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子罕,又名乐喜,春秋时宋国司城,即掌管工程的官吏。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57年)的一天,子罕处理完公务在内室小憩,忽报一民夫求见。子罕便将其召进厅堂。没等子罕开口,民夫便从囊中取出一块璞玉呈上,说道:"小人在山中打柴时,捡了一块玉石。大人为国操劳,惠泽苍生,国人无不感戴。小人特此前来献玉,以表谢意。"  相似文献   

2.
白杨林 《党课》2013,(20):66-67
夜读史书,看到一则“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相似文献   

3.
张春波 《前线》2013,(11):83-83
古人云:“志正则众邪不生。”这“志正”,鄙人理解,即品德美好。所以,古人又言“清正在德”。且有“德若水之源”一说。德净,则水清;德污,则水浊。品德美好,污浊灵魂便不会附体;品德不好,就会丢失纯洁心灵;品德美好,才能成为清正之人。春秋时,宋国人子罕清正,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专家鉴定后拿着献给子罕。子罕拒收,  相似文献   

4.
莫清华 《前线》2014,(12):120-120
<正>子罕是2500年前、春秋时宋国的一名朝廷"部级"官员,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又叫"司空",是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的高官,位列六卿。《左传·襄公十五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误以为子罕认为这块玉不好,便解释说:"拿给琢玉工献。"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人保  相似文献   

5.
《左传》记述春秋时宋国正卿子罕,一天,有人向他献来一块宝玉,子罕坚持不收,对来人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相似文献   

6.
刘宝贵 《共产党人》2005,(10):43-43
春秋时宋国有贤人子罕,官至辅政。国中有人得了一块硕大而明洁的美玉,于是赶快去献给他,可子罕不受。献玉者问;“您为何不要这块玉呢?这可是工匠鉴定过的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啊!”子罕答:“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安其宝。请把玉拿回去吧!”  相似文献   

7.
郭庆晨 《党课》2014,(3):78-80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的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  相似文献   

8.
孜弁 《学习导报》2014,(24):51-51
春秋时的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一天,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相似文献   

9.
廉政名言     
以德为宝的子罕春秋战国时期,子罕在宋国任司城。有一天,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前来献给子罕。子罕说:“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馈赠,你还是拿回去吧。”献玉的人说:“你怎么不收呢?我拿这块玉给玉工看过,玉工说这是一块宝物。我把宝物献给你,你为什么推辞呢?”子罕说:“我已经有宝物了,所以不收。”献玉的人感到十分奇怪,问:“你的宝物是什么?能否给我看看?”子罕说:“我的宝物就叫不贪。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我们各有各的宝物。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你丧失了你的宝物,我也失掉了我的宝物,是使物各失其所。…  相似文献   

10.
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舒泉近读《左传),子罕辞玉给人颇多感受。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宝玉,送给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者曰:“以玉示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不贪为宝”这话说得多么好啊!一...  相似文献   

11.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玉示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各有其宝。’”为官之道,重在清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子罕官居春秋时宋国大夫,能“以不贪为宝”,可诚可贵!很值得当今为官从政者效法。大量事实说明,许多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都是从收受礼物开始的。一次次“笑纳”,便会一发而不可收。胡长清开始受贿时尚有所顾忌,但后来竟发展到日平均收受贿赂4万元,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12.
心净气自清     
古人云: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其中,"德"最为关键,有"德若水之源"的说法。德清,则水净,靠的是自律;德污,则水浊,需要净化。春秋时,宋国的子罕为官清廉,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收,说:"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下你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心净,追求品德上的"洁癖",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约束绳,时时规范着子罕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以不贪为宝     
《左传》记载:春秋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想将它献给执政大臣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它拿给加工玉石的师傅鉴别过,他认定这是宝玉,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是把‘不贪’当作宝的,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它给了我,你我都丢了宝啦。还不如各自都保  相似文献   

14.
廉洁指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同时也指有道德修养,行为纯洁,不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11,(12):21-21
打开“首博宝典”的界面后,10岁的小姑娘刘佳便被一件名为“太白醉酒八方盏”的宝物吸引。刘佳好奇地不断放大图片,欣赏着酒杯中小人醉眼迷离,手扶倒地空酒坛的生动姿态。当她将鼠标落在小人上时,诗仙李白的生平便伴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声音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左传·襄公十五年>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掌治城郭、执国政的上卿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以为他嫌玉的质地不好,急忙解释说:"我已请琢玉的工匠鉴定过,他们认定是真正的美玉,是一块稀世之宝,所以才敢进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如果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相似文献   

17.
《左传》记载,宋国的子罕素有廉洁爱民之志。一次,有人得到一块玉并献给他,他拒绝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若受玉,你我皆失其宝。"子罕拒绝了玉,守住的却是自己最珍贵的宝——为政初衷。初衷,意为起点时的承诺与愿景。不论是新生的政党、新生的军队,还是刚刚拥抱事业的人,都有自己的初衷。初衷之所以可贵,在于其美好而纯真、高尚而炽热,饱含拳拳赤子之心,对  相似文献   

18.
不贪是宝     
夜读《左传·襄公十五年》,一则不贪财宝的故事,颇有警示意义。宋国时,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官员子罕。献宝人说:“我给雕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认为是真正的宝玉,我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认为不贪的品格是珍宝,而你认为那块玉石是珍宝。假如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不都失掉了自己的珍宝么?所以还是让我们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献玉人向子罕跪拜敬礼,继续恳求说:“小百姓带着这样值钱的东西,简直不敢出门,我今天  相似文献   

19.
都来诛伐小人白公智孔丘说:小人难养!因此便把小人与君子区划开来,后世也就懂得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之至理。但至今小人仍如嗡嗡苍蝇,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其害无穷。小人是何物?是人。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  相似文献   

20.
以不贪为宝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将一块玉献给子罕,但子罕不受。献宝人说,我把玉送给识别玉器的人看过,他们说这是一件真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则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双方就都失去自己的宝了。 宝者,珍贵之物也。它既是有形的实物形态的东西,又是无形的精神升华的产物。对一个人来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境界的不同,所追求的“宝”也必然有所差别。宋人以玉为宝,子罕以个贪为宝。就是一个明显的对照。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的把高档的物质享受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