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和社会志愿人员,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作为政府的责任,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文章记录了北京市法律援助工作十余年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提供帮助。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它首先要求受助对象是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需要帮助的当事人;二是对援助对象给予减、免费用;三是要明确它是一项法律制度,而不是临时性的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3.
法律援助又称为法律救助或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它是法律的公证性的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重视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津助是法制观念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义务行为,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发展、建立和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思路四个方面粗浅地论述了法律制度,以期早日实现我国法律援助的社会化和制…  相似文献   

5.
邓云秀 《海南人大》2009,(9):23-24,41
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保障社会贫弱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社会弱势群体打官司难、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措施。我省至今仍有近34万贫困人口,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不仅生活状况较差,还面临着权利容易受到侵害、寻求法律保护困难的不利处境。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6.
论英国法律援助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 法律援助制度概述无论在国内外 ,对于“法律援助”的内涵颇有争议 ,如有的认为“法律援助”是帮助弄清、避免、获得或者利用现有法律制度的一种司法制度。显然 ,这样界定“法律援助”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它不仅指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给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服务 ,而且还包括非法律机构给当事人提供的有关帮助和支持 ,例如公民咨询局、工会以及专家咨询服务等等。而大多数学者认为 ,“法律援助”指的是由政府拨款组织律师服务机构 ,专门负责为那些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需要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而又无法承担昂贵的诉讼费用的公民 ,提供法律上、…  相似文献   

7.
所谓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法律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尚不健全,《刑事诉讼法》及《律师法)中的相应规定还缺乏应有力度,在实践中可操作性有待相关法律、规章协调。本文比较国外的法律援助制度并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践,浅谈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一、法律援助机构之模式法律援助制度首先在西方社会出现,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国家。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中公民能否平等地获得专门法律服务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缺乏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保障 ,刑事司法公正就无从谈起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刑事诉讼中就难以实现。我国《法律援助条例》出台后全面规范了法律援助制度 ,明确了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 ,并通过对刑事法律援助进行的具体规定 ,使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然而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 ,应当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法律援助制度是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保障公民享有公正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权保障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法律援助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救助制度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农村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我国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应逐步降低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渠道增强资源配备,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建立法律援助联动机制,尝试将非诉调解纳入农村法律援助形式,不断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方式;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援助是为贫、弱者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的一种救助。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以社会法律援助作为补充。从发展趋势上看,法律援助应从法律救助逐步过渡到兼有救助和福利双重性质的制度,并应不断扩大援助范围、增加援助内容、科学划定援助标准。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有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武汉、海口和厦门八家海事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收案范围的规定》,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国内法人、公民之间的案件;(二)我国法人、公民同外国或地区法人、公民之间的案件;(三)外国或地区法人、公民之间的案件。后两类案件的当事人有一方或双方都是外国人,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涉外性,因而这样的案件是涉外海事案件。 我国海事法院审理涉外海事案件,应根据其法律关系具有涉外因素的特殊性,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主权原则,确保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谓国家主权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最高权力原则和处理对外事务的独立权力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在我国涉外海事案件审理中直接表现为国家对涉外海事案件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亦即国家根据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法律所允许的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而享有对涉外海事案件的管辖、审理、判决和执行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无偿辩护是法律援助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经济确有困难的被告人提供的一种免费辩护服务。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一种标识,法律援助制度之有无及其完善程度实际上是一国民主与法治程度的鲜明体现。自从1495年英格兰规定穷人享有对其身份免付诉讼费的权利起,法律援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确立了几百年,并逐渐从民事法律领域扩大到刑事法律领域。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还很不完善,在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抓紧时间在刑事辩护领域建立无偿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仲修 《工会论坛》2004,10(2):117-118
法律援助是律师事务所为公民提供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专门的无偿服务 ;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中的当事人实行的诉讼费用缓交、减交或免交的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关于司法援助和司法救助 ,国家开始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完善法律、健全机构、加强宣传和采取激励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高淑鹏 《工会论坛》2008,14(5):123-124
传统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被限定为国家这一空洞的政治学名词,没有进行责任主体的实体赋予。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在法律援助事业中,各司其职,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切实保障经济困难且需要帮助的公民得到法律援助,以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包括立法机关责任、行政机关责任以及司法机关责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法律援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这个群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法律对每位公民人权的保护都是平等的,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每位公民都可通过法律赋予的诉权,通过诉讼的方式寻求司法救济。然而,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只能依靠国家的法律援助实现自己的诉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是指由政府出资,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在公安、法院等部门值班,免费为当事人即时提供法律咨询、指导、代理或其他法律服务的司法救济制度。设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的目的,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及时、专业、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律援助服务。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目前已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还处在试点阶段,与国外值班律师制度相比,在提供服务的即时性和无偿性,服务范围和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服务类型的多样性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制度性质、管理体制、服务场所和对象、服务专业类型与分工、服务便捷程度和制度规范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援助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弱势群体法定权利实现的必要手段,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法律援助对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司法公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援助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法律服务,使其能够有效参与司法程序的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的权利主体是弱势群体,义务主体是国家,实施主体是政府,通过法律援助可以避免弱势群体权益实际上被排斥在司法保护之外。我国当下的法律援助制度面临专业力量匮乏、救济范围狭窄、责任和义务纠缠不清等现实困境和局限,亟需走出"困顿"和"迷茫"。法律援助制度的"觉醒"不仅需要通过立法的完善拓宽受案范围,明确国家责任,还要更新援助体制,健全经费保障和人员激励机制,着眼于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论北京市法律援助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旨在为符合条件的公民和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可以获得减收、免收或者缓收费用的法律服务的法律保障行为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