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荣彬 《党史文苑》2012,(16):33-35
1929年2月发生的大柏地战斗,不仅对红四军以后的胜利和发展影响深远,也为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打开了新的局面。如果没有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就不可能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不可能在这块全国最大的根据地定都,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瑞金市区西入口的丘陵地上,坐落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在这个历史博物馆2楼展厅的一角,演绎着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一个辉煌的战例,这就是大柏地战斗的情景再现。随着讲解员手中控制键的开启,但见(闻):  相似文献   

3.
《菩萨蛮·大柏地》一诗是1933年夏,毛泽东同志重返大柏地时,目睹战迹,回顾当年大柏地战斗的辉煌胜利,即景抒怀,抚今追昔,在马背上急就草成地光辉诗章。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转战赣南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2月10日上午到达位于瑞金城址30公里的大柏地。这天正是正月初一,瑞雪飘飘,天寒地冻。一到大  相似文献   

4.
在瑞金市区西入口的丘陵地上,坐落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在这个历史博物馆2楼展厅的一角,演绎着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一个辉煌的战例,这就是大柏地战斗的情景再现。随着讲解员手中控制键的开启,但见(闻):  相似文献   

5.
1929年春节:大柏地打欠条让红军吃上年饭 1929年2月9日,正是春节.在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里,红四军来到瑞金北陲十几里人烟稀少的大柏地.官兵们身上只有两件单衣,脚上穿的是沾满雪泥的烂草鞋,冻得嘴唇青紫,饥肠辘辘地经受着寒风细雨的煎熬. 部队在名叫前村的村庄停下来,军部住进了村中的王家祠. 毛泽东坐于祠内的一只木桶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感到胸间特别沉闷,心灵在承受着败走"麦城"的痛苦.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进入赣南后,非但"救赵"不成,反而陷入"魏敌"之围.战斗不利,损失惨重,连朱德妻子也被敌人俘去.而赣敌刘士毅部正以3团之众在背后紧追不舍.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生前曾倡导文艺创作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填就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就堪称运用这一创作方法的经典之作。在不足50字的篇幅中,既有对大柏地战斗撼人心魄的纪实性叙述,又有对自然景色摇曳多姿的艺术性描摹;既有对往事的追念,又有对前途的期许。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竟说这首词其实是表露了"郁闷"的心情。这真叫人颇费猜度。不过,只要我们联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诗词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源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首词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尽情地抒发了诗人对大柏地及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斗的礼赞,对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期许,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群众的赤子深情。  相似文献   

8.
曹春荣 《党的文献》2016,(6):114-117
毛泽东作于1933年夏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然而,作者却说它是在"郁闷"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要解释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就不能不从党史出发,还原当时情境并探求作者心绪。毛泽东此时重过大柏地,刚刚经历第二次宁都会议上申诉不成反受申斥,因而心情不免郁闷。但他置身昔日战场,回想当时鏖战大胜,从而拉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不禁触景生情、诗兴奔涌,创作了《菩萨蛮·大柏地》。当然,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如此,与他的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爱国心和人民情,以及长期革命实践的锻打锤炼,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角度讲,毛泽东于"郁闷"之时创作出《菩萨蛮·大柏地》这样的名篇,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1929年2月10日,红四军到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赣敌刘士毅闻风尾随而来.陈毅、林彪命令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肖克、党代表胡士俭率队阻击,使敌军暂时不敢前进.胡士俭却不幸牺牲.这天,正是旧历除夕,然而大柏地的群众不了解红军,逃跑一空.部队饥寒疲乏,追敌又无法摆脱,大年三十面对冷灶黑房,20多天郁积的烦闷恼怒简直要爆炸.有的怪军长"无能".有的叫"拼了算了!"  相似文献   

10.
1929年2月9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抵达瑞金城北60里的大柏地圩,住在王家祠。当晚,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正在油灯下研究如何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部的作战计划。一名战士进来报告说,有几个商人送来一包东西,留下一张纸条就走了。  相似文献   

11.
正瓮安县围绕保脱贫、保增速、保位次、保稳定的"四保"工作目标,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瓮字公在上,下边一片瓦,公是公平公正,瓦比万户千家。"在瓮安这片红色热土上生活的人们始终奋斗向前,承载着红色革命基因继往开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一直坚决地在脱贫道路上不懈战斗着!  相似文献   

12.
<正>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发,2月20日在瑞金大柏地歼灭了尾随之敌刘士毅团800多人,打开了进军赣南的良好局面。随后,红四军  相似文献   

13.
1929年2月10日,红四军到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赣敌刘士毅闻风尾随而来。陈毅、林彪命令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肖克、党代表胡士俭率队阻击,使敌军暂时不敢前进。胡士俭却不幸牺牲。这天,正是旧历除夕,然而大柏地的群众不了解红军.逃跑一空。部队饥寒疲乏,追敌又无法摆脱,大年三十面对冷灶黑房。20多天郁积的烦闷恼怒简直要爆炸。有的怪军长“无能”。有的叫“拼了算了!”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7,(9)
正"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这是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我军根本职能的概括。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制度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误解和动摇。"这里,毛泽东清晰地表达了人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普遍存在着政治"引领"不突出、不明显和不主动等问题。筑牢农村脱贫攻坚战斗堡垒,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增强政治本领、严明政治监督,使农村党支部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16.
正开国中将廖容标是人民军队中的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员,他在革命战争时期曾长期战斗在齐鲁大地,山东各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泰山顶上巧设伏兵捉日寇"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这个故事经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创作后被搬上舞台,在人民群众中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8,(6)
1977年的二三月间,南京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正在谋划着写作一篇战斗檄文,从根本上批判"四人帮"。他心里清楚自己真正要批驳的是"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把1934年8月2日至9月底的温坊(今文坊)战斗和松毛岭战斗合称为松毛岭战役。因为这两次战斗是这一战役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互不相干的两次独立的战斗。军事意义上的"战役",权威的解释是为实现一定战略目标,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温坊战斗和松毛岭战斗,是为执行中革军委第五次反"围剿""六路分兵"、"全线抵御"战略,在中央苏区东线这一路唯一的一次系列战斗,符合"战役"的意  相似文献   

19.
汪鹏程  陶钧 《党史文苑》2011,(15):51-54
陈毅是著名的诗人元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不但紧握枪杆杀敌,而且拿起笔杆战斗。陈毅记录赣南游击战况的军旅诗词,饱含赤诚质朴的真情,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坚定立场,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激荡着"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怒吼,重现了赣南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卷。游击诗词通俗易懂,充满了战斗  相似文献   

20.
许树坪  于晋芳 《先锋队》2012,(9):18-19,1
《锵铿玫瑰别样红》,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战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第一线的女纪检监察干部,英姿飒爽,用出色的工作业绩,书写着新时期的巾帼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