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于右任墨迹选》和《于右任诗词选》即将在大陆出版之际,上海市文史馆最近又在馆内举办了《于右任书法展览》,以纪念他逝世二十周年。于右任先生的墨宝近年来在大陆展出,已经不止一次了。一九八一年,在深圳市展览馆举办的长安书画展览中,就懸有于右任所写的对联,标价很高。接着,他的故乡陕西三原也展出了他的遗墨。不过就上海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因此前往参观的络绎不绝。上海许多知名人士,都为这次展览写了题词。原国民党上海市代理市长、现任市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赵祖康也赋诗两绝,其中一绝是这样的:‘挥毫飞舞似神龙,草聖清超著亚东。今日屏联共鉴赏,天涯追远感寒松。’一进馆门,于右任先生的大幅半身照片就映现在我们的眼前。银髯飘拂,潇洒逸致。下附他的一首《国殇》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旁为于右任先生生平简介。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又字诱人,别号髯翁,晚年号太平老人。‘诱人’谐音  相似文献   

2.
《中国统一战线》2014,(4):77-78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  相似文献   

3.
孙宇 《两岸关系》2001,(4):61-62
有人说,乡愁是人类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永恒的寻找,这个精神家园或许是他们心中一个遥远的梦。40多年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下的骚体诗,以其回肠荡气,沉郁悲怆的哀鸣,震撼了两岸同胞。 于右任是陕西泾阳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1949年4  相似文献   

4.
1993年5月,于右任的秘书冯国璘几经周折后飞抵西安与霍松林会面。冯国璘夫妇此次除和他的同乡至交,同窗知己霍松林教授晤面畅怀外,还负有另一重托——那就是完成于右任先生临终前的嘱托,把于右任1960年81岁时自作自书的《〈呻吟语〉序》长卷亲自交给霍松林,这是于右任终生书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书法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家和思想家,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与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同志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积极支持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1922年陕西靖国军失败后,于先生离陕赴沪,恰巧这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驱逐了不称职的原任校长,要求改组学校,成立上海大学,并拟从陈独秀、章太炎和于右任三位著名学者中遴选一人任校长,后经各界人士共同举荐,于右任荣膺上海大学校长。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于先生在会上发表了"欲建新民国,必先建设新教育"的著名讲演,为学校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了谋求学校的迅速发展,他迫切希望得到共产党人的帮助。1923年4月李大钊从北京来到上海,于先生仰羡李大钊的学识与人格,因此主动提出请李大钊主持上海大学,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李大钊  相似文献   

6.
朱其 《创造》2012,(4):98-100
云南虽地处边疆,但历史上也出现了一批全国一流的书画大家,护国元勋周钟岳就是一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坛声名卓著的历史人物,由于精擅书法与于右任并称为民国政坛两大书家。他的作品入选《民国书法名家墨迹》和《民国历史人物书法选》、《中国20世纪百家人物墨迹》等,在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先生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可以说与中山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晚年居住台湾的他,对祖国大陆,对故乡,对亲人,无时不在挂念中,对中山陵也从未忘怀。于右任早年投身民主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24年底,他随孙中山  相似文献   

8.
“关中四大”近年来,陕人吴宓教授的日记、年谱等相继问世,对读者而言不啻是打开了一扇久闭的大门,让人隐约可以窥见其人的奥秘,进而曲径通幽,得以领略晚近学界以及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吴宓(泾阳人),其声名可谓为晚近学界的陕人之首。前者,他的生父吴建寅(芷敬公)曾就职于上海大学和国民政府监察院,晚年则在家乡颇有声望;他的叔父和嗣父吴建常(仲旗公)更是大儒刘古愚的弟子,历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的秘书长、国府监察委员等;还有一个姑丈陈伯澜,更是吴宓的“精神之父”和人生导师。有这样的背景,吴宓可谓得天独厚,很快崭露头角,他15岁始办刊,先后有《童子月报》《十二小豪杰》《陕西维新报》《敬业学报》《星星杂志》《陕西杂志》等,乃至1942年成为堂堂“部聘教授”,终成“关中四大”之一。  相似文献   

9.
庐山是诗歌堆出的名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更有着任何名山都不曾具有的特殊地位。1949年以前,庐山是国民党的夏都;新中国成立后,庐山又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钟爱。在登临庐山的国共两党政要中,不乏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和于右任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位旷世之人都曾上  相似文献   

