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 (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南),称为 叔安。 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学过驯服龙的本领,熟悉龙的习性,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 川(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为:“昔有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 川。”关于董父的封邑,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河南临颍县境,即《太平寰宇记·许州》所载,旧许州临颍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 又据西…  相似文献   

2.
超尘 《中州统战》2002,(5):38-39
关于高姓的起源,有以食不厌精邑为氏,以祖字为氏等几种说法。《广韵》云:“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氏焉。”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太公名尚,本姓姜,因其先祖于虞、夏之际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于西周时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建都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吕尚的后代子孙中,何人“食采于高”,史书无考。“高”的地望料未见有古籍记载,当代一些姓氏书依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氏”条,注为“今河南禹县”,是否正确,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3.
刘政 《辽宁人大》2007,(1):29-29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客、谢康乐。他的诗以善于刻画自然景物而著称,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创始者。他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1石=10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生前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华为当时和后世所推崇。  相似文献   

4.
田春军 《协商论坛》2013,(12):32-33
目前,淮阳县陈胡公陵园已初具规模,牌坊高大,仪门古朴,照壁典雅,拜殿恢弘,金像庄严,陵墓肃穆,整个建筑群在绿水红荷的簇拥中昭示陈家之本源,闪烁祖根之灵光,成为天下陈人敬谒朝拜的一方圣土,也成为淮阳旅游大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同时也是淮阳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陈胡公陵园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离不开县政协的持续推动。淮阳是全球陈姓华人得姓始祖陈侯妫满的长眠之地,“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姓八千万,始祖皆胡公”已经成为海内外陈氏宗亲共识。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胡公妫满,虞帝舜之后,封之于陈,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新密东南)两国之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既安全,日后又可发展,可以把妻子儿女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  相似文献   

6.
忠惠蔡襄     
蔡襄是北宋名臣,官居三品。他为官37年,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著称。直至逝后100多年,宋孝宗乾道二年,还予谥号。按规矩,三品是不能得谥号的,但他一生所作所为备受赞扬和怀念,因而朝廷议论:“公之贤谥宜可得也,然端明三品在法不与为谥”、“有司辞焉,是以复请于上(皇帝)维天子锐治,思盛世之名臣,尚德报功,令特谥而褒大之”。  相似文献   

7.
上古时有一位高洁之士叫许由(一作许繇),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亦名许由山。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又据《太平御览》引《西征记》说“许昌城本许由所居”。这说明许由曾在今河南许昌一带活动。《急就篇·注》说许姓就是“许由之后”。 西周初,周武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许由曾居住过的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伯夷,《吕氏春秋》说…  相似文献   

8.
一是出自赢姓,赢姓为颛陌玄孙伯益之后。江人是东夷赢姓部落中的一支,夏时迁徙至河南江汉流域地区。商朝时,江人在江亭,即今河南正阳大彬涂店一带建立江国。古江国国都在今河南止阳县东南大林乡(一说在江陵)。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江国。国人流落各地,就以原国名江为姓,乃尊伯益为江氏始祖。后江氏子孙先自正阳逃自淮阳,  相似文献   

9.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故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周公姬旦兴师平定叛乱、杀武庚后,把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姬封,建立卫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并将殷民七族分给他,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姬封被封于卫后,称卫康叔。周公担心他年纪轻、缺乏统治经验,便谆谆告诫他要向殷遗民中有威望的贤人请教,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谨慎治国,不要沉湎于酒色。《书·康诰》即周公分封姬封时告诫姬封的文告。姬封到卫国后,按照周公…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代的谥制与诔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诔文是古代丧葬礼仪上用的应用文,起源于西周的赐谥制度,它的存在依附于制谥的目的。西周形成了官谥官诔的传统,春秋时代对这些传统有所突破:士始有诔,有诔无谥;私谥私诔也悄然兴起。这些因素使得诔文逐渐摆脱制谥的目的而独立存在,内容上增加了寓哀的成分,抒情色彩更加浓重。春秋时代是诔文由应用文向文学作品发展的关键时期,后世如谥议、行状、哀辞等文体皆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让生命作证     
1998年5月,湖北省薪春县张榜镇陈广村党支部先后收到47名党员交来的死后实行火葬的志愿书。此举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陈广村地处大别山南麓,是薪春县北部山区一个不起眼的小村。我们带着钦佩、带着好奇来到了陈广村,该村支部书记陈宗云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从档案柜里拿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我们,封面上写着“让生命作证”5个大字,他说:“这里面是47个党员亲手写的死后实行火葬的志愿书。”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我死后愿意实行火葬。我的子孙要支持配合组织做好工作,尊重为父的遗愿──志愿人陈…  相似文献   

