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桥》2017,(6)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给后继者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遗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主流思想交汇的产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谋求"民彝"政治、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力求实现民众自由与发展等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探讨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民生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以"人民主体"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表现为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关注人民、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体现出鲜明的与之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总结和提炼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精髓和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遵循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对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深入分析了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特殊理路、理论内涵、西学背景、思想特征,同时明确指出了李大钊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缺失。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本文着力论证了李大钊当年未参与社会主义"论战"的缘由,深刻揭示了"问题与主义"讨论之后所呈现的思想升华,特别是认识论命题的展现。本文认为,李大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应用于中国实践,聚焦"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形成了李大钊建党思想。李大钊建党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生成逻辑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5.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并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经济技术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观、民生观和社会公正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和与时代接轨;强调坚持改革方向,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从学术史反思的角度,针对研究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对李大钊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新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传统、李大钊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李大钊与五四新文化、李大钊"民"思想的深刻内涵、李大钊研究的学术史探究。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从中国学习思想史的角度来评价李大钊,他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奠基者。其学习观主要贡献有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批判武器,推倒"尊孔读经"的封建学习思想;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学习观的基本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为现代学习观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深化李大钊思想研究,需要以学术史为基础,坚持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认识论原则,用个案、实证来展开思想、理论的解析,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要从动态角度认知李大钊的思想,展现其特殊的思辨过程,从而真正"读懂大钊"。坚持学术史与认识论的结合,实现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从这两条基本的"自然线索"展开研究思路,力求从具体的变动中获取思维灵感,是李大钊思想研究所要达到的二重境界。  相似文献   

11.
"民生"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词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日臻完善。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民生建设的一般规律,使之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资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中,社会建设的分量越来越重,因为社会建设的好坏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社会建设的关键又在于民生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民生建设思想需要我们去探讨并且吸取其中的精华用以指导后来的民生建设。本文从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出发,论述了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其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使我们更加了解邓小平的民生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3.
民生保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民生作为工作重点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民生建设思想。文章从历史思维、系统思维、精准思维和共生思维四个方面把握习近平民生保障思想,明析了习近平民生保障思想的理论渊源、全局思想、扶贫思想及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从科学思维视角研究习近平民生保障思想,为民生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维上的剖析,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生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构建适合浙江省情与区域发展实际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能够对浙江省民生福利的发展现状作出合理判断,有利于调节政府行为,逐步实现"民生本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基于"民生净福利"的科学内涵,创新性地构建了由收入分配、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存环境、教育文化六大系统组成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并结合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性评价,进而提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民生发展新模式,以推动"十二五"时期浙江民生建设向纵深开展。  相似文献   

15.
赵德昌 《党史文汇》2012,(10):31-33
电影《台城1923》,再现了李大钊发展弓仲韬入党后,派他回家乡直隶省安平县台城村,建立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艰辛历程,引起了强烈反响。强调理论灌输,提高民众阶级觉悟为了建立共产党,李大钊发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还利用纪念节日开展活动,广泛宣传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在民主浪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潮激荡下,1920年5月1日,李大钊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在纪念会上,李大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密切关注腐败这一社会现象,从权力、法律、社会风气等方面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平民政治、推行简易生活等解决腐败问题的对策主张。李大钊廉政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将防治腐败、建立廉洁政治的希望寄托于团体训练,最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也要坚持和发展李大钊廉政思想,推进制度、作风、法治等建设,以自我革命为一以贯之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7.
刘湘顺 《探索》2011,(3):25-29,10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内化为党的执政的科学理念,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利益和谐"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胡锦涛利益思想具有人本性、公正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利益思想理论,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理念先后经历了控制思想、社会规管思想和社会管理论的演变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利益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频发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1917年李大钊在《此日》一文中,谈到"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这一概念,"与时俱进"也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一个优秀特质。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创新性的特性,而这种与时俱进的特性,在李大钊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第一,李大钊文章反映出的较强开放意识。在当时的中国,封闭和开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不能从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民"是一个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殊概念,它与"人"相对立,亦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People"。本文秉持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以中国思想史为背景,探求"民"思想的演变,尤其以李大钊的思想为个案和线索,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焦点。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丰富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