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中东地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矛盾、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黎巴嫩问题、苏丹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交替出现,跌宕起伏,造成地区局势激烈动荡,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东热点问题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民族宗教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近一年多来,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之一。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我系中东和以色列研究所于1994年11月1日和10日分别邀请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费尔德曼教授和巴勒斯坦国驻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内阁5月25日以微弱多数通过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这是以色列政府第一次正式肯定了巴勒斯坦人独立建国的权利。总统布什对此颇感振奋,称将于6月在埃及旅游胜地、有“和平之城”之称的沙姆沙伊赫同以色列总理沙龙、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以及阿拉伯三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会谈。 和平之门似乎正在为中东开启。但据笔者观察,各方领导人一时的专注、妥协,不足以消解中东多年的积怨。当下“美好  相似文献   

4.
2003年12月18日,由联合国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支持中东和平公共论坛”在北京好苑建国商务酒店召开。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教授和联合国巴勒斯坦权利委员会副主席、阿富汗常驻联合国代表法哈迪先生(Amb.Ravan Farhadi)共同主持,来自中国、美国、巴勒斯坦、以色列、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来自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者不仅回顾了中东和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关注该问题的实际解决办法,呼吁国际社会和民间组织的和平支持,建议发挥国际组织和公众的力量,督促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海湾战争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硝烟散去,世界的目光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焦点——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战后中东面临重组;人类要在此谋求新的和平与安全。无论在中东、在西方,还是在联合国舆论一致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是中东实现永久和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以赢得绝对多数的结果胜出,媒体称之为是“一场震撼政治版图的绿色大海啸”,进而将一个重大的政治板块在巴勒斯坦和中东地区隆起。在长期的巴以冲突中,哈马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哈马斯的迅速崛起说明巴勒斯坦社会期待变化,反映出巴勒斯坦人民一定程度上对几年来法塔赫执政的不满。巴以和平遥遥无  相似文献   

7.
从奥斯曼帝国解体到2020年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阿拉伯民族主义历经百年兴衰.二战后,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成为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武器",阿以矛盾成为中东地区主要矛盾.然而,随着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加上域外大国和中东非阿拉伯国家对阿"分而治之",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让位于地方民族主义,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利益让位于各国的现实利益.从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到阿联酋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阿拉伯世界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安全挑战和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了在海湾地区应对伊朗的威胁以及在东地中海地区应对土耳其的挑战,部分阿拉伯国家选择与以色列"化敌为友",多极化的"新中东"格局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的和平机会出现了,一个建立在布什总统的远见和和四方路线图基础上的机会,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保留地接受了该计划。我们的目标是两个国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与安全地生活在一起”。 ——摘自巴勒斯坦首任总理阿巴斯在亚喀巴峰会上的声明  相似文献   

9.
2005年8月15日,备受各方关注的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正式实施,以色列单方面、全面撤出了加沙地带全部21个和约旦河西岸4个犹太人定居点.尽管此举遭到以定居点居民和国内右翼极端势力的强烈反对,但在以色列总理沙龙的强力推动和巴勒斯坦当局的密切配合下,单边行动计划虽遇抵抗但进展顺利,原计划3周完成的撤离工作仅仅用了9天就大功告成.当初曾是定居点"缔造者"和"急先锋"的沙龙为什么会成为定居点的"摧毁者"?以色列今后还会不会有类似大规模的撤离行动?和平的阳光是否即将普照中东?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注定会成为以色列历史上乃至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关键一年.在单边行动计划于8月在争议声中如期实施,结束了以色列对加沙38年的军事占领后,岁末的以色列政坛风云乍起,乱象丛生."少壮派"佩雷茨一举击败德高望重的政坛元老佩雷斯,出任工党新主席,随即率工党退出沙龙联合政府,引发连环政治"地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色列利用中东乱局,趁机调整其中东战略,从战略相持转向战略突围。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和东西两翼齐飞战略构想,构建东地中海经济圈和红海—海湾国际经济走廊,重塑中东地缘经济,争取从外围突破巴以、叙以和平进程僵局。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通过发展促进和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上有共通之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以合作成果丰硕,但障碍犹存。  相似文献   

