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占城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较宋元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政治上保持睦邻的宗藩关系,经贸关系活跃,文化交流频繁。虽然到明中后期,占城国家式微,与明朝的交往也日渐减少,但是,两国始终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关系。一、睦邻的宗藩关系占城,又称占婆(Champa)。“周越裳地,秦为林邑,汉为象林县。后汉末,区连据其地,始称林邑王。自晋至隋仍之。唐时,或称占不劳,或称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至德后,改国号曰环。迄周、宋,遂以占城为号,朝贡不替。元世祖恶其阻命,大举兵击破之,亦不能定。”①明代初期,占城是印支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其国…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初,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与世界航海史和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举,已载入史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对郑和下西洋的首泊站——占城国却往往一笔带过,罕有论及。本文试对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明初中国——占城之间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关系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继东 《东南亚》2007,(3):58-63
顺化,是越南历史古都,位于越南中部,现在是承天一顺化省的省会。它北面距离河内654公里,南面距离胡志明市1071公里,西靠长山山脉,东距海约8公里,是联系越南南方与北方的纽带。历史上顺化原为占城国乌、里二州,公元1307年,占城国王制曼将此二州作为聘礼献给越南陈朝,次年,陈朝改为顺州和化州,属明时期置为顺化府,后黎朝定为顺化承宣道。17世纪后,曾先后作为旧阮、西山阮朝的都城。  相似文献   

4.
“究不事”在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中,特别是柬埔寨古代史研究中,是一个热点。虽然各家所说各见仁智,但我总觉得尚有商榷之余地,故不揣冒昧,撰此拙文,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究不事”,作为古代东南亚一古国,在今天,我们仅能在范晔所撰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见到:“肃宗元和元年(公元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①又考《后汉书·章帝本纪》关于此事之记载,其称:“元和元年春正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生犀、白雉”。②这就是直接和“究不事”有关的全部史料。  相似文献   

5.
公元八四年来后汉朝进献的“究不事”究竟是那个国家或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继庼、赵和曼、郭振铎、方长等先生先后主张“究不事”即扶南之说。我在柬埔寨古代史的学习研究中,捡阅所能及之资料,大胆非议,冒昧撰写《再考“究不事”》一文,(见《印度支那》1988年第4期),提出“究不事”非扶南说。文成之后,似觉言语未尽。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大卫·p·钱德勒的《東埔寨史》是一部问世不久的柬埔寨简明通史,1983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城《西方评论》杂志社出版。北京大学杨保筠同志曾在《印度支那》1986年第1期发表了对该书的评介。为了进一步了解该书的基本观点,兹翻译其中的《导言》,并将原书所附的《关于本书及其作者》译出,录于正文之前,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记载的公元84年曾来到我国汉王朝“献生犀、白雉”的究不事人,自从苏继庼先生发表《后汉书南蛮传究不事人考》,提出究不事人即柬埔寨人说以来,这个问题成为东南亚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1979年,方长先生在北京中华书局编的《文史》第六期上,发表专论《“究不事”考》,重新肯定“究不事”就是扶南国,就是古代柬埔寨。此后,我  相似文献   

8.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绘《红衣罗汉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清河书画舫》、《铁网珊瑚》、《大观录》等书均有著录。该图画心横为52厘米,纵为26厘米,纸本设色,有自题一篇,尾纸有董其昌、陈继儒二跋。画面亦有清内府及宋荦、朱之赤等收藏印多方。  相似文献   

9.
《岭南摭怪》是越南的一部民间传说、故事和神话集。治越南古代史的人多所引用,越南人也常常用它来歪曲历史。但国内却没有此书。最近,我们搜集到《岭南摭怪》的一种版本(即河内科学院图书馆藏A、1752本),正在整理中,将由中州书画社出版。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和研究此书,我们把该书越译者对该书的介绍和九种不同版本篇目表译出,以供参考。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重器。东汉初,马援征交阯,曾获骆越铜鼓,其事见《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由于这是史书中有关南方铜鼓的最早记载,故颇受中外学者重视。马援所获铜鼓的地点,也曾有人加以考订。近偶阅《马援获骆越铜鼓地点考》一文(以下简称《地点考》),谓马援  相似文献   

