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10月5日,埃及总统选举揭晓,现任总统穆巴拉克再度当选蝉联第三届总统。任期6年。穆巴拉克自1981年执政以来,继承和发展了前任萨达特总统的内外政策:对内强调“民主、稳定、团结”,推行经济改革;对外努力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恢复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盟主地位,致力于实现中东和平,同时保持和发展同美国的“特殊关系”,推行平衡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广大人民的信任。这次全国选举,84.2%的选民投票,96%的有效选票是投给穆巴拉克的。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穆巴拉克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穆巴拉克治国方略是埃及领导人穆巴拉克20余年治国实践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其基本目标是埃及实现现代化,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以民主化为主要特色的政治现代化和平衡外交思想等方面。穆巴拉克治国方略是埃及应对全球化与国内危机的产物,是对前任萨达特治国路线的继承与发展。它顺应了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正负效应兼备,但在总体上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3.
1974年埃及与美国复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迅猛.到萨达特执政末期,埃美已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81年10月穆巴拉克执政以来,埃美关系依然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1981年10月穆巴拉克任总统以来,埃及致力于调整以往的经济政策,寻求制订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与战略。将近五年来,穆巴拉克一再强调必须把改善国家经济状况放在全国工作的首位,强调要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压缩不必要的消费与开支,同时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他执政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经济工作。他亲自领导制订1982—83至1986—87年度的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埃及的财政年度从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据宣布,这项计划的宗旨“在于调整社会经济结构”。1984年和1985年,穆巴拉克两度改组埃及内阁,目的是使政府更加有效地承担起调整经济的重任。迄今,调整经济已取得一些成效,然而阻力不小,困难很大。尤其是两年多来国际市场石油不断跌价,中东地区不安定,给埃及  相似文献   

5.
埃及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就、难题和前景王宝孚埃及的经济改革开放经历了两个时期,即萨达特总统推行的“消费型开放”和穆巴拉克总统倡导的“生产型开放”。近年来,埃及政府更谨慎地逐步推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也遇到不少难题。不久前,穆巴拉克总统...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埃及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多个城市民众大规模集会,仅仅在18天以后,统治埃及达30年的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持续至今的政局动荡由此开始。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作为过渡执政者的最高军事委员会饱受世俗派诟病,围绕军方应将权力尽快交还给民选世俗政府的问题,埃及自由派、保守派以及威权派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政权内部权力争斗,街头政治持续上演。  相似文献   

7.
埃及故总统萨达特自1974年起,全面推行经济开放政策,对纳赛尔时期的经济发展路线作了重大变更。八年来,在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埃及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埃及新总统穆巴拉克一上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东的政治强人和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他有非凡的治国才干、高尚的爱国情感和高超的外交技巧,在埃及人民和阿拉伯民族中间享有盛誉。正因如此,他于1987年、1993年和1999年三次以绝对多数蝉联埃及总统。  相似文献   

9.
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巴拉克是在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总统遇刺后继任总统的。他执政6年来,在继承萨达特时期内外政策的同时,又作了较大的调整。对内开放民主,发展经济;对外主动改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逐步摆脱了孤立处境,使埃及恢复了在伊斯兰国家组织和非统组织内的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埃及苏丹关系缘何剑拔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27、28日,埃及苏丹连续两天在有争议的海拉伊卜地区发生边界武装冲突,造成人员伤亡。随后埃及向边界派遣增援部队;苏丹则加紧战争动员,举行"愤怒进军",加  相似文献   

