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霏 《学习月刊》2011,(22):9-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际经济决定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反作用或影响国际经济。随着国际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国家观念包括主权观念及国家运行机制受到冲击,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任务和特点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国际格局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所形成的结构状态,一般包括一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国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5):18-18
文化从来都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文化格局也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一方面,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它是国内和谐社会战略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中国“和谐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国际环境是我们国家周围乃至全球的情况与条件.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市场化的趋势,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文化形成"和而不同"的格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和平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际分工实现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是理性、协调地实现全球资源跨国配置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不论在历史上 ,还是在今天的现实中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基础、过程和后果都决非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强调国际分工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后果是马克思国家分工理论的显著特点 ,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6.
出国别出丑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于部因公出国(境)的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双方由和平共处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转变为长期性和稳定性;由以对抗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由势不两立的对抗关系转变为相互借鉴的合作关系;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政治因素转变为经济因素;双方在竞争中由追求“零和”转变为追求“双赢”;从相互封闭与平行发展的战略转变为相互开放与交叉发展的战略;双方的合作领域日益广泛,矛盾范围日益扩大,摩擦也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8.
当今全球经济、科技以及政治的迅速发展与风云变幻,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与经济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政治根源于经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发展。同时,政治对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一定经济基础特点的政治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将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延缓或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历史时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政治上层建筑,使之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以定 《唯实》2009,(10):37-4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国际政治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后才形成的历史现象;世界历史的出现是国际政治形成的历史前提;工业资本的全球扩张是国际政治形成的内在动力;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国际斗争是近代国际政治形成后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 ,我党在认识和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 ,经历了由正确———不正确———正确的变化过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必须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当前最大的政治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强政治建设 ,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年多来,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在应对危机中显示的智慧和决心,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誉。随着中央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的逐步实施,国民经济稳步回升趋势已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4):4-13
印度是南亚第一大国,有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和辽阔的土地。近年来,印度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进入世界大舞台的中心地带,引起世人瞩目。与此同时,一股“印度热”也在世界各地升温,难怪有不少专家感叹:“印度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14.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的政治实践,从经济的政治功能的独特视角,提出了他的经济角度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相似文献   

15.
寻求政治稳定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稳定构成政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政治稳定形成政治现代化的保障体系以及政治稳定扩展政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现阶段,谋求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包括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以及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中必然经历着各种力量的斗争,最后成为合力的结果。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当的洪流,强烈地冲击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然而,即使是在这种势不可逆的情况之下,对全球化的反对与批判之声仍充斥于耳,此起彼伏。从1999年的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一直到今年6月份的欧盟哥德堡峰要。反对经济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光清 《唯实》2007,31(1):67-7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认清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并正确确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定位。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2,(10):25-26
日前,中国政治学会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19.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制度性安排形式成为代表性政治主体。也通过在权力机关寻找代理人、关系网络以及公益性活动等非制度形式成为间接的代表性政治主体。面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治体系必须提高开放程度,增强吸纳能力,将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纳入其中,同时,也需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的素质和政治能力,克服在行使权力和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政治腐化现象,真正做到负载民意。  相似文献   

20.
国际政治社会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明的新扩张模式。在已经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西方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主导地位,事实上形成了以西方政治文化为内容的国际政治社会化。国际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模式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途径,以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为特征,以普世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行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国际政治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塑造了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同时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