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因故是一切关涉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能力培养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的过程。中西文化的主流人性观因为存在这种或那种的缺陷与不足,或者认为人性是先天就有的永恒不变的秉性,或是把人性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或理性,均难以为道德教育的存置与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性论支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实践性是人的基本属性。而道德能力培养正是基于实践人性的可变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性从实然向应然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先生不满历来学者对《孟子》“口之于味”章之诠释,包括赵歧、朱子、戴震以及焦循等人见解,他采取“以孟解孟”方式自圆其说,并视自己的说法较前贤来得合理。做为孟子学的整体诠释,唐先生以大体统领小体,以德性带领食色,合口味之性与道德之性两者为一,此种做法相当正确。同时,在“大德不逾矩”情况下,做出容许“小德出入”的宽松解释,此亦为唐先生诠释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4.
梁梅华  朱爱连 《世纪桥》2009,(23):49-50
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5.
梁梅华  朱爱连 《世纪桥》2009,(21):49-50
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6.
古今伦理学家对"善"的定义多种多样,各学派间相互争论,莫衷一是,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到元伦理学,摩尔提出了"善是不可定义的"惊人论点,使伦理学发生重大转向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善"应当是可以定义的,其存在基础即道德会永恒存在。与"善"定义相应,"善"的标准问题随之而来。道德的基础是人性,道德的归宿是人以及社会之利益和福址。从道德的基础和归宿出发,笔者把"善"定义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即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7.
裴传永 《理论学刊》2005,(11):24-26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先秦两汉人性观的深化和突破。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王弼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也不赞同荀子的性恶论,而是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予以批判继承和改造,提出了更为精致和细密的性无善恶而有浓薄的新颖见解。关于人的情感,王弼对何晏圣人无情的观点明确加以反对,提出了人皆有喜怒哀乐之情的学术主张,并认为凡人与圣贤的差异只在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性与情的关系上,王弼提出性为本、情为末,性是体、情是用,认为应该“以性统情、以情从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先哲对中国人人性认识的基础上,比较西方及他人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中国人人性特征主要有四类。即:道德人、功利人、自然人、多面人;提出现代管理思想、制度、方法要依据现代人性特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以天人关系的思想模型解释人的生存状态。其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理境成为思想关注的焦点,然而,人的精神发展途径的起点——现实人性的局限性更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以天道为终极标准反显出人的局限性,儒道佛三家各有其独特的标准和系统,通过人性和动物性(儒家道德性修养标准)、道心和人心(道家艺术性超越标准)、明和无明(佛家宗教性解脱标准)指点了人生的局限性。人的动物性是人的自然性存在天然具有的,应该对之有一合理的认识。在礼仪等观念性规范中安排现实生存的途径,指向终极理境,才是真正的精神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孟子德性伦理思想是系统的,并且其理论是自洽的。人伦出于天道是生命的德性本质形成的前提,因而,孟子以天道作为其德性伦理思想的形上根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天所赋予,先天于人的心中,它们不仅共同构成了人性中的本然之善,代表了四种道德能力,而且也为孟子的德性伦理思想提供了人性根据。因为有了四心,有了人性善的基础,五伦说规约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和伦理实体的基本格局,为孟子德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伦理上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圆善论》为主,而《孟子讲演录》为辅,前者较为精详,后者为学生上课整理稿,又前者大致可以综括后者。《圆善论》对于《告子上》的二十篇,做了十六篇的白话翻译以及义理阐发。至于《告子下》,牟先生则缺如,未做诠释。理由在于《告子上》前五章,几乎是《孟子》最难懂之处,而牟先生欲予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说是孟、告之间是非对错症结之论辩(第五章由弟子代表老师接续论辩)。牟先生一直述解到十六章,此章所谈的天爵、人爵,正是《圆善论》主题,圆善主题为德福一致,天爵、人爵常对应着道德实践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由与幸福的关连。本文重点将放在《告子上》三、四、五章,因为这几章正是孟告之辩的展现,也是《孟子》全书最难之处。牟先生是以心学的方式来诠释《孟子》,此中,虽视朱子的诠释为正,而谓朱说亦有不足,未及“心即理”!然牟先生正是以心学的方式,而来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学,以及理、气二层存有的解释,这也是牟先生诠释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葛慧君 《党建》2014,(10):21-22
正发现、宣传、学习、争做"最美浙江人"是浙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自2012年9月以来,浙江紧紧抓住"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感人事迹在社会广为传颂的契机,在全省持续、广泛地开展了"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最美个体"和"最美群体"竞相涌现,成为浙江道德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立足凝魂聚气,在价值引领上求深化发挥"最美浙江人"更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必须紧跟时代要求,进一步提炼、升华"最美浙江人"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致力于倡导"向善之美"。向善是一种最本质、最人性的道德诉求。一个人有了向善之心,才能充  相似文献   

13.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和天与人、性与命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5.