11.
王猛 《西亚非洲》2012,(1):67-83
苏丹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主要标志就是2011年的南北分立。究其原因,首先是苏丹长期封闭落后,缺乏统一的历史实践和民意基础。埃及人以掠夺为主要诉求的征服式治理给苏丹的南北交往留下了深刻仇恨和痛苦记忆。阿拉伯穆斯林精英们以埃及为观察世界的窗口,在独立后未能有效运转英国人留下的国家框架。苏丹政府在独立后未能借助福利或社会保障体系减缓政治和阶级冲突;由于全球化带来的时代特征转变,苏丹政府也无法借助对武装暴力的合法性垄断减缓社会冲突,苏丹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分裂。分立后的苏丹和南苏丹依然面临着民族国家建构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跨阶层动员是2011年埃及抗议民众成功推翻穆巴拉克统治的前提。虚拟社交网络、反政府力量联盟及其社会支持网络是形成跨阶层动员的基础,"想象团结"是导致跨阶层动员的直接原因。但"想象团结"具有临时性、短暂性、稀薄性等特征,它没有也不能保障埃及政权更替后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埃及是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中、埃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总体发展良好。纳赛尔执政时期,中国与埃及因在西藏和中印边界等问题上的分歧使双边关系一度趋冷;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埃及,增进了相互了解,改善了两国关系。萨达特主政时期,中埃关系因国际关系而变得复杂化。穆巴拉克时代,中埃关系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预计未来中埃关系会进一步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埃及威权主义政治合法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七月革命后,埃及建立起威权主义的政治统治模式。埃及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从宏观角度分析其合法性构成至少具有三方面因素:首先,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提供了长期而普遍的相适应心理环境,使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能够接受威权主义统治;其次,革命后埃及加快现代化进程的经济政治动员,客观上要求威权主义政府的强力推动;最后,纳赛尔特性,以及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三任总统,都具有强烈的威权主义政治诉求所强制构成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像其他的思潮和社会运动一样,不是孤立地发展、成长起来的,它是对国内政治环境及其政治思想的一种回应.无论是纳赛尔时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萨达特时期的埃及民族主义,还是穆巴拉克时期有关"私人身份法"的斗争,都是埃及政治认同、国家政策等国内政治环境发生巨变的结果.这些变化,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发展及壮大,构成当代埃及女性主义发展的国内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年初埃及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导致穆巴拉克政府迅速垮台。埃及变局在以色列国内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也严重影响到维持了30年之久的埃以和平关系。一年来,埃及和以色列双方围绕着《埃以和平条约》、天然气供应、边境安全等问题出现了摩擦,尤其是埃及民众冲击使馆事件给埃以关系蒙上了阴影。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间接因素也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如埃及开放拉法口岸,接近哈马斯势力,同意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以及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入联"等无不引起以色列的高度警惕,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面临着更为孤立的境地,国民固有的不安全感亦随之加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以来埃及阶级结构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5年以来,埃及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4个明显不同的时期:1805~1840年的第一次独立建构期(穆罕默德·阿里时期)、1840~1952年的第一次外力影响期(包括赛义德与伊斯梅尔时期、殖民与半殖民时期)、1952~1970年的第二次独立建构期(纳赛尔时期)与1970~2011年的第二次外力影响期(萨达特-穆巴拉克时期)。埃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制约了埃及的现代化进程,导致社会长期动荡不宁。19世纪以来埃及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时间地点 5月11—1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 参加成员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阿尔及利亚总统泽鲁阿勒、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肯尼亚总统莫伊、塞内加尔总统迪乌夫、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秘鲁总统阿尔韦尔·藤森、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牙买加总理珀西瓦尔·帕特森、巴西副总统马尔库尼科、印度副总统克里尚·坎特、阿根廷副总统卡洛斯·迈克乌斯。智利、墨西哥、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派出部长级代表与会。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还接纳斯里兰卡为新成员。  相似文献   

19.
许亮 《西亚非洲》2007,48(2):66-71
yh苏丹地处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三大板块之交,汇集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黑非洲三大文明于一身。作为非洲最大的国家,苏丹拥有2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耕地广袤,物产丰富,繁衍生息着约600个“地方民族”①。早在公元前750多年,这里的人们就建立了伟大的库施王国,并统治埃及大半个世纪。苏丹于19世纪末沦为英埃共管地,1956年独立后又饱经40多年内战的苦楚。2003年爆发的达尔富尔人道主义危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中国对苏丹问题研究还比较滞后。本文试图对建国以来中国对苏丹问题研究作一概述。认识苏丹(1956~1965年)建国伊始,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曾向红 《国际安全研究》2013,(3):52-74,156,157
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的长期盟友,美国对2011年以来埃及变局的应对值得关注。为了对美国应对埃及变局的政策措施、效果及导致相应效果的原因做出逻辑连贯的解释,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架构视角进行考察。基于这种考察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建构了一种"改革"框架,以此来理解和应对埃及变局。然而,在影响框架产生框架共鸣的六个因素——框架的持续性、经验可信性、架构者的可信性、描述的精确性、框架的集中性、经验可通约性——中,"改革"框架除了持续性以外,在其他五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美国的"改革"框架无法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共鸣。尽管美国在埃及变局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埃美关系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但由此造成的埃及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已给埃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