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是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政党政治的普及为政党外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总体外交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江帆 《人民论坛》2010,(8):38-39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逐步走向更加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然而,东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国平衡外交模式无疑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国平衡战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寻找有利的外交机遇。  相似文献   

3.
刘朋 《理论月刊》2012,(8):29-32
政党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一种外交行为。政党形象的概括和抽象,是形象主体对全世界作出的政策宣示和政治承诺,决定着政党外交的发展走向。政党形象有着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在中共政党外交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质。在政党外交的未来发展中,政党形象的定位将走向更加民主、开放、向前。  相似文献   

4.
史卉 《前沿》2007,(10):205-209
冷战后,传统安全与国际事务在美国政治重心地位的相对下降,使美国的政治家、执政者以及公众舆论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例如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袭击、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等。环境外交也就因此得到重视,并被列入美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成为美国主要国家战略之一。经历了老布什政府相对谨慎的环境外交时期,克林顿政府相对繁荣的环境外交时期,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由此总结出这一时期美国环境外交的特点,并概括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出于结束越战和地缘政治考虑,尼克松和基辛格有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但因保守派和亲台势力竭力反对,加之两人政治个性等原因,他们在对华决策时选择了相当封闭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机制,并在早期采取了对华秘密接触方式,这导致美国国内对华政策的极大反弹。秘密外交公开前,美国政府各部门在削减对台军援以缓和中美关系问题上曾达成脆弱一致;而秘密外交公开后,军方、保守派、亲台势力则借增加对台军援向白宫发难,以示其被排除在对华决策核心之外的不满及对中美缓和的反对。这说明对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决策机制、秘密外交手段对当时中美关系具有“双刃剑”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翔 《人民论坛》2012,(23):246-247
影响奥巴马外交的政治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传统的政治文化诸如新教伦理精神、自然权利思想、实用主义和社会公共意识,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党自由派思想。前者主要影响奥巴马外交的根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后者主要影响奥巴马外交的策略选择。两者经过相互作用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奥巴马外交战略背后的主要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又是一位既豪放、庄重,又浪漫、温和的诗人,一个感情深厚的理想主义者。毛泽东特殊的出身、经历,以及特殊的性格,无疑影响了他的外交思维,影响了他对外交战略和政策的思考与决策,而这也无疑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年外交是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青年现象,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外交是国际政治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青年外交日渐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由双边走向多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党建研究》2011,(8):40-40
近期,李源潮同志在与第三批全国公选高级外交官座谈时指出,外交工作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使命,公选高级外交官要知大局、讲政治、懂外交,忠诚、负责、严谨、守纪,努力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倪波 《社会主义研究》2007,3(1):122-124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从主体上看,“大外交”包括以国家(政府)外交为主体的政党外交、首脑外交、民间外交等;从对象上看,“大外交”包括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从内容上看,“大外交”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等。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蕾 《前沿》2011,(14):162-165
现代环境外交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同步于世界环境外交的发展。环境安全的深化与环境运动在美国的兴起促进了美国环境外交的早期发展。在不同的总统任期内,由于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左右摇摆,曲折发展。纵观二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几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尼克松总统的积极推进时期,里根总统的停滞时期,克林顿总统的高潮时期以及小布什总统的倒退时期。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冷战前,国家安全主要依靠军事手段来维护。冷战后,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历史已经证明,军事手段在维护国家安全中,不是一剂万能药方,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对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科技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本期重点介绍来自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两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外交品格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本质特征 ,主动、稳重、乐观是毛泽东外交决策的主要心理特点 ,热爱和平、同情贫弱、追求平等是毛泽东外交理论中的基本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体察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后提出的具有高度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国方案,其在价值关切、价值理念、价值导向上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体育和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体育外交是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独特场域,全球文明倡议为体育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行为领域。我国体育外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为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也同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制约。在以体育外交践行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在理念层面打造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的互动体系;在规制层面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在实践层面全方位布局提升体育外交格局。  相似文献   

17.
张勇 《求索》2011,(6):239-241
援越抗美时期,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在新中国外交决策中相互交融彼此支持,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双重思考之下,中国决定援越抗美;战争初期,两者在中国的外交决策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意识形态因素逐渐淡化,外交决策中考量的天平一步步倒向国家利益,最终走向国家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8.
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都有自己的哲学指导思想,这就是该国的外交哲学。根植于美国独特历史化中的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外交哲学依赖于两个前提:一方面是其作为大众哲学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是其作为“官方”哲学对美国外交决策化价值观的塑造。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美国外交,在实践上具有战略决策的短视性、政策执行的随意性、战略关系处理的灵活性、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以及外交作风上的言行不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以和平方式进行交往、交涉的政治行为。所谓外交空间,是指外交在国家机器运转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外交战略和策略是否受到国民认同,外交人员在本国是否有影响力,是否受到尊重,处理涉外事务策略选择多不多,回旋余地大不大,等等。探讨中国千年外交的空间问题,对于拓展今日中国的大外交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扬 《求索》2013,(8):67-70
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中苏政党外交处于友好合作发展期,并逐渐达到友好外交的顶峰:自20世纪50年代末始.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显露,两党外交逐渐陷入曲折与重挫。这种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两国国家利益的差异:苏共的大国主义与大党主义、中苏国内政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