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不久,我带年近九旬的外婆去饭店用餐。结账时,我拿出手机扫描了一下店家的二维码,瞬间便完成了付款。我搀着外婆要往外走时,外婆满脸疑惑地问我:"怎么没看你给钱呢?咱可不能吃霸王餐啊!"直到饭店的收银员出面"做证",她才放心跟我离开。对于外婆的惊讶,我很理解——"生产队""公社大食堂""粮票油票"  相似文献   

2.
正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不幸的是,在1939年5月4日的日机大轰炸中,我的父母都被炸死了,当时我只有半岁,瞬间成为了孤儿。我是外婆带大的,小时候学说话,叫"爸爸!妈妈!"时,是外婆拿着我父母留下的惟一一张照片,让我看着喊人……  相似文献   

3.
外婆     
外婆是一个小脚女人,一个远近闻名的小脚女人。她那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的样子,活象一只憨态可掬的鸭子。小时候,不懂事的我,常常围着外婆的小脚问这问那。外婆呢,也总是以这双脚为题,不时地回忆起她年轻时的风光来。在吹鼓手响吹细打的唢呐声中,外婆款款地走下轿来。...  相似文献   

4.
扎包儿     
正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通常都要给小孩带点小零食。不过,那时在马蹬坝农村,还没有"零食"这种说法,而是叫"扎包儿",意思就是讨人欢喜的小礼物。在我记忆中,外婆来我家最常带着的"扎包儿",是几个咸鸭蛋。淡绿色的鸭蛋壳,轻轻敲碎之后,一股诱人的香味,就会袅袅而出,引得肚子里的馋虫"咕咕"直叫,满嘴都是吞不完的清口水。即便如此,外婆  相似文献   

5.
正一位网名为"芒果妈妈"的重庆女子在帖子《现在,她就是我的"妈"》中,晒出自己和81岁的外婆一起拍摄的婚纱照,收获网友的点赞无数。"芒果妈妈"在帖子中写道:"几年前,我的妈妈得癌症去世了,本来想带着妈妈和外婆一起拍摄的……我不想带着遗憾过一辈子,于是就有了这次和外婆的拍摄。"妈妈走了以后,"芒果妈妈"和外婆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现在我把外婆当作‘妈妈’,把自己当她的女儿,这样我们就都没有失去亲  相似文献   

6.
<正>搞"山头主义"必出事。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党内,所有党员都应该平等相待,都应该平等享有一切应该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该履行的义务。"  相似文献   

7.
老心 《当代党员》2006,(11):69-69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 那年春天,我到一座大山里,帮一个小县开发新产品。小县贫穷,交通闭塞,信息闭塞。  相似文献   

8.
在开国元勋陈云早期的革命生涯及"文革"期间,他曾多次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先后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中使用过不同的化名。在这一个个化名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革命轶事。"廖陈云"陈云出生于1905年6月13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陈云两岁那年,父亲离开人世。两年后,他的母亲也告别人世。年迈的外婆抚养了陈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端午节临近,超市里各种粽子开始促销,看着那琳琅满目的粽子,让我想起外婆的咸肉粽。虽然很多地方的粽子也都有吃过,但我酷爱外婆包的广东咸肉粽。端午节前夕,外婆会提前一天到市场,她说五花肉要选粉红脂白、层层分明的。外婆把买回来的五花肉洗干净后切成2指方形的块状,再用盐、生抽、料酒、麻油和五香粉拌匀,腌制一天以上,让调料的香味渗透到肉里面。第二天早上,外婆会早早起来,把泡了一个晚上的去皮绿豆滤水后  相似文献   

10.
我的外婆     
在重庆的童年岁月我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爷爷奶奶在南京,爸爸在西安电视台工作,我和外公、外婆、妈妈一起生活。外公不常看到,他早先在西南局(中共中央西南局)的一个高干招待所工作,后来到一所离家很远的外国语学校工作了,一周回家一次。外婆在重庆日报社上班。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从重庆人民广播电台调到西安电视台和爸爸团聚去了,我就被彻底丢给了外公外婆。外婆是苦出身的家庭妇女,只有初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1930年,我出生在淄博,因家里贫穷,年仅11岁就跟着父亲下煤窑挖煤挣钱。我12岁那年,也就是1942年,在一个深夜里,我大舅李景龙(1938年参加革命,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从山里回来,在淄博小煤窑联络矿工,要他们从矿上"偷"炸药支援抗日战争。从此,我就跟着大舅,帮他"偷"敌人的炸药,运往抗日根据地。我们的行动被敌人发觉后,大舅就带着我参加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12.
憧憬与怀念     
我在一篇小说里写过,“外边雪花飘着,屋里火炉生着,猪肉白菜粉皮地炖着,小酒盅那么一捏,小错误那么一犯,小检查那么一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如今想来,那其实就是我整个少年时期对好日子的具体憧憬了。这番话,当然也是有感而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我们村的杨税务就是这么过的。这个杨税务是胶东人,在公社税务所工作,估计不够带家属及农转非的资格,即将老婆安到我们村了。那年整个一个冬天,该同志几乎天天就那么火炉生着,猪肉白菜粉皮地炖着,不时地小酒盅那么一捏。我后来知道那一段他是犯了错误,正在家里写检查。你知我们沂蒙山…  相似文献   

