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洪涵 《思想战线》2011,37(3):135-136
养老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问题。在传统社会,农村居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有限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从家庭、土地得到养老的依靠。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土地养老保障受到冲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我国政府解决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应提高认识、开源节流、主动干预、换位思考,多方协同作用,担负起完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正>现阶段中国养老体系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养老制度体系多轨化,城镇、农村双轨制,行政、事业、企业、社会等不同就业人员养老保障体系的差别化,使得我国的养老体系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成体系,互不统一,原子化、碎片化现象严重。二是平均水平偏低,不同人群之间落差大,社会公平面临挑战。这是因为各种养老保障政策标准不一,人群覆盖不全。三是养老形式多元化,个人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等多种形式并存。但内在衔接不合缝,有些交叉、漏洞现象依旧存在,养老体系未能形成一个疏密有致、疏而不漏的社会保障网络。四是政府、社会、  相似文献   

4.
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城市与农村分割、企业与事业单位分立的现象仍然存在,阻碍了养老保障的并轨发展。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整合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明确省市到县乡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对社会养老的财政支持,促进养老保障工作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人口老龄化视域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利霞 《求索》2013,(12):254-256
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在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在全面考虑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主线)+社区养老保障(辅助)+家庭养老支持”的复合型模式转型,同时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薄弱,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助投入不够等问题的凸现,使养老保障问题面临严峻挑战。笔者认为,要解决现阶段的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7.
王计军 《人民论坛》2014,(11):232-234
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人口流动加快,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不断出现的"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等现象使传统家庭养老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改变和丰富传统家庭养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计军 《人民论坛》2014,(4):232-234
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人口流动加快,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不断出现的“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等现象使传统家庭养老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改变和丰富传统家庭养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随着城镇化与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老人空巢率不断升高。农村家庭结构不断变迁等原因将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的精神养老问题置于突出位置,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阐明精神养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将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因素分为3类19种,深刻总结不同因素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影响。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提出增加精神自养意识与能力、发挥家庭支持支柱性作用、完善社区支持依托作用和发挥政府"指挥棒"角色等建议,促进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创新家庭支持政策助力家庭养老能力提升于建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从政策视角看,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营造这一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养老、孝老、敬老的第一线是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在养老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支持,让家庭继续有能力在养老事业中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养老应该建立"一梁、一柱、一补",即家庭养老为梁、普惠养老金为柱、"以地养老"为调剂,在继续坚持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以普惠式养老为辅,用"以地养老"作为补充调剂。农村社会养老应该探索社会资本进入途径,给农民更多的社会养老选择权。  相似文献   

12.
郭宏 《中国民政》2013,(12):42-43
201O年以来,山西省平陆县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的现状,本着“先行先试,完善提高,总结推广”的原则,逐步探索出了“政府扶持、村级主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家庭分担”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一“日间照料中心”,有效破解了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和社会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走出了农村留守老人集中供养的新路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被新闻媒体称为“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3.
彭金玉 《人民论坛》2013,(2):156-157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空心化",农村家庭自助型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浙江诸暨市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确保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4.
各种数据表明,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占人口比重递增的不协调,养老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关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妥善解决大量人口的养老需求正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化养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独木难支,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如何使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从养老难题中解脱出来,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南京市鼓楼区近年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导向和政府对社会化养老的政策支持,逐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有所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同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紧迫。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老人留守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弱化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近些年,伴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土地流转,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以地养老"模式。所谓"以地养老",就是农村老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换取养老资金和服务,类似于城市中的"以房养老"。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以地养老"?其利与弊分别是什么?现实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对比较薄弱的恩施州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影响很大。客观分析恩施州农村养老体系现状,在城镇化背景下构建恩施州农村养老体系,首要任务是要发挥政府在农村制度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养老扶助救助体系。其次,要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他多种养老方式的有益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乡差别的存在,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生活条件差,没有工作单位,多数人无积蓄或积蓄很少等。农村养老存在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社区养老机制薄弱等主要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如下:发展农村经济,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社会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行为。我国有8亿多农民,农民问题历来是社会所关注重要课题。农村养老制度直接关乎到农村的稳定大局。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则逐步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依旧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0.
将"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引入"互联网+"互助养老概念,可以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互联网+"智慧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中,社区养老信息平台、智慧资源和养老服务志愿者广泛链接,各个养老服务渠道实现互联互通。政府、企业、家庭要协同合作,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