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安葆  程安辉 《湘潮》2005,(10):13-14
毛泽东常以诗词反映革命斗争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思。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尤其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更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产期从毛泽东现已公开发表的67首诗词中,以红军长征时期的1935年和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创作的诗词为最多,每年各写诗词达8首。若将长征前夕写的《清平乐·会昌》和长征后期写的《沁园春·雪》算在内,则长征时期写的诗词多达10首。那么,长征时期就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最多的时期。为什么毛泽东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特别多呢?这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密切相…  相似文献   

2.
正在红军留下的诸多篇章中,哪一篇最能概括红军在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干里转战征途上的艰辛困苦,最能展现红军在空前绝后的两万五千里征途中的英雄气概,最能表达红军欲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而翻雪山过草地的大无畏之豪迈呢?它就是毛泽东在1935年秋天挥笔写就的宏伟诗篇《七律·长征》。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而气吞山河、荡气回肠的《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两万五千里征途上遇到的挑战和艰辛,表达了红军队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最后获得胜利的豪迈心情。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第三场,根据毛泽东诗篇《七律·长征》而由军旅作曲家彦克与吕远创作出了小型混声合唱作品。这首充满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3.
长征时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党的宣传工作。面对迫切的革命形势需要以及从组织群众、扩大红军影响力的考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通过发行报刊、建立红色中华新闻台、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创作革命诗歌和革命歌曲等多种形式加强长征时期的宣传工作,从而鼓舞了部队斗志,增强了部队的群众基础,动摇瓦解了敌军,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宣传工作始终是高度重视的,尤其是在革命形势异常艰难的长征时期。长征时期,毛泽东不顾个人得失,积极抓住有利时机,从理论说服、实践教育、统一战线、批评教育等多个层面开展宣传工作,促进了党的正确路线的实施,鼓舞了人心,扭转了战局,使长征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座山,因为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名著青史。一座山,因为伟人的一首激情豪迈的诗词而饮誉中外。六盘山,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在这座雄伟的山巅,伟人毛泽东深情吟诵千古绝唱——《清平乐?六盘山》。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萌发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毛泽东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青年毛泽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淬炼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将爱国情怀融于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伟大奋斗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联系起来,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邓特 《广东党史》2003,(6):16-17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有精深造诣的书法家。他的手书,是祖国文化宝库的瑰丽珍品。他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豪迈性格和博大胸襟,以及坚信革命必胜的个性和思想,在他的书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也使他的书法艺术独领风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他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民族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确如毛泽东所言,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谋,保存了革命的精华,使全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和抗日运动的前途有了新的希望,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七律·长征》二三逸闻李安葆长征途中,毛泽东"受命于危难之间",然而,那也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年月。那些壮丽诗篇,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情愫和战斗生涯。《七律·长征》便是其中杰出的一篇。作家姚雪垠评价说:诗中毛泽东以"千古少有的英雄豪迈之气。极端...  相似文献   

11.
作为革命家和军事家,长征是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转移的得意之作;而作为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10月长征途中的《七律·长征》,堪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美妙结合的典范之作。毛泽东十分喜欢自己的这首诗,一生中至少有五次书写《七律·长征》赠给别人。  相似文献   

12.
正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对长征的伟大意义和不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给予了精辟的总结和论述。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所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这里的新局面既有  相似文献   

13.
翻开辉煌的中国革命史册,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闽西留下的光辉足迹,留下的动人故事,留下的伟人风范,写下的不朽篇章,永远闪耀着伟大的光芒,铭刻在闽西老区苏区人民心中。从"风云突变"的1929年到"不怕远征难"的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在6年时间里,毛泽东曾6次来到闽西。尽管那时他身处逆境,几经沉浮,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把信仰和责任扛在肩上,以博大的民族情怀、崇高的人民情怀、盖世的雄才大略和捍卫真理的执著,成为引领中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和成功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14.
长征时期毛泽东通过对党领导革命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提出了以实践为衡量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根据革命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途径,领导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四、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对长征的宣传和研究 ,从长征结束不久就开始了。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关于长征的回忆录发表较多 ,学术研究成果较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 2 0多年间 ,红军长征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长征 50周年、 60周年纪念活动的展开 ,掀起两次研究长征的高潮 ,出版了一大批史料。有代表性的有 :《毛泽东军事文集》 ,《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料》 ,以及红军长征所过各地编的长征史料 ;当事人 (如肖…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策略与实践的典范──毛泽东亲自做争取阎锡山的工作述论穆欣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1935年12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不失时机地领导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党在即将到来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主动权。抗...  相似文献   

17.
正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毛泽东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和指挥者,他在"马背上哼成"的几首关于长征的诗词,是长征历史的艺术再现,是长征精神的提炼升华。让我们以毛泽东在长征中的诗词为线索,沿着一代伟人大气磅礴、气宇轩昂的胸怀探索长征足迹,感悟长征精神,感受那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长征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远征",是中华民族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巨著;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体现了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和伟大情怀。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共产党,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经过80年的岁月淘洗,长征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毛泽东根据形势和党的工作任务发展需要,多角度的总结长征的经验,提出了治党治军治国的真知灼见,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军长征经验和长征精神的概括,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新长征。江泽民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对长征的历史作用、意义作了高度评价,对长征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对新长征内涵作了更明确的规定,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翻越征途的最后一座大山即六盘山后,一路长驱直入,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他在领导红军创下长征革命实践史诗的同时,还一路创作了多篇豪迈诗词。那么,他所创作的最后一篇长征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背后,又发生过什么有趣故事呢?绝伦佳诗应运而生《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最后一首词。六盘山为陇山山脉主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