12.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与美国中东政策紧密相关。拜登政府中东政策聚焦大国战略竞争和区域威慑,构筑反伊朗地区阵线,严重偏袒以色列并忽视巴勒斯坦权益,试图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破坏地区力量平衡。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及其影响外溢标志着拜登政府中东政策走向失败并遭到反噬,其中东收缩战略再次面临重大考验,连同其全球战略受到严重冲击。出于全球战略和总统选举的考量,拜登政府将在剩余任期内集中精力尽快从中东地区冲突中摆脱出来,避免再度直接卷入中东大规模冲突。拜登政府的中东政策目标面临诸多掣肘,多种因素决定其难有作为、难以摆脱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13.
1929年出生的阿拉法特一生充满传奇,在其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多次逢凶化吉,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阿拉法特自1961年创建"法塔赫",率领巴勒斯坦人民打响武装抗以的第一枪以来,遭到过以色列多次暗杀、经历过飞机失事、重大车祸等各种险情,但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因此,人们常这位巴勒斯坦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称为中东政坛的"不死鸟".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06,(2)
沙龙既倒,功过凭谁说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造就了中东老一代政治强人。从1999年起,约旦、巴林、摩洛哥、叙利亚、阿联酋、巴勒斯坦、沙特的老国王或老总统相继去世,给新生代腾出了空间。与其相比,沙龙可以庆幸自己重写的和平图谱能够不经世袭而永续传承。虽有来自伊朗和哈马斯的诅咒,鞠躬尽瘁的沙龙仍通过单边行动赢得了空前赞誉,被以色列媒体称为“本ˇ古里安之后第一人”。而他背负的两大罪名——1982年入侵黎巴嫩驱逐阿拉法特,并纵容黎长枪党屠戮巴难民营,以及2000年突访东耶路撒冷清真寺,诱发巴激进组织“阿克萨起义”,也在历史长河中先…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眼世界     
《南风窗》2008,(2):9-9
踊脚布什紧盯伊朗鉴于窝在华盛顿与国会缠斗于事无补,美国总统布什1月8日以任内首度出访以色列,拉开了他中东"6天7国行"及2008"国际公关年"的序幕。尽管他此行广泛涉足约旦河西岸、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地,并声称要把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提上日程,但其实最主要目的乃是听取以色列对于伊朗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向海湾国家阐述美国对此的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以色列的民族主义 托尼·贾德(Tony Judt)认为,中东的和平进程结束了,但它不是自然终结的,而是被人扼杀的。默罕穆德·阿巴斯受到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沙龙两方面的挤压,他的继任者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现在的情况是:以色列不顾中东和平“路线图”,继续修建非法的犹太人定居点,冷峻地等待着下一次自  相似文献   

17.
今年2月,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为以色列新一届政府总理.沙龙上台后,始于去年9月的巴以暴力冲突仍然不断.国际社会除了对冲突不断造成的人员损失表示强烈的关注外,更对中东和平的前景表示担忧.阿拉伯国家为了寻求对策,举行了新一届首脑会议.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要调解方美国也在今年年初进行了总统换届,布什新政府的中东政策虽未成型,但也明显表现出与其前任的不同.人们普遍认为,沙龙的上台,预示着持续近10年的中东和平进程将进入一个低潮时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巴以和平进程步履维艰,耶路撒冷问题、边界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双方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势力都有很大发展,导致冲突不断升级。这与美国长期推行偏袒以色列,压制阿拉伯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以本·拉登为代表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反映出一些人绝望情绪和铤而走险的恐怖精神,而实际上是美国自身种下的仇恨种子所结出的恶果。 “9·11”事件发生后,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许多阿拉伯国家处于两难境地。美国的中东政策也面临困难的抉择。一方面为反恐怖需要,它必须联合阿拉伯国家,而要取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就要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另一方面,美国却又很难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还要积极支持沙龙政府以反恐为名打击阿拉伯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15日,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正式宣誓就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宣告了“后阿拉法特时代”的正式来临。阿巴斯上台后积极实施新政,巴内部局势和中东开始朝积极方向发展,“和平之窗”正在开启。但是,风度优雅、衣着考究的阿巴斯有能力将巴勒斯坦带出困境, 实现和平吗?  相似文献   

20.
张帆 《当代世界》2014,(10):61-64
<正>中东国家间争夺地区影响力的竞争由来已久。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两大相互竞争的集团:一个是由以色列、约旦、埃及和海湾君主国组成的所谓"温和阵营";另一个则是由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以及中东各色"圣战"团体所代表的"抵抗阵营"。地缘政治竞争和逊尼—什叶教派冲突是推动两大集团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动力。"阿拉伯之春"前后,"温和阵营"内部出现分裂,卡塔尔和土耳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