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西方科学心理学引入中国已愈百年,但百年来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依然处在"心理学在中国"的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所谓"中国心理学",即意味着拥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这是当下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紧迫需求。中国心理学何时出现难以判定,但是,蕴藏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中国传统心理学使中国心理学的建立具备了最大可能。通过"以西释中"和"以中释西"的心理学诠释,中国心理学必然能藉由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创造性转化而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创新企业触宝科技在与美国行业巨头针对"337调查"的对决中大获全胜。这既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成长的烦恼",也是"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必须跨越的障碍。2013年,触宝科技经历一场生死之战,它的对手是美国输入法行业的龙头企业,战场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不能错过移动互联网触宝科技是一家创立于2008年的智能手机工具类软件研发公司,创始人是几名70后、80后小伙伴。现任公司CEO的王佳梁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顶级投行的海外职位和咨询公司的高薪,加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为一名项目经理。几年后,他组建  相似文献   

4.
汤善鹏 《河北法学》2007,25(11):161-164
"根据中国"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中国"是该文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因此,邓正来对如何根据中国、由谁来根据中国的解释成为我们评价《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理论贡献及其限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解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以及问题的设定,运用"大传统"与"小传统"一组概念,分析并得出瞿同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法"的理解是狭隘的,反思他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分析框架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6.
叶雷 《法人》2014,(9):95-95
正《中国,特色》作者:(德)雷克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定价:36.00元"中国特色",在中国已逐渐沦为"政治大词",绝大多数中国成年人即使不会言传也可意会。但是,"中国特色"毕竟是相比于外国而言的,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7.
杨春福  胡欣诣 《河北法学》2007,25(7):182-185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于中国法学"连根拔起"式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返回根本",包括返回生活之根本、返回中国之根本、返回知识之根本.  相似文献   

8.
中医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下展开的。所以中医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上的科学,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血肉渊源。中医的"生命"观与道家的"生死"哲学一脉相承;中医学理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息息相关;中医学理论源泉是来自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医的"整体"观与宋明理学思想可以说一衣带水;中医养生理论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核心部分的导论,在对"全球化"概念进行背景性阐发的基础上,确立全文的分析框架及参照依据,并概要性地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的建构以及具体的论证步骤。通过阐明当下的"全球化"实为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从而开放出全球化的话语斗争维度以及中国或中国法学参与并型塑全球化的可能性,进而主张应当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
亦明 《政府法制》2011,(8):24-25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1.
徐斌  岳林 《中外法学》2010,(1):151-159
@@ 2009年11月7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和平崛起与中国法理学问题"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45篇,经评审最终确定25篇研讨论文,分为"中国法理学传统的重述与批评"、"中国政制的历史流变"、"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宪政"和"司法改革和法治进程"四个专题进行主题研讨.四个专题分别由蒋立山教授、张中秋教授、桑本谦教授和陈柏峰博士主持.整个会议对中国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力求挖掘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中国法理学传统的梳理以及中国政制传统从古典向现代的演变引发了与会者的激烈争论.这次会议所提出的新问题,开拓的新视野,对中国法理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本刊拟分四个主题刊出研讨会上各位老师的主题发言与点评发言的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一种新型的"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的危害不容忽视。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国际环境法和国内法两个方面提出消除此种论调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2月21日,我们结束了在德国的培训。我一直思考的"中国律师能走出去吗?走出去是为了什么?如何才能走出去?怎样真正实现走出去?"几个问题,通过两个月的境外培训都找到了答案。过去,中国对外开放以人力和产品"走出去"为主,现在以资本"走出去"为主,这就更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的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梁启超、胡适和王振先开创了"中国法理学史"的研究,从而"发现"了"中国法理学"。他们分别撰著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国哲学史大纲》"法的哲学"部分和《中国古代法理学》,作为"中国法理学史"的三个典型文本,对"中国法理学史"的范围、论域和方法,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其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理学"在文化与学术上的认同,使近代以后的"中国法理学"具有回访渊源和返本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证券法上的“中国墙”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鑫 《行政与法》2007,(7):126-127
"中国墙"是英美等国证券制度中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是指综合性券商将其内部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各项职能相互隔离,以防止敏感信息在这些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流动所做的一种制度。本文概述了中国墙的起源、该制度在美国法和英国法上的体现"中国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重构"中国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名分"是中国古代经常使用的词,它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本文通过层层论述,认为"名分"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元概念,它融通了各家学说,沟通了家礼国法,贯穿于历代法典,运用于司法审判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理学在研究与教学上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其表征是:法理学之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东方经验的悖论、法理学之"权利本位"与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目标的悖论、法理学之法律自由价值优先与中国模式之法律秩序价值优先的悖论、法理学之以"个人"为本的法律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律观的悖论。如何认识与看待这些悖论,是当下法理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传统。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法文化从内涵至源流都打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法文化传统。作为这种法文化传统之内在精神,亦即其灵魂,是儒家思想之精髓的"中道"理念。本文拟从"中"的文化与法文化内涵入手,考察作为价值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中"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从而对作为中国古代法文化之价值目标的"中"作一大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