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国光同志《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文,对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十分流行的一种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那就是照搬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他指出,“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经济学家也公然主张西方经济学应该作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学研究工作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对这个现象我感到忧虑。”[1]在这篇文章中,刘国光同志对西方经济学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也有科学的成分,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5,(5):41-42
刘效仁在3月3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所以,经济学家必须首先坚持经济学的客观立场。由于经济学家以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和解析经济世界,所得出的结论就能够超越阶层的利益。而不是为某一个阶层代言。国外一位经济学家曾说:“经济学家应该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4.
劳骥 《前线》2013,(8):86-86
有位老同志说:“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树牢‘天线’。”这话在理。 “底线”乃做人的“脊梁骨”,良心的“定盘星”,于事的“基准点”。缤纷世界中,做人都有“底线”。为官的“底线”则是“清廉”。  相似文献   

5.
红军时期,有个刚参军的青年问一位老党员:“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老党员思索片刻之后,郑重地回答:“小同志,让我看,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危险的工作要抢着干;如果军装不够,让给别人穿;饭少人多,要让别人先吃。要说‘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你。”  相似文献   

6.
“实证主义”或“波普尔派”进路是20世纪西方正统的经济学方法论进路。它认为,经济分析的目的是产生并检验可反驳的假说,而经济学只能由可检验的命题构成。由于这个进路的经验主义立场所遭遇的种种难题,它受到不少方法论家的批评。当然,尽管这个进路在实践中有点过于严格,但它的经验精神仍然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  相似文献   

7.
“让我带老同志配合综治办抓禁毒工作吧,让云峰成为无毒净土。”苍溪县云峰镇退休老干部王幅烈找到镇党委书记说。征得领导同意后,他召集老同志开会,提出“为云峰人民建起一道最坚同的‘铁门槛’。”他带头宣誓:“我们是红军的后代,我爱我们的祖国,爱祖国大好河山,爱家乡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党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准则和根本宗旨。一心一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时时刻刻注意倾  相似文献   

9.
坚持立党为公 实践执政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决定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载者,因而,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  相似文献   

10.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邓小平紧紧抓住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这两个基本方面,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早在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987年,他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  相似文献   

11.
“别再报道我了,要报道就报道一下我们的‘蓝天助学’活动,报道一下其他的志愿者吧……”虽说是初次见面,但当记者言明采访意图时,于成学便直言道:“我一直认为我们搞的‘蓝天助学’活动是一项草根公益活动,实行‘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压根就没有‘扬名’的想法,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让这些孩子通过上学改变人生的命运,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长大以后回报社会。”然而,透过他朴实的语言,却折射出两个字,这就是“大爱”。  相似文献   

12.
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了利己的、理性的“经济人”假定基本思想,建立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半个世纪以后,约翰·穆勒概括出“经济人”概念,并丰富了它的内涵。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效用最大化”和“完全理性”发展了“经济人”假定,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从追求目标、理性、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运用等方面对“经济人”假定作了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发展,带来了经济学的繁荣。“经济人”假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他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  相似文献   

14.
<正>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强调:"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坚守民生情怀,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彰显了深厚的民生情怀。我们要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持之以恒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4,(6):1-1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作风建设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同甘共苦,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蒋介石的‘西安作风”’。长期执政之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考验着我们,对作风滑坡的警惕,一刻也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6.
张建君 《探索》2006,(4):183-186
结合刘国光教授经济学新论所涉及的问题,发表几点自己的意见,即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政治行为框架特点;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关系,不能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当作“好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宣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要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反思经济学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现状的破题之处在于彻底否定整个新自由主义谱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7.
石毓智在《人民论坛》发表文章说:"‘发达’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字,诸如经济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多少,更主要是表现在人们的观感和感受上,人们常说的‘幸福指数’就是一种感觉。让我们撇开那些抽象的、枯燥的数据,从感受和观感上来看看什么是‘发达’。"在石毓智看来,发达往往会使人谈定;这种谈定来自于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成熟。石毓智说:"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拥有多少个’‘淡定’,就知道我们有没有享受到‘发达’的生活,以及我们是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我们生活在世上,要活得淡定,不被人小看,就要不甘落后;落后了,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挨欺负,甚至就要低人一头,就会没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的讲话中指出:“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产生官僚主义的主要思想根源,为我们克服官僚主义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  相似文献   

19.
全面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就会发现,“一切为人民”是他终身不渝的价值追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邓小平“一切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概括。“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的价值目标“给人民做事情”是邓小平的价值追求,也是他投身革命的唯一动…  相似文献   

20.
萨缪尔森,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尽管其人生曲折,但这位天才教授仍学术成就非凡:不仅让“沉闷的科学”变成诱人的富于激情的学科,而且让经济学持久地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更让我们缅怀的是其深厚的中国情结,萨缪尔森曾经写道:“就政治经济而言,中国无疑是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大国.”如今,经济学的阳光正在洒遍希望的田野:一代宗师生前所愿的“重新崛起”正在中国转变成现实;他的学术睿智与治学风范正激励着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永远“不辞劳苦”并“有希望到达科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