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成为"普通国家",进而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日本实现大国战略的目标、途径及手段,并且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中日关系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内阁于7月27日通过了“1999年防卫白皮书”,舆论普遍认为,与以往日本发表的防卫白皮书相比,此次白皮书表明,日本在近年来已经通过参加国际维和“迈出”国门之后,正试图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利用其不断强大的军事力量,谋求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政治大国”影响,并正以更加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进一步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日本确定的政治大国目标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由于其在战争中的侵略罪行和战败国地位,制定了“和平宪法”,对其发展军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不允许日本拥有超出其防卫能力的军事力量。由于这一因素,日本国家发…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日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初期 ,美国不仅通过“盟总”和“旧金山体制”将日本置于半控制状态 ,左右日本的内政与外交 ,而且还使日本与台湾的关系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选择“中华民国”为媾和对象 ,确立日台关系框架的“日台条约”也是在美国半控制和冷战形势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各方反对,悍然走进供奉着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安倍此举,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味和浓厚的火药味,针对中国的用意昭然若揭。日本是“二战”的发起国和侵略者,安倍深知其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必然遭致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反对,引发外交与政治的连锁反应。即便如此,他仍然一意孤行。诡异的逻辑背后,是日本扭曲的国内政治需要和不合常理的政治需求。  相似文献   

5.
赵茜 《人民论坛》2013,(7):248-249
日本将战后赔偿演变成对二战亚洲受害国的外交筹码,形成事实上的“赔偿外交”。“赔偿外交”的成功实施,帮助日本企业重返东南亚,有力促进了日本向重化工业方向的发展,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直接影响了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模式的选择和建立。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的转变。日本的外交与战略思考始终与结盟意识相伴。与老牌大国结盟,向新兴大国挑战是日本外交战略选择的惯用手法。日本不是没有"哲学",只是其文化中"目的合理性"高于"价值合理性"。日本也不是没有"战略",只是其视觉空间过于狭小,"实用主义"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7.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旨在破解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修昔底德困境",其中亚太地区成为构建新型关系的实验田。源于地缘政治和自身利益,日本因素成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变量。日本外交策略尤其是安倍二任首相后的外交行为,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日本第三方因素作为分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切入点,在梳理宏观视野中的日本因素影响比重后,重点探讨安倍上任后的"冲击波",提出新形势下日本实用主义外交的战略错位,归纳中美应对日本因素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金玲 《青年论坛》2010,(2):144-146
东亚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历史上,大国在东亚纵横捭阖,形成了各种地区性的国际秩序。这期间,日本在东亚国际秩序建构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当前,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东亚国际秩序处在转型时期。通过探讨当前东亚国际秩序转型中的日本因素,对日本在当前东亚国际秩序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依稀可以窥见日本外交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天下眼     
《民主与法制》2013,(10):7-7
日本政府掀“二战”“翻案”风 日本政府3月12日决定,将每年4月28日定为“恢复主权日”,以纪念“二战”7年后美国结束对日本占领,修复“受损的障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最大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日益崛起。2005年,中 国外交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加强,“中国因素”日益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与各 国外交。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大外交 2005年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 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部署,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 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领域积极主动,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域外传真     
小泉首次于“8·15”战败日参拜靖国神社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于日本战败纪念日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4月18日,小泉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曾许诺说:“如果当上首相,不管遭到任何批判,都一定要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他分别于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此次参拜是在9月即将结束首相任职的情况下进行的。二战前,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设施,…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提高包括“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了解自美国建国到二战的外交理论、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美国几近特例独行的外交的背景,从而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且美国的有些外交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建国至二战的美国重要外交政策清晰地显示,美国成为政治强国的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轴,是基于美国特定的国力下,追求国家利益为主、兼有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同时考虑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14.
胡利平 《前沿》2002,(9):121-123
随着冷战的结束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在加速发展 ,各国都在加紧调整其外交战略 ,以确保在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 ,我国也在调整外交战略 ,同时应多强调国人的大国意识 ,树立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使我国在未来世界的格局中充当主角 ,发挥大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政府日前拟定于今年秋天为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对此,日本各界反应不一,日本共产党等在野党明确表示反对。编者注)。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仅为前首相吉田茂一人举行过“国葬”。由此能看出,安倍晋三对日本政治的重要性。那么,失去安倍将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白安倍代表的政治力量及其主张的源流。  相似文献   

16.
看今日日本政治动向张可喜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并非始自今日,从40年代末美国改变对日占须政策时起,这个进程就开始了。90年代前期政界出现“自民党化”、“总保守化”形势只不过标志着政治右倾化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而已。199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这本来...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在我国的外交战略格局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日本既是经济大国,又是我周边邻邦。我注意到您的报告题目很生动——中日关系“活血化瘀”,具体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从日本对华外交实践上看,采取的是一种双面接触战略:既合作又防范,既和中国建立一种对等合作的关系,又要对中国进行牵制。所谓对等,是指“日本承认历史上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作为回报,中国不再纠缠于历史旧账,在日本出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美日安保体制方面给予充分的谅解。”…所谓合作,就是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的充分合作与支持;在打造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与在国际新秩序中充当多极化中的一极的过程中得到正在崛起的中国力量的平衡;在日本经济转型、回升及构建东亚经济区域,与欧美经济区域抗衡的战略上得到中国的合作与融入。  相似文献   

19.
“大国意识”下的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后 ,从 80年代起就明显地暴露出“大国意识” ,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台湾对日本实现这一目标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 ,近年来 ,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 ,明显提升日台关系 ,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中国内政 ,影响中国统一进程。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日本“大国意识”抬头的原因和种种表现 ,指出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的用心是要使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甚至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 ,日本“大国意识”的抬头是十分值得中国人民警惕的。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其出色的企业教育。在其“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的指引下,秉承“和谐高于一切”的企业作风,日本企业造就了一批对企业忠诚的“企业人”,为日后经济的腾飞作了人才储备。通过对日本企业教育实践的分析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是直接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和间接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是“空对空”的观念,更好地重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