11.
占城建国于公元192年(东汉献帝初平二年)我国史籍最初称占城为林邑,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以后改称为环王,公元九世纪以后称为占城,而它则自称为占婆。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占城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至明宣宗宣德七年(1433)期间,曾经统领船队七次下西洋,①先后到过占城、爪哇、暹罗、满刺加、锡兰、竹步等二十多个国家。郑和出使西洋,对于中国与占城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序今从旧稿中录出唐安南人宰相姜公辅兄弟与诗人廖有方之佚文,并附录《新唐书·姜公辅传》、唐代柳宗元文二篇,及1945年余所作旧序一篇,作为研究唐代安南文学史及中越关系史之参考。一九七一年,余游厦门、泉州,特由泉城出发,往南安九日山,专诚访姜秦祠与姜墓。祠堂作为生产队屋,两人塑像已化乌有;惟宋人苏才翁所书“姜相峰”三大字石刻,仍屹立山顶。宋泉郡守状元王十朋《咏姜相峰诗》云:“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天资自直无心卖,何事青山亦得名?”可谓地由人传。而姜墓未见。最后在东边山麓看到石翁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学者L.P.布里格斯的《古代高棉帝国》是一部叙述柬埔寨古代历史的大型的权威著作,1951年由美国哲学协会出版于费城。它的叙述起于公元一世纪扶南王朝的建立,止于1432年吴哥王朝的灭亡,共分三章,第一章是《扶南时期》(公元一世纪至550年),第二章是《真腊时期》(550——802年),第三章是《柬埔寨或吴哥时期》(802——1432年)。作者着重写吴哥时期,这一章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D.G.E.霍尔名著《东南亚史》有关古代柬埔寨的部分,以本书为基本参考著作,援引了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材料。这篇序的作者R·赫涅一凯尔顿是研究东南亚的著名学者,有《苏门答腊的考古与艺术》(1935)、《荷属印度史前时期研究》(1945)、《东南亚王国与国家的概念》(1956)等著作。作者在这篇短序中除了略介本书及其作者以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古代高棉史的饶有趣味和富于启发性的观点,谨译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明代<占城译语>的两种版本 中国古籍中有关占婆语言的系统资料不多,存世者更属罕见.宋人郑樵<通志>艺文略第一记载有<林邑国语>一卷①,今已不存.清人王闻远<孝慈堂书目>遗逸条记载有<十国译语>,其中包括毛寅所辑<占城译语>,今亦不传.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后期以来,越南史学界为了适应河内当局的政治路线的需要,通过搞历史调查、纪念历史人物、编写历史剧本等多种形式,大肆歪曲中越关系史;通过《历史研究》、《文史地》、《人民报》和《人民军队报》等报刊连续不断地发表文章攻击中国,恶化中越关系,破坏中越人民的传统友谊。越南史学界在中越关系史方面的谰言不胜枚举。1980年以来,我国一些史学工作者已对部分奇谈怪论进行了批驳。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越南史学界臆造  相似文献   

17.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淆乱了古代文书 ,给人们阅读和利用历史文献造成许多人为的障碍。但如能掌握其规律而加以利用 ,亦有助于史学及历史文献学的研究。陈垣经过精心研究 ,写出《史讳举例》一书 ,为我国避讳学的建立 ,树立了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18.
秦汉象郡问题的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6年法国汉学家马伯乐发表了《秦汉象郡考》,对《汉书·地理志》“日南郡,故秦象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秦象郡在今广西、贵州境内,包括今湖南靖县以南的一小部分(古镡城县),即遭到法国另一位汉学家鄂卢梭的反驳,于1923年发表《秦代初平南越考》,深入稽考  相似文献   

19.
王民同 《东南亚》2009,(4):71-75
《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于2003年问世后,受到了中国东南亚学界的重视。《剑桥东南亚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众多学者参与编写;二是对东南亚历史的某些论述不同于西方学者的传统看法,例如,对东南亚史的分期、经济发展史、经济与社会变迁、宗教和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分析都有一些新意。当然,该书的一些观点还存在明显的错误,特别是在越南古代史部分,这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越南古代历史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为本国构建了四个古史起源,即《越史略》黄帝时期十五部落说、《安南志略》南越国说、《大越史记全书》炎帝神农氏说、《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雄王说,其中后三者又分别是各史书创设的越南国统之始。其中南越国说为陈朝官方肯定;炎帝神农氏说为后黎朝官方认可;雄王说则是阮朝嗣德帝君臣根据朱熹纲目体撰史方法、符合政治需要,从吴士连炎帝神农氏说中截取而来。与司马迁《史记》塑造的黄帝起源说相比较,南越国说采用信史,十五部落说、炎帝神农氏说和雄王说则采传说入史,在时间上均未超越黄帝。这四个古史起源是越史家采写古代典籍和中越传说、根据中国史学理论及撰著方式构建而成的,体现了越南史既与中国史紧密相连,却又相对独立发展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