12.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共有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禹阳的后裔建立了10个国家,第一个就是谢国。谢国的地域约在今河南唐河、南阳一带。西周后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将其舅父、姜姓炎帝后裔申伯自山西、陕西移封于谢,建立申国,并派  相似文献   

13.
赖姓源于河南息县□戴金瑛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世本·氏姓篇》载:“赖氏,国名,以国为氏。”众多历史文献一致结论:赖氏以国为姓,赖姓源于赖国。但古赖国究竟在何处?其说不一。一曰: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一曰在今湖北随州厉山店。关于记载赖国史实最早的史书见于《春...  相似文献   

14.
1959年8月,毛泽东同志视察浙江金华时曾对当时的永康县委书记说:“永康有个方岩,方岩有个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是北宋的一个清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所以香火长盛不衰。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也应该多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5.
陈俊谨 《台声》2002,(10):9-9
陈水扁先生阁下:先生姓陈,小弟姓陈,俗云五百年前是一家,忝列宗谊,乃不避唐突,奉劝先生一言。先生近日突发“一边一国”之论,“主权对等”之言,更作“公投立法”之说,海内外哗然,千万人戟指,台湾股市恐慌激跌,社会经济风雨飘摇,先生何颜以对百姓苍生?先生所举“一边一国”,据悉台湾“国安会”正研议英译为“onecountryoneachside”,此实贴切之至,换而言之,即“twocountriesonbothsides”,不言而喻与“两边两国”如出一辙,似此文字游戏,纵小儿亦能之,何其欺人之太甚!或曰“两岸主权对等”之语“只是描述现状”,然而…  相似文献   

16.
祝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的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官名),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郑一带)。他以火施教,能光融天下,为民造福。祝融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奉为火神。相传,帝喾时代共工氏(炎帝后裔一支)作乱,帝命重黎讨伐,诛而不尽。帝怒,庚寅日诛黎,以其弟吴回继之,使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死,其子陆终嗣继。陆终子族六人,历唐尧、虞舜至周,散居各地。第四子求言(坛姓)之后代,西周时建立郐国(今新郑、新密一带),后为郑武公所灭。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武公的长子,名寤生。武公卒(公…  相似文献   

17.
江姓溯源 一是出自赢姓,江人是东夷赢姓部落中的一支,夏时迁徙至河南江汉流域地区。商朝时,江人在江亭,即今河南正阳大彬涂店一带建立江国。古江国国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大林乡(一说在江陵)。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江国。国人流落各地,就以原国名江为姓。  相似文献   

18.
江姓源于河南省正阳江正国雷云春江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据大量的文史资料记载和专家的进一步考证,江姓起源于河南省正阳县。一、江国在河南省正阳县江姓人是以国为姓,江国是以始祖恩成(元仲,伯益之子)的封地“江”为国。江国所在位置,是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部...  相似文献   

19.
《春秋》2020,(1)
正两周时期,莒国曾与齐、鲁、晋、楚、越等诸侯国发生许多外交关系,其中,莒、齐关系对于莒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外交关系,并且始终左右着莒国的外交策略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莒国,嬴姓,一说己姓,子爵,是山东境内仅次于齐、鲁的中等诸侯国。西周初,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裔兹舆期为莒国国君,定都介根,即今山东胶州;西周末或春秋初迁都于莒,即今山东莒县。由于莒国与齐国是近邻,且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整体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齐国对莒国的影响几乎贯穿于莒国历史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商周的鄂地、鄂国,当本因其地多鳄鱼而得名。周代的姞姓鄂国,是商代噩国的延续。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西周早中期的鄂国地望在今随州一带,西周晚期后段至春秋早期的鄂国地望在今南阳境内。鄂国领域可称鄂地,但鄂地并不等同鄂国。周代的鄂国唯有一个,周代的鄂地却有多处。史载西周晚期的楚君熊渠"至于鄂",学者大都以为是熊渠征伐鄂国。分析西周后期江汉地区的形势和楚国发展的趋势,印证周代楚国的相关史料,熊渠所至之鄂只应是史称"东鄂"的今鄂东南鄂州、黄石一带。"东鄂"本是商周南土扬越部族的世居之地,并未成为姞姓鄂人所居之国。楚人至鄂而占据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中心的商周铜矿资源最丰富、矿冶水平最先进的基地,才有了富国强兵、开疆拓宇的大发展。熊渠封立的鄂王居邑,未必是旧说的今大冶金牛镇鄂王城遗址,有可能是西北距鄂王城遗址数千米、出土西周中晚期青铜礼乐器的今武汉江夏区湖泗镇境内某处两周遗址。今湖北省简称"鄂",即原始于商周的鄂地、楚国的鄂邑、秦汉的鄂县、隋唐宋的鄂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