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江西,是一片红色热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江西这块红土地都留下了毛泽东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可谓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在江西一共创作了13首诗词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七律·登庐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听省委书记鹿心社在南昌大学给青年学子作报告,里头分别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三句"红诗",与学子谈省情、话发展、聊奋斗,强调江西"颜值高、底蕴深、基因红、禀赋好",强调"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  相似文献   

3.
正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物色》曾有"模山范水"一词,寄情山水乃诗人常事。山水诗是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或抒发情怀,或寄寓志向,或表达意趣,或娱乐遣兴。"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毛泽东,盛赞"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他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  相似文献   

4.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出人意外地登出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诗词,这引起了包括文坛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李喆 《党史纵览》2011,(4):32-34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  相似文献   

6.
曹树强 《党史文苑》2010,(11):45-48
赣南的山城会昌,群山连绵,三江交汇,蜿蜒西去,田畴纵横,风光无限。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登临会昌城外高峰,诗情勃发,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会昌山脚下翠园路91号一幢两层的砖房里,住着一位经常身穿草绿色军装的老人,身板硬硬朗朗的,个头一米六多,他就是抗美援越会昌籍一等功臣张开油。  相似文献   

7.
《党史文苑》2008,(3):F0002-F000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全红县,位于闽粤赣咽喉的筠门岭被誉为中央苏区南大门。中共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筠门岭关税处、筠门岭对外贸易分局、粤赣军区、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等先后设在这里,成为领导和组织闽粤赣边区各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枢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程了华、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8.
赣南的山城会昌,群山连绵,三江交汇,蜿蜒西去,田畴纵横,风光无限。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登临会昌城外高峰,诗情勃发,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会昌山脚下翠园路91号一幢两层的砖房里,住着一位经常身穿草绿色军装的老人,身板硬硬朗朗的,个头一米六多,他就是抗美援越会昌籍一等功臣张开油。  相似文献   

9.
隆尧县梅庄村是冀南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却实现了10年来仅发生过3起离婚诉讼案、1起轻伤害案,连续20年没有发生群众信访案的“壮举”。成为全省“平安建设”的典型,多次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示范村”、“文明村”。因为治安好,附近群众都愿意与梅庄人打交道、结亲家。梅庄村平安和谐,风景独好,凝结着当地干部群众对平安和谐“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英译"毛泽东诗词"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赫然登出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诗词.毛泽东这组诗词的发表不仅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7,(11)
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毛泽东诗词研究,2017年7月26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与中共固原市委宣传部、中共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宁夏固原联合举办了《清平乐·六盘山》词主题研讨座谈会。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所作的一首词,也是毛泽东诗词  相似文献   

12.
一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赫然登出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十八首旧体诗词,引起了不仅文坛甚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里所谓的诗,其实是一种泛指,也包含词这一文体。这一点,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中,写于1934年的《清平乐·会昌》一词,就鲜明地表达了他在革命形势危急关头,在自己的正确意见一直得不到采纳且自身遭到不公正排斥之际,那种对革命未来充满信心,发自心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清平乐·蒋桂战争》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革命诗词,其中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被广为传诵,成为红色闽西最为诗意的写照。但由于年代久远,连作者自己也不记得具体的日期。那么,这首词究竟创作于什么时候呢?本文试图从《清平乐·蒋桂战争》发表前后情况还原当年的创作时间等具体问题入手,探讨其创作时间。目前对《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创作时间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观点是1929年秋,这是这首词收入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  相似文献   

15.
李喆 《党史博览》2011,(10):52-53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踏遍青山歌未老。85岁的著名歌唱艺术家王昆,用长过一个甲子的岁月历程,用歌声见证着中国的发展。《白毛女》的激越,《兄妹开荒》的欢快,《南泥湾》的细腻,每一首歌都承载着岁月的倾诉。  相似文献   

17.
高云梧 《党史文汇》2006,(10):27-3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撤离,到次年同期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险、最壮烈、最灿烂的一页,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亲临、亲见、亲历了这一切.人格的光辉,诗情的奔涌,他连连哼成《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绘制成一组崇高壮美的艺术画卷.这些诗词,洋溢着巨大的魅力、感染力、震撼力,读后令人深省,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8.
正"万里长征,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泽东曾这样谈起长征,但他却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以一个诗人的眼界描绘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险滩激流,让这些山和水映衬了红军长征中那些崇高壮烈、动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和情景,使血与火、灵与肉搏击的战略退却和远征增添了诗情画意。毛泽东在长征期间的诗词作品,大体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七首。这些诗词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变成真正的史诗,定格在国人心中。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是到宁夏工作,我也会和有的人一样,把六盘山当成贵州的一座山,以为它旁边就流着六盘水. 如果不是到了六盘山,我也可能会像有的人一样,以为毛泽东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指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事实上,毛泽东说的是六盘山上的秦长城. 毛泽东翻越六盘山留下的那首词作《清平乐·六盘山》影响太大了,也被不求甚解的人误读误解太深了.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诗作中有两次用典出自《孟子》。一次是1918年4月,《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名世于今五百年",用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次是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六亿神州尽舜尧",用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自幼就接受包括《四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四书》中的《孟子》是地位仅次于《论语》、篇幅最长的一本书,也是在毛泽东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