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沉寂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的研究又获得了新的契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班牙共产党与人民共产党是西班牙较有影响的传统左翼力量。苏东剧变后,两党分别走上了"革新"与"传统"两条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主张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多个共产主义政党的存在和相互间的分歧、矛盾和斗争,不仅削弱了西班牙的共产主义力量,也让人民群众思想上产生严重混乱,放弃了对共产主义政党的支持,这成为西班牙在独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好不同共产主义政党间的理论分歧,对于加强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和合作、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协调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表述经历了从单一的"共产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使用、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使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相对应,反映出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追寻过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信息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信息社会主义正在兴起。信息生产力的特征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矛盾,而与信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本质上的契合。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子形态,信息社会主义具有解放信息生产力的巨大优越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包含着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而"中国特色的信息社会主义"是集合了当代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历史的产物,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地认识人,从而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因此,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在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地重视人,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一项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的伟大事业,本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是,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种种问题,令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冷淡、怀疑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研究也变得不"吃香"。其中,不良学风和文风,尤其"左"的文风是毁坏社会主义招牌的一个重要原因。恢复社会主义的声誉关键是执政者秉持社会主义的公平、自由、民主的基本理念,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真正通过改革让人民公正地享受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而真正的社会主义研究者应该直面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现实困难,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学会"自用其才"。  相似文献   

7.
生产方式是整部《资本论》,甚至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生产方式不仅意味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而且意味着"谋生的方式"。不论是"市场经济"概念、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概念,都必须从生产方式角度特别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把握《资本论》的真谛。作为生产方式的市场经济意味着"看不见的手",即物质生产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使用价值关系,而且体现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只有理解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尤其是第一章第三节中关于价值形式的论述,才能理解"价值实体"(价值的本质)如何体现在货币的现象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理解了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才能从"资本总公式"的自我矛盾方面理解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即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与资本现象(能够带来利润的货币)的区别。在这一基础上,才能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资本化的人格即经济人成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意味着社会化的人成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概念的出现远远晚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日益走向自觉和成熟的阶段。"社会主义"就是具有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崇尚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平等、博爱、和谐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张消除任何形式的剥削、压迫和奴役,关心并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解放和普遍幸福的思想、运动或制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对概念是有区别的。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实践五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作为"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其建设所遵循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破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合力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两者有必然联系又有关键区别;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进程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经典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来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厘清了两种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异同,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路径解读对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消灭了剥削、两极分化不明显的社会,也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叙事建立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这种叙事的基础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它把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目标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注点。无产阶级的"头脑"和"心脏"的关系、社会革命的策略与目标的关系、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通过明确的话语叙事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在品质决定着其话语叙事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和能动性,担负着思想传递、政治批判和教育群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始终存在着激进与保守、革命与改良、科学与民主这两大传统。社会主义的科学或革命传统秉承了现代启蒙的理性精神,将历史、社会和政治问题视为人类的知识和科学可以给予解答或解决的对象,因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科学传统,并为共产主义的革命和社会改造运动所继承;社会主义的民主或改良传统将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解放理想从共产主义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并将之兑现为以市场和民主为实证基础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利,这一传统为修正主义所开启。社会主义的这两种传统都存在着历史性的误区:前者有着难以抹去的乌托邦痕迹,以及对于政治或人的政治本性的根本遮蔽;后者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解决、克服或超越稀释为单纯的市场或民主问题,因而清除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然而社会主义,倘若要作为一项有意义的人类事业,就应当既要秉承正视人的政治本性的民主传统,又要秉承有效回答或解答资本主义问题的科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所代表的首先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资本控制着社会经济权利,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关系私有制的比重日渐加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本质属性的探讨应突破传统的"所有制决定论"的束缚,更多地立足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立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予以科学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经济关系,而不是由分配方式决定的法权观念。社会主义公平,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工人阶级的公平观是其基本特征。但由于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公平还残留有资产阶级的法权,是一种形式公平。完全、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人的需要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点。认清矛盾的客观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矛盾的特殊性,并通过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化解矛盾、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动力论及其中国化演进彰显了其严密的内在逻辑,也显示了其文化转向的当下趋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厘清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思想内涵、发展脉络、内在逻辑,对于把握时代发展动力的文化转向这一关键矛盾、推进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理论创新和"中国梦"实现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阳 《法制博览》2013,(5):219+218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的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项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完全符合现代刑法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对于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解决社会纠纷,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平选 《工会博览》2009,(3):119-120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中,人是主导的,能动的因素。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共产主义坚定信念,可以转化为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把"以人为本"思想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一个人都获得了自由。要让每一个人获得自由发展,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这是以人为本思想所应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其他左翼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洲处于左翼一侧的社会民主党人及其民主社会主义,是二战后欧洲左翼政治力量的主导因素。尽管人们习惯于把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共产党—欧洲共产主义、绿党—生态社会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左派运动等统称为左翼,但是通过对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其他左翼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欧洲左翼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对立。  相似文献   

20.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哈佛大学中国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费正清认为,不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主义是美国对华政策接连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失去中国"的根源。费正清希望美国政界、学界、社会公众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50年代中期,他带领史华慈、布兰特、赵国钧等年轻学者在哈佛大学开创了系统的中共学,提出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的重要观点,积极主张承认新中国。费正清等人的中共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政治影响。哈佛大学成为比较共产主义研究和"国际中共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