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乔木参与了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历史决议》 ,并协助毛泽东对《决议》草案进行了修改工作 ;负责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 ,其间对《决议》稿的起草、修改提出过许多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意见 ,对若干党史问题和如何评价毛泽东等问题作出过深刻的分析。胡乔木先后参与了党的两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 ,为解决历史问题、统一全党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延安整风后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即长达11个月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大会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任务就是讨论党的历史问题,在整风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党的历史的重要问题作出历史的决议,以统一党内的认识和思想。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与了《历史决议》的准备、起草、修改工作。加之后来胡乔木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胡乔木成为党内两次参与起草历史决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历史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起草小组由胡乔木负责。胡乔木对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经过长时间的、广泛而深刻的党内外讨论后,由胡乔木负责带领起草小组完成的。它是一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建国以来重要历史问题做出评价的政治性文件。它是否出台、何时出台、如何出台都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不能不慎重考量。邓小平、陈云是对《历史决议》的出台思考较全面  相似文献   

5.
今年 6月 1日是胡乔木诞辰 90周年纪念日。胡乔木生前直接参与了中共中央 1 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 1 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为这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胡乔木 90周年诞辰之际 ,本刊特发表胡乔木关于两个历史决议的三封书信 ,以志纪念。这三封书信 ,是从胡乔木传记组编辑整理、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乔木书信集》一书中选摘的。  相似文献   

6.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制定完成的。在《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中,邓小平曾多次进行过详尽指导,从总体结构到具体内容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起草和修改意见,为全面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伟大贡献。 倡导进行《历史决议》的起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使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制定一个《历史决议》,对建国以来我们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中央常委领导下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从1979年10月组织起草,到1981年6月全会通过,历经20个月。其间邓小平谈话、讲话十多次。针对有关起草工作的问题和国内外的思想动态,他审时度势,果  相似文献   

8.
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同于写一般的党内文件,“慎之又慎”,须臾不可掉以轻心。况且涉及到的都是一些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难题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1980年3月15日,胡乔木作为起草小组负责人,就起草《决议》中遇到的两个难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在邓小平主持下起草的一个历史性文献。关于邓小平与《决议》关系的研究,长期受到学者的重视,至2002年底,已经发表有100多篇论文和十几种学习、研究著作。(陈东林、李建斌:《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相似文献   

10.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在邓小平主持下起草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文献。经过二十多年的风云变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凝重原则和犀利判断,仍然在闪耀着不可磨灭的真理光芒。确实像邓小平当时所讲的,这个决议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推不倒、站得住脚的。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用“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提出了以后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准则中共中央是如何作出起草《历史决议》的决策的?目前尚未见到直接的档案材料,因此,一…  相似文献   

11.
正1979年11月,党中央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作为起草决议的主持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起草过程中,针对部分参与讨论的党的高级干部中出现的针对毛泽东的错误思想情绪,邓小平多次强调了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在最后定稿时,邓小平还特地指出:"把毛泽东的旗帜打起来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尼雷尔再三强调,毛主席不仅是中国的领袖,也是世界的领袖。这对非洲、拉美都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黄黎 《党史博采》2008,(12):4-9
随着平反冤假错案大规模展开和拨乱反正的深入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左"的错误,对历史问题作出全面总结,从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统一党内外的思想,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亟需解决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也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拨乱反正的过程。从1980年3月决议开始起草,到1981年6月决议正式通过,全党围绕着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展开广泛讨论。特别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等关系全党团结和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展开了认真而深入的讨论。其中,邓小平对《决议》的起草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建议,体现了一位政治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超凡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其起草工作从1979年11月开始,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经长时间讨论和修改,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在1981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公文写作,尤其是大型公文的写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给予我们诸多启迪。《决议》起草的组织形式,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迄今已经30多年了。经过历史的检验,该决议的基本结论如今依然能站住脚,其关键就在于邓小平围绕"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一主题,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历史主义原则。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历史决议过程中,提出了起草决议的三条"总的原则":第一,确立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跟邓小平和陈云的“合作”是分不开的。在起草历史决议指导思想一致的基础上,邓小平、陈云对如何写好历史决议,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生发,使历史决议得以顺利形成和通过。  相似文献   

17.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制定完成的.在<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中,邓小平曾多次进行过详尽指导,从总体结构到具体内容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起草和修改意见,为全面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敢说"不行",爱说"不行",是邓小平工作中的一大特点。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语言风格,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一种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邓小平的许多谈话都能体现出他的这种态度和作风。1980年6月27日,他同胡耀邦、胡乔木等谈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的意见,开门见山:"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  相似文献   

19.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主要总结了建国以后党的32年历史,同时也简略回顾了建国以前党的28年历史。是谁最早提出《决议》要回顾建国以前党的历史?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邓小平。早在1980年4月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鲜明地提出:“整个设计,可不可以考虑,先有个前言,回顾一下建国以前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话不要太多。”其后,1981年3月,陈云对正在起草的《决议》稿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增加回顾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段落”;…  相似文献   

20.
《党的文献》2011,(3):6-7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纪念决议通过30周年,本刊从邓小平1980年9月至1981年4月会见外宾的谈话记录中,选编了一组有关正确评价毛泽东、坚持毛泽东思想和起草历史问题决议的谈话,供研究参考。这些谈话,少部分内容曾在2004年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有所披露。标题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