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阶级斗争层面的政治指向阶段、生产与需要层面的经济取向阶段及需要与发展层面的社会转向阶段。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循序渐进建设现代化历程中制定了卓有成效的分步走发展战略,先后形成了"两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新"两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分步走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分步走发展战略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具体路径,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具有目的同一性和理论同源性。研究和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分步走发展战略动态演进的内在逻辑、总结经验,可以达到抚今追昔、稽古振今的良效。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份。为系统和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由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派驻监督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派驻监督在探索中初步构建,在完善中逐步成型,在改革中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新时代派驻监督改革,必须对70年来派驻监督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在历史经验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以构建"常驻不走的巡视组"为目标,进一步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系统而全面的观点。根据我们党所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状况、承担的发展任务以及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可以将70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深刻揭示出:在价值旨归上,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之"不变"与不适宜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之"变"的辩证统一;在基本方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外部环境上,必须统筹好国内外两个战略大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对世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诸多理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部环境历经曲折的变迁,但总体上向好。70年来,中国在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同时,一直在积极塑造外部环境,使之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安全。中国塑造外部环境的历程,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塑造外部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中坚持独立自主、以人民为中心和顺应时代潮流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9,(4):45-54
信访制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政治参与、权力监督、权利救济的基础性制度,而价值理念、权利保障、组织机构及其权责关系是其核心要素。根据历史背景和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可将我国信访制度70年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创立期、发展期、重塑期以及全面改革期等四个阶段。总体而言,我国信访制度呈现朝着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范式,剖析信访制度变迁的历史图景和内在逻辑,挖掘其制度精神中内蕴群众路线之历史基因,且重视经济社会结构剧变等情境性因素。在制度模糊性的结构性约束下,信访制度变迁的历史图景源自中央政府的权力配置逻辑、地方政府的压力与责任逻辑以及信访人的权利逻辑等多重逻辑之间的交融碰撞和互动互构,在有效回应民意和规范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均衡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信访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线索。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其背后蕴含着权力的渗透、学科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政治语言、学科语言、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及发展呈现出政治、阶级工具论的缘起,伴随着学科本体论发展的科学化、学科化进程,融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一体的大众化转向的基本逻辑。随着这一语言转向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从命令-服从单维逻辑,转向博弈与服从并存的双向逻辑,并将随着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完善,逐渐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财权与事权相均衡的法治格局.可以说,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制度变迁既不单纯体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也不单纯体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体现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其主要含义有三层:制度变迁领域的动力扩散;制度变迁主体间结构的中间扩散;制度变迁发展阶段的中间扩散.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与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众政治认同的历史变迁进程,在全面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和揭示民众政治认同建设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概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主要表现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显著的执政绩效提升政治认同;加快培育法理型政治权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政治认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包容的意识形态提升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新形势下,经党中央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历程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机关事务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融汇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叙事之中。如何理解我国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的机关事务治理从以"后勤服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机关事务管理向以"运行保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现代机关事务治理转型,经历了雏形渐成、改革发展、深化改革三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机关事务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背景、政治变量、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的"混合体"模式深刻影响着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变迁历程,国家治理范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则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所在。展望未来,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要正视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加强制度创新消解路径依赖逆向张力,推进机关事务治理职能法定化,完善多元协同的机关事务治理模式,从而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出来。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积累丰富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20,(2):75-8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城市生活垃圾增长带来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中央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便制定一系列专项政策。本文以1986—2018年国家层面出台的169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件作为分析样本,借助扎根理论和Nvivo软件对其进行逐层编码,构建出政策表达模型,通过政策文本呈现的"故事线"实现对政策变迁的解读,总结出政策变迁的四个阶段,即1986—1994年的政策萌芽阶段、1995—2003年的初步发展阶段、2004—2009年的转型调整阶段、2010—2018年的全面深化阶段,并利用政策表达模型析出的三重逻辑维度诠释其历史演进逻辑为政策理念——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治"、政策结构——从"简单控制型"向"元治理结构"过渡、政策过程——从"问题导向"转向"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 《求知》2020,(1):4-6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天,中央政治局以"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题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历程,总结成就和经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逻辑。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开启新征程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开启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开启新征程的发展思想,这对我们党实现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和伟大梦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索驾驭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综合来看,新中国70年来,在探索驾驭资本发展的历程中实现了从奠定探索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阶段到社会主义驾驭资本的深入发展阶段的转变,党和国家对资本的认识图式也从不确定的摇摆状态转向驾驭资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要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性并不断激活财富增长,就必须把资本放置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最大化运行,如此方能洞悉资本禀赋的积极性质和历史极限。在基础层次上形塑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资本力量,在理念层次上完善资本运作的制度保障,在实践层次上明确资本运作的边界来克服资本悖论,在战略层次上开辟出资本运作新空间,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贫穷走向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治建设历程,不难发现,有四对重要关系贯穿其中,即探寻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注重民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追求民主和稳定的动态平衡以及统筹民主和发展的相互协调。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持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提供坚强支撑,就必须全面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建设历程,深刻洞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属性,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动摇,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一脉相承,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时俱进,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国特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9)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并深入阐释了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两大历程。《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阐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