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法治是国家之利器、行为之准绳。尊崇法治固然需要全体公民的法治信仰,但更需要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信念。只有国家公职人员带头尊崇法治,全体公民尊崇法治的信仰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带头遵循法治,严格依法办事,才能让全体公民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进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其中,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每个人才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要问民之忧、解民之难、纾民之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人民"一词贯穿始终,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当前,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我区法治社会建设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正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江苏今后一个时期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改革政策的总要求。从社会治理领域看,需要从把握规律的角度,落实高质量发展。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法治思维构建规则体系,以法治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多方面、多维度施策,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需求,满足人民群  相似文献   

6.
法治十年     
1997年9月,"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成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10年后,在中央党校,胡锦涛声如洪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战略思维体现在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深邃理论思考;政治导向体现在科学回答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表明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逻辑和政治立场;历史担当表现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新境界、使中华法治文明获得新的生机;为民情怀在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实践中得到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8.
罗高利 《中国人大》2013,(13):50-51
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久的历史性过程。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的召开,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依法治国方略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现状不容乐观,其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少差距。所以,在当前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中,要克服主体意识的缺乏,为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要解决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缺位问题,努力形成由领导者、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全体守法公民等各方面、各层次、各形式的主体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共建共享的建设法治文化的良好局面、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松州》2014,(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六项重大任务,其中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且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为构建法治社会指出了路径,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协商论坛》2021,(2):43-45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拓展,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增强法治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与会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正人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支撑。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把法治国家建设纲领和蓝图变为人民生活现实,必须大力普及法治观念,使全社会树立起"法大于天"的现代法治意识,在人民心中形成对法治的拥护与信仰,使全体人民忠实崇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既让人们感慨数千年的"人治"社会已经脱胎换骨,又带来了"有法可依"以后的新思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循着这样的法治建设路径,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凸显了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国新阶段中的重要作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  相似文献   

14.
《北京观察》2017,(11):13-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其中很多是我们"前所未闻"的,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正>【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建设法治江苏为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03年,省委提出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江苏"战略构想。2004年7月颁布实施《法治江苏建  相似文献   

17.
<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方法论是一致的,思维决定行为,思维方法决定行为方式。由此,必须不断强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思维以推动法治建设。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相似文献   

18.
法治博览     
正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指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林研究员在《红旗文摘》2016年第9期刊文《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指引》认为,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治国方略论。二是人民主体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规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我国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体现了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宪法权威论。该理论主张,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四是良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5,(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顶层设计方面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通篇闪耀着法治理性的光辉,尤其是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列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详细阐明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地位作用、总体目标、基本方法,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为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转型升级作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缺乏民主法治传统,但人治与法治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对立从未间断。中国人民向往民主法治的愿望在清末就已经提出。中国共产党就是从民国时代的反民主、反法治的乱政、败政与蒋介石专制蚀裁中走出来的、具有彻底的民主法治观的革命政党。新中国实行共和制,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近代民主与法治作过许多肯定性评价。改革开放后,中央有关文件、中央领导人的有关讲话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及其他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民主化、法制化和依法治国的问题。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写进了有关决议。同时,立法力度逐步加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享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总计数千部之多,有法可依和宣传舆论为法治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