10.
在抗战陪都的记忆里,一张署有"天风琴社成立纪念——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元月十三日映于渝州"的照片无法跳过。在这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里,我们在看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著名琴家徐元白和杨少五的同时,也看到冯玉祥将军一袭黑衣立于其间。在一本题为《民国范儿》的书里,冯将军的十几则逸事自然被归于"武人"的章节。他十四岁当兵,一生以"武人"自居,他写的诗也自称"丘八诗"——虽然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4)
正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礼堂会见了台湾青年参访团并合影留念。俞正声说,青年人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引用毛泽东主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名言,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鼓励青年人爱国家爱民族。  相似文献   

12.
郭晓珺 《台声》2004,(12):69-70
40年前,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病逝于台北,其著名的哀歌《望大陆》也同时公之于世。11月30日,有关方面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活动纪念这首爱国诗作发表40周年,同时也深情缅怀这位真诚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3.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摘自孙中山《悼祭渔父之诔词》 在桃花源这块被称为“仙源乐土”的地方,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一位风云人物,他就是国民党创始人,第一个为“宪法流血”的宋教仁。 他从小聪颖好学,尚武经文,排满倒清,嫉恶如仇,立志报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出任法制院总裁,5月,出任北京政府的农林总长。同年8月,他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事长。1913年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正抗日英雄周复(1900-1943),字旭人,江西临川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曾参加国民党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7年,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兼总政治部《三民周报》编辑、黄埔同学会宣传科长。1929年,改任军校政治部秘书。1931年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后转入日本明治大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回国,参与组建蓝衣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战。  相似文献   

15.
访台思絮     
子孑 《台声》2007,(Z1)
一谒于右任①墓故乡不见惟恸哭,老泪一声动神州。两岸谁人不知君,只缘一曲《望大陆》②。大陆台湾迢迢路,路尚不通离人愁。九泉之下知不知,隔海犹唱《望大陆》③。曙光已现玉山头④,君当瞑目志必酬。他年祖国统一日,故乡迎你回大陆⑤。注释:①于右任(1879-1964)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②于右任1964年11月0日病逝于台湾台北市,此前于1962年月写下了具有遗嘱性质的“遗歌”《望大陆》,为两岸一致传诵,盛赞它是一首反映民族感情的爱国乐章”。③2003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一次人代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背诵于…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的昌明河上有座福利桥,桥虽不甚出名,然而桥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现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和曾任孙中山特务营秘书、现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的题刻。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桥名字由两位享誉神州的书法大师共同书写,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7.
公开合作的标志近来,李登辉一直在蓄意冷淡、攻击他从1993年起就提名担任“行政院长”、1996年起又担任他的“副总统”、1999年又由他提名任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连战。连战竞选国民党主席时,国民党党员进行投票,李登辉竟不去投票,而去打高尔夫球。日本女作家访问李登辉后出版的《虎口的总统》一书透露,去年“总统”竞选失败后,连战对李登辉问他是否辞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一事时,回答是“越快越好”(连战已否认此事,一般认为这也不象连战的讲话风格和口气)。在由李登辉接受访问口述成书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 答记者问时,深情地 背诵了于右任老先生所作的《国殇》诗。这首诗是这位国民党元老1964年病逝台北前的绝笔遗言,诗中由衷地表达出对祖国大陆魂牵梦莹的思念,倾吐出终老台湾而不得叶落归根的哀怨,催人泪下地诉说大陆去台人士思乡之愁苦和归心似箭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正魏野畴,1898年3月出生于陕西兴平一户农家。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他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魏野畴撰写了《中国近世史》一书,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中国近代历史。1922年,魏野畴再次来到北京,参与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出版《共进》半月刊,任负责人,同时为《共进》撰稿。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曾以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三上峨眉进行抗日募捐。 1939年春,冯玉祥将军驻重庆期间,受到蒋介石的排挤。眼看山河沦丧,不能为国为民效忠沙场,冯玉祥终日忧国忧民,苦闷不乐,常与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闲聊度日。一次,冯将军谈到打算出游进行抗日募捐活动,于右任鼓励他说:“这也是为抗日救亡大事尽一份力量呀!” 1939年6月5日,骄阳万里,热浪袭人。冯玉祥轻车简从,率随员马骈8人,从重庆经宜宾、乐山,水陆并进来到峨眉山宣传抗日救国,募集抗日款项,并顺道到大峨寺避暑住憩。大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