《太和篇》是《正蒙》十七篇的第一篇,集中论述了张载的天道论哲学。《正蒙·太和篇》共分为二十二章,其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以太和之道、虚气关系、理学纲领为主题。第二章所述之虚气关系,既蕴涵于第一章的太和之道,又贯通于第十二章的理学纲领。由于这三章的主题和意蕴具有相关性,因而可以作为一组加以解读。在《正蒙·太和篇》中,这三章所涉及的理学概念和思想意涵不仅最重要,而且历来的解读和研究分歧也最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进行新注新评。这一新注新评,将基于张载理学的虚气关系,辨识并确认张载的理学纲领,从而以新的视角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涵括的天道论、心性论乃至知识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太和篇》是《正蒙》十七篇的第一篇,集中论述了张载的天道论哲学。《正蒙·太和篇》共分为二十二章,其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以太和之道、虚气关系、理学纲领为主题。第二章所述之虚气关系,既蕴涵于第一章的太和之道,又贯通于第十二章的理学纲领。由于这三章的主题和意蕴具有相关性,因而可以作为一组加以解读。在《正蒙·太和篇》中,这三章所涉及的理学概念和思想意涵不仅最重要,而且历来的解读和研究分歧也最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进行新注新评。这一新注新评,将基于张载理学的虚气关系,辨识并确认张载的理学纲领,从而以新的视角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涵括的天道论、心性论乃至知识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湛若水理气观认为,"气"为万物之始基,天地万物乃一气所化,而"理"乃"气"之不偏不倚之中道。在此意义上,"理"、"气"浑然为一。其心性论认为,物不外乎心,心体万物而不遗,故"物"不在外,"心"不在内,两者浑然一体。既然在湛若水看来"理""气"关系体现为浑然为一,"物""心"关系表征为浑然一体,那就有理由断定湛若水的思想特质就是"浑沦一体"。湛若水不仅将"浑沦一体"视为一己之学,而且将之作为儒家一脉相承之道,并在此"道统"情结的发酵下,对他学进行了非难、批驳。  相似文献   

18.
姚希 《湘潮》2013,(8):45-46
在以宣扬"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为精髓的老子哲学体系中,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百姓困苦的根源在于世俗的教化违背了"大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广道家学说,他提出了"人性复归论"等教育理念,主张"成人受教于儿童"、"复归于朴"等。这些观点对研究当下教育领域出现的矛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当代理论形态,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道德性的继承、发展和实践。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即"真"的理论内涵,而且内蕴道德性即"善"的价值,是科学性与道德性即"真"与"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艳清 《理论学刊》2005,(9):98-100
人性问题是贯穿儒学史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致存在这样一个分期,即宋代理学以前的人性论主要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到了宋代,儒学史上的人性问题的探讨进入一个全面总结与反思阶段,表现为对人性善恶之根源的探究。理学家言理,言气,言无极,言太极,其所关注的宇宙本体同时也是心性本体。理学设定超越的绝对的“理”为最高本体,同时又认为这一超越本体是内在的,理之内在于人即为性。“性即理”是程朱理学心性论的核心命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这一命题在思想根源上与儒家人性论和道家德性论之间的关系。一、“性即理”的提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