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父亲陈赓去世时,我还在上小学,对他早年在黄埔军校的经历知之甚少。在我母亲后来整理父亲的资料和协助撰写他的传记过程中,我才逐步了解到父亲早年在黄埔的一些经历。尤其是我到部队以后,随着对中国革命史的学习,才对父亲在黄埔军校的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当年,父亲是抱着报效国家的目的进入黄埔军校的。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时,为培养革命的青年骨干,父亲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带领部分进步青年离开广东陆军讲武堂,率先考入黄埔1期。  相似文献   

2.
《黄埔》2017,(3)
正我的父亲蒋润苑生于1917年11月16日,已经100岁。他是黄埔军校第17期的毕业生,也是一名抗战老兵。1985年4月28日,沈阳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父亲被聘到同学会工作。1988年8月16日,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沈阳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基础上成立,此后,父亲便在省同学会工作,  相似文献   

3.
林爽爽 《黄埔》2014,(1):76-79
我的父亲程子华,1905年出生在山西运城的解州县。父亲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受党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编进入伍生第二大队第八队。从此,父亲开始了戎马生涯。  相似文献   

4.
张治平 《黄埔》2020,(2):52-55
我的父亲张子忠出生于1924年2月12日,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出生时,爷爷便为他取名"子忠"。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爷爷的寓意是:要以报效国家为大,国比家大,有国才有家,虽然说是百善孝为先,但是要真正和国家相比,孝敬父母应该位居于次。1939年,黄埔军校已经迁到成都北较场,父亲以出色的成绩考取了黄埔军校17期辎重科。父亲当时的实际年龄还不满16岁,为了早日保家卫国,谎报说18岁,加上父亲体态瘦小,更显得瘦弱。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父亲李善勋,1914年出生,黄埔军校第十五期毕业。原任傅作义第十六军少将副参谋长,1949年1月随军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任军后勤部副部长。2010年11月1日去世,享年96岁。至死不渝的黄埔情结父亲生长在苏北农村,祖辈种  相似文献   

6.
侯松平 《黄埔》2013,(3):9-10
由于我的父亲侯炳垚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我——便与黄埔有了"血缘",一辈子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埔精神是什么?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她的核心——爱国。因为爱国,在全国抗战烽火连天的1938年,为抗击日寇,正在洛阳读高中的父亲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父亲毕业后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我看黄埔精神,真了不起!为了国家,她可  相似文献   

7.
杜恒 《黄埔》2009,(2):57-57
我的父亲尤广才年近90。最近,他的喜事接踵而来,先是晏欢先生从潘裕昆将军珍藏的照片中发现了我父母亲的结婚照片,接着潘将军的女婿晏伟权先生又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发现了我父亲在缅甸西保战役的立功受奖战报,更令人激动的是近期又联系到了父亲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十六期同学曹英哲老先生。  相似文献   

8.
王裕民 《黄埔》2008,(3):77-78
我的父亲王作宾,别名政修,号卓兵,1907年1月27日生于江西省靖安县的二个普通农民家庭。1924年父亲在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就立志打倒北洋军阀,献身国民革命,拟赴广东报考黄埔军校。然为江西督军陈光远所侦悉,便在时任营长的邑人胡祖玉(字拙如)推介下,改往宁都投奔赖世璜部,充学兵。  相似文献   

9.
拜谒中山陵     
吴钟祺 《黄埔》2006,(6):16-17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父亲吴子培早年跟随孙先生荐身军旅,东征北伐。我于1924年即黄埔军校创建同年出生,和黄埔同庚,命中注定后来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炮兵科,1942年毕业后奔赴抗日战场。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渡江时起义。1950年,我于华东  相似文献   

10.
忆父亲     
黄有惠 《黄埔》2011,(4):37
我的父亲黄玉玺,字国珍,曾用名黄永喜,1906年8月12日出生,山东省滕州市(原滕县)级索镇潘楼人。1925年7月,19岁的父亲随同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赴粤应试,报考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并被录取,初为入伍生。由于那期被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  相似文献   

11.
王时燕 《黄埔》2010,(6):30-31
我的父亲王认曲,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户农家,青年时满怀革命理想,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历任连、营、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黄埔军校十三期第一总队少将总队长、军政部第六补训处处长、陆军暂编第一师中将师长。后因“反共不力”等罪名被撤职关押、身陷囹圄。抗战胜利后,父亲应同为黄埔一期生的同乡杜聿明之邀赴沈阳,任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高参。  相似文献   

12.
张素和 《黄埔》2007,(3):27-28
我的父亲张文衷(字本禹)是张治中将军的三胞弟,生于1900年。1924-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卒业。1936年父亲服役于第十三军第四师十二旅,任少将副旅长,参加了傅作义将军指挥的反击日寇入侵的“绥远战役”、“百灵庙战役”。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向我卢沟桥驻军发起全面进攻,华北平津战场吃紧,父亲又奉令调往南口与日寇的板垣兵团展开激战。父亲为了部队能及时补充弹药,亲自押运枪弹,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他身受重伤,  相似文献   

13.
侯松平 《黄埔》2020,(2):56-60
201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庆祝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5周年座谈会上,看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95岁高龄的林上元会长,十分激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侯炳垚的身影。父亲是黄埔军校18期毕业生,生前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回想起父亲的一生,特别是离休后定居郑州的28年中,努力践行黄埔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9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举行庆祝黄埔军校成立70周年活动,父亲应邀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出席。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父亲程子华,1905年出生在山西运城的解州县。父亲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受党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编进入伍生第二大队第八队。从此,父亲开始了戎马生涯。敌后抗战成果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父亲到山西第二战区工作,任第二  相似文献   

15.
《黄埔》2017,(4)
正我的父亲黄素平是黄埔军校第六分校第17期毕业生。父亲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澄坑村,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父亲还记得教学生的第一支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第二支便是《大刀进行曲》。抗战爆发后父亲想参军打日本,于是弃笔从戎到县里报名投军。1938年8月,最初入伍  相似文献   

16.
郭青石 《黄埔》2012,(6):71-71
2010年11月16日,《黄埔军校》大型文献纪录片摄制组采访我。回忆起当年的军校生活,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李默庵将军诞辰100周年,回想我家几代人曾与他交往的经历,我更加缅怀这位老前辈。李默庵将军是湖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血战沙场几十年,战功卓著,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位著名的爱国人士。由于我的叔祖父段霖茂(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在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所辖的第九十八军任军长,我的二姨父杜心如(黄埔一期毕业)亦是湖南人,因此,我的父亲段德峻(后更名德怀,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在抗日战争期间便与李默庵将军相识,称他为叔叔。后来,我父亲回安徽地方工作,从此,我致)在我的求…  相似文献   

18.
丘岱安 《黄埔》2012,(4):25-27
我的父亲丘之纪,1902年出生在广东揭西一大户人家,在学校念书期间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学习期间随校组织的学生军两次参加东征,由于表现优秀,毕业时由当时任教务长的张治中将军点名留校。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骆德敬,1913年生于四川双流县。父亲天资聪敏,自幼喜好国学,尤其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父亲18周岁高中毕业即投笔从戎,自普通一兵始展开军旅生涯。1939年,父亲经其兄骆德荣将军介绍,进入黄埔军校高教班学习,成绩优良。骆德荣,四川双流人,经孙中山先生介绍进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1926年国共合作,骆德荣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同期学友有邓小平、蒋经国、乌兰夫等。1944  相似文献   

20.
沈国英 《黄埔》2008,(1):37-37
1942年,我从黄埔军校十七期二十三总队毕业后分派到九十四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任排长,在沣县、津市、石门一带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