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因素,赋予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殊的蕴意,即着力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这较之于内地其它地区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是一种务实之举,对于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构建云南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各民族的精英,对民族群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维护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并借助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示范效应,引导本民族群众正确树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文化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渗透,破坏其他民族国家的核心文化,侵蚀与削弱其国家的主权,危及其民族文化认同,冲击其民族文化产业.各民族国家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发展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倡导并积极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抵制和消除其危害,维护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并经十九大进一步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并首次使用了“边疆治理”一词,十九届五中全会亦从多个角度阐发边疆治理之义。边疆特殊的地缘位置、政治环境、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等,决定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边疆治理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各领域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关键文化工程;在统筹国内外大局中以社会稳定为基的发展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经济理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重要社会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共同体建设确保生态安全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核心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机制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创新应把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优先选项,扩大社会治理的范围,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云南边境地区的治理水平,在1950年前后十年间,初步探索、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培养当地人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一系列的历史经验。借鉴这一时期的治理理论及实践模式,在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中,通过建设国家力量保障制度得以充分落实,促进联系的密切化,提升服务各族群众能力,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文艺作品中讲述好边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各项事业的美好故事及其中包含的理念等,进一步提高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参与自觉性、能力和质量,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这一意识的理性内隐。  相似文献   

7.
孙懿 《实践》2013,(9):22
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一直把我国的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的重点地区,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局面作出了重要部署,各边疆民族地区也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维护边疆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其中,内蒙古的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就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8.
边疆公共安全治理性质独特,有别于一般公共安全治理。边疆公共安全治理属于国家安全治理的全局性问题,具有明显的跨界性、跨国性与艰巨性。在边疆公共安全治理原则上,要统筹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统筹公共安全治理与社会治理、统筹各领域公共安全治理、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治理。在边疆公共安全治理思路上,要完善统筹边疆公共安全的领导体系、各公共安全治理的综合性治理体系、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边境地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整体安全体系、兼顾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跨界应急协同与应急援助机制、涉外公共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发展,赢得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依赖和归属,国家认同意识不断增强。文章基于笔者的实证调查,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佤族为例,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与佤族的互动,探求其间佤族对国家的认同以及秩序的生成情况,进一步阐释了国家认同的建构性特征,指出佤族的国家认同之动力是江三木洛。  相似文献   

10.
艾兵有  潘亿生 《党史文苑》2010,(2):28-29,38
"班洪抗英事件"是佤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抗英斗争,在边疆各族人民和全国爱国志士的援助下,取得了伟大胜利,维护了国家疆土,捍卫了民族尊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洪抗英斗争极大地推动了佤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认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越跨界民族是由居住于中越边境的传统民族演变而来的。中法战争以后,中越边境由传统国家的“边陲”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边疆”,有了明确的国界线,中越边境民族被分隔开,形成跨界民族。中法战争及中法勘界,还对中越跨界民族文化及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1,(4)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专章、设专节对国家安全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凸显了安全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数智化水平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要进一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的民族关系,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各民族的"国族"意识,培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努力形成各民族的利益共同体,缩小各民族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7):5-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相似文献   

16.
班洪抗英事件是佤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抗英斗争,在边疆各族人民和全国爱国志士的援助下,取得了伟大胜利,维护了国家疆土,捍卫了民族尊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洪抗英斗争极大地推动了佤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认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新华 《探索》2016,(4):55-62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理应重视边疆经济治理。因为边疆经济治理在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全球经济风险、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看,我国边疆经济治理在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边疆经济治理的有效性,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6)
<正>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事实证明,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一统、增进共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要从内蒙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去探讨,要在总结提炼内蒙古能够赢得并长期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历史经验中去探讨,要立足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去探讨,要立足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去探讨,在未来发展中彰显出典型性和模范性。包括坚持完善民族工作治理体系,成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固,成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典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保护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典范;加快全面改革开放步伐,成为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高举民族团结大旗,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典范;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成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典范;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成为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汉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大一统之后的第一个盛世王朝。由于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在中原汉朝与西域各地方势力长期交往过程中,西域部分少数民族上层自发地产生了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并自觉地归属于中原王朝,这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汉代西域少数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从中原汉文化自身的文化张力、中原与西域并存互补的社会经济形态、质子制度及和亲四个方面分析汉代西域少数民族上层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动因,这对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