13.
外公的日历     
吴同 《湘潮》2018,(12):26-26
自从外婆去世后,我70多岁的外公就经常把一堆收藏多年的旧日历搬出来翻看,时而微笑,时而神伤,神神叨叨。终于有一天,我“偷窥”到外公那些旧日历的秘密。原来,从妈妈出生的1975年起,40多本旧日历上,都标注着当时发生的一切大事小事琐碎事,大到国家政策,小到萝卜白菜,事无巨细。  相似文献   

14.
李清泉 《党史纵览》2014,(12):43-47
正参加革命1919年3月21日,我出生在江西鄱阳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李福喜,母亲汪清香,我们兄弟姐妹共7人。我们家开了一家名叫"同顺号"的鞋店,由于生意不好,一大家生活比较艰难。我7岁时入学,念过私塾,也上过小学。我小时候喜好画画,全家人省吃俭用,在11岁那年,让我考入设在鄱阳城内的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艺术系学习。1934年毕业后,我考入江西陶业管理局附设陶  相似文献   

15.
外婆的拐杖     
黄莺 《党课》2006,(7):83-84
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幸亏有一根龙头拐杖,从不离手的伴随着她。我常常天真地和外婆比划着,调侃她“一步三个脚印”,并用几何印证“三脚”的稳定性。拐杖是楠木做的,据说是十几年前外公和外婆同游黄山时,买来助—臂之力的。当年外公就是拄着它,携着外婆走过了漫长的风雨人生路。如今,外公不在了,我常常看到外婆独自一人深情地抚摸着它,精心地擦拭着它,蓦地,眼里有丝丝泪光闪烁,嘴角却泛着柔柔的笑,想是她又回忆起了和外公相聚相守的岁月吧。  相似文献   

16.
养父情     
老纯 《新长征》2006,(7):61-61
17岁那年,我高考成绩刚够录取分数线,侥幸地被省城一所大学录取,父亲和我激动万分。就在我去学校报到的前夜,父亲从小店里买来一瓶二锅头,炒了一盘花生米,一盘醋拌白菜心,把门关上,郑重其事地放下小地桌,让我拿把小凳子坐下。他说:“你就要成为大学生了,今夜,咱们爷俩喝几杯,庆贺庆贺。”我心里很高兴,这是从我记事以来,  相似文献   

17.
王小运 《先锋队》2012,(28):23-25
我家书房里悬挂着一幅外公给我的题词——"梅花欢喜漫天雪",这是外公生前喜欢的诗句之一。外公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尤其喜欢带雪的诗词。每当看到这幅题词,我就想起外公对我的教诲和关爱,好些事情仿佛就在眼前。孩提时我对外公几乎没什么印象,依稀记得1966年6岁那年,我随母亲去北京看望外公,外公家在北京东城区前圆恩寺,是一个三进院落。前院有一个水池,里面有荷花,还养着鱼。我与母亲住在后院,后院栽种有好多果树。只记得一天中午,我在院落玩耍时,从敞开的房间门,看见外公独自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似乎思索着什么。唯一记得清的是,我把外公前院里海棠树上结的海棠通通摘掉吃了。回到湖北家中后,还曾对部队院里的小朋友们说,我在  相似文献   

18.
白天 《廉政瞭望》2014,(20):71-71
学刚毕业那年,我租住在一个单位宿舍楼,有天西红柿面做好发现少一颗点缀的鸡蛋,想都没想去敲了邻居的门.应门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鸡蛋,还嘱咐我缺啥就去她那拿。这一幕让刚走出校门的人,顿觉那碗面都有了舌尖上的感动。工作几年,搬到了一个全新的社区,自从刚搬来给邻居送水果遭遇反复盘问没开门,就再也不会产生去敲邻居门的冲动。如果哪天我开门偶遇邻居也开门,他冲我笑笑.我得吓一跳。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些事,经历多了,就豁然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道:比起"我丑、我胖、我穷、我土、我弱、我二、我内向、我自卑",其实,真正让人难开口的是,我努力。这让我想起来,那年冬天,开完教师节大会,我到校长办公室,为难地说:"校长,求你以后不要在教师大会上当众表扬我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大家现在都用异样的、带有讽刺意味的眼睛看我。"那年,因为我带两个班的语文课,又是跨年级,带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天早晨有早读,晚上有半小时抽背,再加上九年级晚自习要考试,我常常会很早到校,很晚回去,我没有  相似文献   

20.
父爱如山     
<正>父亲是继父。早年上过私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有着不凡的经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当中,无一是他亲生,但对我们的抚育之恩,却令我们终生难忘。老大、老二都早早地工作啦,底下的老三、我、老五、老六,都是在父亲的期盼中长大。那年,正如父亲所愿,家里的老三考上了大学,至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只要录取通知书来就意味着已经跳出"农门"了。八十年代的团场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团上下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