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实现和代表人民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统一是党的根本执政规律,即关系着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维系,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完成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统一是党的根本执政规律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由之路,是事关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课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充分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人民利益至上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党的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人民利益至上始终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之中.只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不断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利益"问题再探讨——与李玉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根 《理论探索》2006,26(5):56-58
党的利益是以党为主体,基于一定生产力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利益。它包括三个层面:党的政治利益、党的组织利益和党员个人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区别在于党的利益的暂时性与人民利益的长期性、党的利益的工具性与人民利益的终极性以及党的利益的有限性与人民利益的广泛性。二者的联系在于理论上的一致性与实践上的潜在矛盾性。为此,应坚持民主执政,维护党的政治利益;坚持科学执政,控制党的组织利益;坚持依法执政,规范党员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5.
杨庆国 《求知》2000,(8):12-13
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断中再次谈到人民利益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我们党怎样才能无愧于这个代表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用好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人民观,包含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治上发展民主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观点。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核心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发展民主。  相似文献   

7.
关于“党的利益”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利益是以党为主体的利益,是党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它包括三个层面:党的政治利益,党的组织利益,党员个人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区别:党的利益的暂时性与人民利益的长期性;党的利益的工具性与人民利益的终极性;党的利益的有限性与人民利益的广泛性。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理论上的一致性与实践上的潜在矛盾性。对不同层面的党的利益作区别对待的三个思路:坚持民主执政,维护党的政治利益;坚持科学执政,控制党的组织利益;坚持依法执政,规范党员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从这里一路走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我们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靠的是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政治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国情和历史作出的正确选择。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制度规范、公平正义、权利实现等方面的政治效能。基于民主运行的视角,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巩固执政合法性、凝聚“最大公约数”、降低执政成本、巩固执政基础、建立持久政治信任等方面的政治效能。中国共产党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在坚持“三统一”原则基础上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在培育公共精神基础上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民主生态,在坚持人民至上基础上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效能,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谛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深入学习领会这些论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妙荣 《理论探索》2005,3(4):32-34
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调整人民利益关系,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试图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但却没有成功。其经验教训为我们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三个代表”,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黄克强 《求知》2002,(4):18-20
“三个代表”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要胜利完成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坚持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更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点在于忠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虽历经百年风雨,但仍风华正茂,并展现了强大的生机。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永葆生机的内在奥秘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唯物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永葆生机的生命轨迹实现了物质环境、力量源泉、价值动力的逻辑闭环,表现为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三者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而生机勃发的历史图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同党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历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尊重和依靠人民,兑现向人民的承诺,贯穿于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用好政权建设国家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二是始终坚持把实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作为党的神圣使命,正确判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7.
苗桂山 《理论探索》2004,3(3):13-14
具体地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之间的内在统一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通过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来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的愿望没有实现 ;邓小平通过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提出改革生产关系来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论党的利益     
涂大杭 《理论探讨》2001,4(3):76-78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 ,有没有自己的利益 ?这些利益是什么 ?它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指出党有自己公开的利益 ,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作者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并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要从四个方面代表好人民利益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2)
细读《共产党宣言》,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人民主体思想。文中不仅阐释了"人民"的内涵及构成,而且论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容,包括人民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及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等。新时期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及增进人民利益福祉三者相结合,有效发挥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及价值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主要有以下四条基本经验:一、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人民政权建设的主体;二、始终坚持党的科学领导是人民政权建设的关键;三、始终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是人民政权建设的核心;四、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是人民政权建设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