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诸多人生观论战的主要参与者,而且还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观与民主观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理论观点,在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胡适人生哲学思想的特点就在于: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个性自由的束缚和压抑;另一方面又反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指导人生的思想与行为,这种二重性的思想倾向乃是一切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胡适的人生哲学,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理论争论的实质与规律,对于促进树立与巩固共产主义的人生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梁漱溟有一身铮铮硬骨。当年知识界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全盘西化"的热浪铺天盖地,梁漱溟则坚守"调和中西"的观点。蒋介石慕其名命人转告:"请梁先生来武汉,我想见他。"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12月11日写给蒋梦麟、胡适的信,无论是《胡适往来书信选》还是《陈独秀年谱》、《陈独秀书信集》和《陈独秀著作选编》都将该信系年于1922年。其实,陈独秀此时远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会议,不可能与蒋梦麟、胡适讨论在上海还没有开始筹备的国立自治学院,而且陈独秀信中的主要内容与1922年国立自治学院创办的事实相违,信末附言亦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进程不合,再证诸自治学院创办时间和经过,可以断定该信写于1923年12月,而不是1922年。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教育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陈独秀教育思想主要有时代性、开创性、务实性、前瞻性四个特点。其现实启示主要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1923年,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又称"科玄论战"。它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一场论战,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家派,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场论战中,陈独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从而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陈独秀对这场论战的评论,对于正确认识论战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在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将民主与科学引进中国,拓宽了伦理思想的内容,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总的思想特征,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为伦理学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洪波 《党史纵览》2006,(11):54-55
陈独秀与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同为安徽老乡,又是一对相知有素的老朋友。陈独秀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胡适出生于徽商发源地绩溪。恢弘的长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养育了陈独秀光明磊落、百折不回的个性;苍翠的山峰,重峦叠嶂,生机勃勃,培育了胡适求真务实、精明干练的性情。近几年来,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少学者对陈独秀与胡适进行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出现了不少有分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但把他们融会贯通于一书的专著尚未见到。2006年初,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庆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如果在中国现代史上推举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演变和人生阅历能够大致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状况和曲折历程,陈独秀应是当之无愧的一位。这位早期中共领袖跌宕漫长的一生,向人们展示着无穷的魅力,也给历史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陈独秀与胡适的历史交往》,便是这些话题中极富特色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新潮之来不可止1915年9月,汪益邹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陈独秀推荐撰述时提到老乡胡适。陈独秀对汪益邹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此时,胡适已到纽约八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学习哲学。汪盂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情年杂志》时,正处于胡适哲学观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所以顾不上回信。但他是赞成文学革命的,在《送梅觐在往哈佛大学》诗中,胡适写道:“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2月3日,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此文学,直认…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首倡这一运动的陈独秀和大学改革主将之一的胡适竟是一对安徽同乡。陈独秀长胡适一属,同属卯兔,当年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相识,一度成为盟友。在其后近30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愉悦和快乐,也有过误解和分歧,但是,就个人关系而言,终不失为一对相知有素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1.
最近翻阅《陈独秀与胡适》(湖北人民出版社,朱洪著)一书,在书中偶睹了陈独秀录杜甫《秋兴八首》之八诗作送“怀甫先生”的书法屏幅(见文中影印件,朱洪提供),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屏幅上写到——  相似文献   

12.
胡军 《新视野》2007,1(5):72-75
文章围绕梁漱溟用直觉主义观点解读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和评论,指出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源自唯识学和柏格森的哲学,其独特之处是用"直觉"解读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梁漱溟用直觉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中庸、调和等形而上学问题,用直觉解释儒家的"仁"等伦理道德问题,把直觉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梁漱溟对直觉概念的模糊说明以及他在某些方面前后自相矛盾的叙述,增加了对其直觉思想的清晰理解的困难,这些问题有待后学进一步研究和鉴别。  相似文献   

13.
二、党史、革命史研究保持深入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来,在这领域的活动频繁。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十几次不同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安微在元月召开“陈独秀胡适文化学术思想研讨会”。3月,北京举行“陈独秀研究学术讨论会”和“纪念共产国际成立70周年学术报告会”。10月,北京召开“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常州举行“纪念瞿秋白诞生90周年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人生问题是现代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现代及未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社会愈发展,人的问题愈显得突出。尼采是现代西方最负盛名的人生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成为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先驱。研究尼采的人生哲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一、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认为,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生活,人生问题是哲学的首要问题。他说:"我并不认为某种‘求知的冲动’是哲学之父;而认为,另一种冲动,无论何处都仅仅把知识(以及错误的知识!)当作工具来使用。"①在这里,尼采把人生问题置于知识之上,认为知识只是人生的工具与手段,人们并不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学者、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胡适先生,27岁任北京大学教授。 一次,他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文化巨人。他一生一次次试图与政治保持距离,却一次次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政治漩涡。他不赞成共产主义,也批评国民党,最终却走上了拥护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路途。但作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作为“问题与主义”论争的发起者。作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的友人,他却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尽管他信仰的是杜威的实验主义,但他的许多行动和影响,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书属旧著新刊,作者郭湛波。在权述自康梁变法维新至本世纪30年代中叶中国思想界空前未有的剧烈变化时,作者引李大钊所说“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的话作为基调。分析了那个充满分歧与争鸣的文化狂飚时代的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全书共分8篇,第一篇为导言。第二、三、四篇,以”五十年来中国思想之演变(上中下)”为题分别评介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章炳麟、王国维、孙中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敬恒、梁漱溟、张东荪、冯友兰、张申府、郭沫若、李达、陶希圣等人的生平及思想。第五篇“五十年来中国思想方法”,介绍了几种从西方引入的思想方法,特别介绍了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第六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二十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  相似文献   

20.
正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陈独秀之所以在政治上不能成功,就在于"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他又"忽视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的地位(所以反对苏区和红军)"。这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主要原因。毛泽东作为后起之秀之所以成功,所具备和重视的恰恰是陈独秀缺乏和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