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制度自信的"底气"都源于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合理性",而价值合理性是一个指涉"政治意识形态"的话题。因此,"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价值自信"。这就是说,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信念,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持和确信基础上的。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语境来看,"制度自信"既具有"价值理性"的特点,又具有"实践自觉"的特点。就目前世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言,具有"系统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虚假的意识形态,同时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和人类的解放。立足于意识形态教育本身,当前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对于个体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促进个体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养成,推动社会各种利益的有效整合,凸显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软实力"的作用;对于国际社会中思想文化交流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把握自身的话语主动权,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3.
坚定党和人民的"四个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凭借其根本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重要特征,对于保障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顺利前进具有重大意义:其通过确认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提供理论自信的宪法保障;通过确认国家发展的独特道路,奠定道路自信的宪法保障;通过确认国家发展的基本制度,巩固制度自信的宪法保障;通过确认国家发展的文化方向,筑牢文化自信的宪法保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宪法的作用,整体把握我国宪法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们需要践行"四个自信",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价值难以兼顾、不可兼得的迷思;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生产供给"这一薄弱环节;充分利用新媒体正向力,解决好"正面发声"的充分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大众化问题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既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又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体现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  相似文献   

6.
姜丽 《前沿》2012,(17):26-28
文化自觉自信说到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关键,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因素主要有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经济转型期对我国高校文化的冲击,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挑战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立足本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树立文化安全意识,以及进行网络安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可以提升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肖继军  刘新庚 《求索》2012,(6):220-221,11
我国当代经济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到后来西方主流经济思想——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引入,直至出现新自由主义经济。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体现着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势必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视和防控这种负面影响,确保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界认为,在意识形态概念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是对立的",这实为似是而非的误读。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而是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另一方面,列宁在描述性意义上,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提出并强化"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肯定性意义上,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澄清这种误读,不仅可以对诸种学术误读进行有力回击,而且有利于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9.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自信内蕴的本体问题,意识形态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硬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都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深化意识形态建设来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导航定向、凝心聚力。着眼思想文化多元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要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增强文化自信内在的逻辑同构性和价值内契性,从而不断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筑牢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0.
埃尔斯特以寻求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的严密性和明晰性为目标,借鉴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成果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模型。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性实体;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应当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指导;"过滤模型"则是解决在意识形态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主性悖论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发扬光大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脊梁,繁荣当代先进文化是呵护文化自信的命脉。规避"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为中部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赋予试验区的创新权远比有限的资金、项目更重要,制度创新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两型社会"制度创新中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自信是政党自信的关键标志,也是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特质。意识形态自信对于政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向前。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理论认知、历史积淀、现实评判和实践推动,其生成发展有着清晰的发生学逻辑。新的时代形势对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聚焦生成根基、生成基础、生成环境和生成动力,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化和辐射,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意识形态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时代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心理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体现文化主体的自身价值,在现实层面上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实践形态。从文化哲学角度分析影响我国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中国社会存在的文化自卑心理;对文化精神的历史连续性和价值超越性缺乏理性认识。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文化的创造性和吸引力,发挥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岳云 《湖湘论坛》2010,23(4):11-14
<正>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社会文化的安全和整个社会稳定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实施的以"和平演变"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  相似文献   

16.
作为强基固本、价值引领的灵魂课程,思政课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课程目标,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稳定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地回应高校网络舆情。一是要坚持斗争精神,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二是要坚持思想引领,善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三是要坚持使命意识,巧用抗疫精神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7.
徐龙建 《湖湘论坛》2019,32(3):139-14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宏大的文化安全视野之下,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独立性;二是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三是文化自信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四是文化自信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的历史观是习近平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敬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尊重历史,正确认识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18,(8)
正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8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一起来学习![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  相似文献   

20.
吴丽清 《传承》2015,(2):61-63
对广州市1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民自信程度较高,表现在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肯定党和政府的工作业绩以及乐观看待国家未来等方面。但部分学生对国情党史认识不清,在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进攻下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对"三大自信"存在认同危机。故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提高其国民自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