治参与,受制于国家选择性放权、合法性支持不足、制度化参与渠道匮乏等诸多因素,一些社会组织采取弱自主性、自我限制、自我规避等"去政治化"策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必要积极规范和主动引导社会组织通过非政治化的政治参与方式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夯实国家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组织化是伴随着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封建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必然.由于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曲折变迁,我国社会组织化的发展不仅偏后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其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都需要特殊的内涵.我国社会组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路:一是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设计和安排社会组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二是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发展社会组织化,即社会组织化发展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实现发展;三是在强化自身发展的战略前提下重视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引导与自愿发展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平衡发展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相结合,外部环境创造与内部管理优化相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治理作为一种新兴治理模式,在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和认识还没有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应用上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并需在不断的完善中达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良性互动,为民主发展和政治改革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统计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行业性社会组织与公益型社会组织对于经济发展和治理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从社会资本外部性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社会资本不仅具有正的外部性,还具有负的外部性。社会资本外部性的基础是社会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机制,正外部性社会资本由于社会资源共享而增值,由于边界开放,受益者非特定,而能促进社会效率;负外部性社会资本由于特定结构上的特定群体通过社会资源“贵买贱卖”、剥夺其他受益者机会,对整个社会来说,是社会资本发生转移的零和博奔。行业性社会组织有时作为一种负的外部性社会资本而存在,其在经济发展、政府治理中可能扮演着负面角色,因此政府在培育、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其监管。  相似文献   

20.
向鑫 《理论研究》2014,(5):68-71
从十八大的社会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这种瞬间的转换令不少人疑惑。比较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及各自实践,有助于说明变革的原因。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实践显示出了其合理性。我国深化改革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就必须松开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需要变革为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需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这也契合我党的群众路线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