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原则.他说:“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史通》卷7《直书》第69页)笔者认为,不独修史应如此,做人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2.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成书之后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二十世纪是《史通》研究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之后《史通》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史通》学术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宛闻闻 《新视野》2003,(6):80-80
史学史是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兴学科,梁启超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构思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框架。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出现了一批史学史著述。李大钊撰写的《史学思想史》讲义,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等学校授课,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欧洲进步思想家的重要历史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观点,指明了它对社会进步、人类觉醒的重大革命意义。”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人在史学史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司马迁、刘知几、郑樵、章学诚以及其他重要…  相似文献   

4.
唐朝时,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向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呢?刘知几回答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刘知几的回答被时人评为笃论。后世很多学者对“才、学、识”的说法进行了研究和阐发,多认为关键是“识”。“识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6,(6)
章学诚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史学理论家,他的史学思想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得到体现:他倡导研究历史一定要有一种通感;评论文章要做到"临文必敬,论古必恕";在刘知几史学创作"三才"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史德"的概念;他提倡要克服古文十弊,教会史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史学研究和史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借鉴章学诚     
<正>章学诚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作为传统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章学诚的一系列史学学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是党史编撰乃至方志编修理应汲取的史学精华。然而,笔者以为,就党史工作者、方志工作者而言,借鉴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固然重要,但借鉴章学诚心态上的得失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心理学 ,亦称心理史学、心态史学、心智史学、精神状态史等 (这些名称的含义略有不同 )。这是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 ,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 ,产生的交叉学科。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的方法 ,称心理史学方法。中国古代司马迁等人虽然在史书中描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 ,但中国古代还没有心理学学科 ,还谈不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中国古代没有历史心理学。历史心理学的创始人 ,一般公推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 2 0世纪初写的《童年的回忆———达·芬奇》一书 ,是最早的历史心理学著作之…  相似文献   

8.
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指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其间详备者,唯汉兴七十余载而已”。其意是说,太史公治史于当代用力最勤,用笔最详。有的学者据此分类统计,发现司马迁在总数130篇的《史记》中,用了半数以上篇幅记述耳闻目睹、时近迹真的当代史。其中,完全写西汉史的51篇,重点(或大部分)写西汉史的15篇,两者相加共66篇。由此可见,司马迁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山,而且是治当代史的始祖。  相似文献   

9.
吕祖谦的《三国志详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国志》的史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然而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将一些历史人物的面像刻画的入木三分,有助于使读者对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同时《三国志详节》还引用当代学人对《三国志》人物的评论,说明吕祖谦编撰该书的真正用意,并不完全是为了一部简化《三国志》的选本,而是试图借助前人的理论来解读三国时期的历史。这既是吕祖谦诠释《三国志》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选本的方式延续了《三国志》作为史学名著的学术生命。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方法 ,也称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 ,是社会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比较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 ,便形成比较史学方法 ,又称史学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的运用 ,已有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70篇列传中有三分之二为类传 ,即一些相近人物合在一篇传中 ,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儒林列传》等 ,这就是“比物连类”的历史比较方法。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 ,也将希腊与波斯帝国进行了比较研究。西方近代和当代的资产…  相似文献   

11.
自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学界开启了“文革”历史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阶段的“资政史学”,中经1990年代转型阶段的“求真史学”,再至21世纪头10年拓展阶段向“总体史学”的转向,近30年来“文革”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动.其史学研究的最初动力源于历史决议的推动,但进一步的拓展则有赖于史学界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内省以及改变中外研究不对称格局的愿望.考察“文革”史学的课题,其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是“文革”的定性、起源、历史叙事和评价.正视研究断层现象,提升方法论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真实记忆,是当下推进“文革”史学健康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史学评论的滞后 ,影响于史著质量的提高甚巨 ,这已引起史学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书即是此一关注的产物。 1996年春 ,北京六家史学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第二年《史学理论研究》加入 ) ,合作成立了史学图书评论联合工作小组 ,本书即为七刊小组所编。多年来 ,史学界学风不正 ,因素多种多样 ,其中缺少严肃的史学书评是一大原因。“学界蝗祸”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教材式的所谓论著这一类学术腐败现象 ,在史学界的反映 ,理应列入“学术打假”的范围。史学书…  相似文献   

13.
史学与易学在李贽的学术研究中密切关联、不可分割。李贽以《周易》义理诠解历史,阐发对历史兴盛衰亡的看法,同时秉持"经、史一物"的立场,以经世致用为鹄的,通过以史证《易》拓展了史学自身的历史观念,形成了义理与象数并重、史学与易学互证的学术进路,推动了明代中后期史学与易学两个学术领域的良性互动。在中国传统史学与易学的交融、发展中,李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4.
1920年7月.李大钊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便开始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同时.他系统引入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开创了我国现代新史学理论发展的先河。此后,李大钊又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校讲授《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并著有《史学要论》一书,进一步丰富了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在史学理论研究、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了独特的新史学观。今天重温这一史观.对中共历史的研究者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写作过程中,两次提及张荫麟,赞赏他的观点。笔者认为,胡乔木是借此希望《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编写者,能够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注重描写历史人物,通过历史人物展示社会的变迁,写出政治性、理论性和形象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论文的注释,采用规范的引证文献标注方式,是史学工作者的普遍要求。为此,本刊和《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7家史学专业期刊合作制定了统一的“历史学论文引证文献的标注方式”,并将从2002年第1期开始执行。特此公布其中有关内容,务请作者参照执行。 一 几点说明 (一)关于简化字、标点符号、数字的使用方法等,请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本刊引证文献的标注位置,实行页下注(脚注)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斯通认为,归纳性的“科学的历史学”已经式微,计量史学也已衰落,叙述史学正在复兴,其原因应归结于基本经济决定论模式的幻灭和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信仰的逐渐冷落;出于对史学危机(实质上是僵化的史学叙述模式的危机)的回应,叙述史学集中“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环境”,即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窘境。从僵化的史学理论中突围,新的叙述史学以宽广的视域、多变的视角,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低层,从历史的表象伸入到思想的岩浆中——这才是历史的源泉,真实、鲜明、强悍,富有激情和活力。李云峰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就是从僵化的史学叙述模式中…  相似文献   

18.
追思胡绳同志,开创党史研究新局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绳同志,是我国理论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老前辈。我们这些“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者,多少人是读着《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著作,最早在历史学知识和史学理论方面得到启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胡绳同志是带引我们步入史学和理论研究大门、非常令人敬重的导师。  相似文献   

19.
《百年潮》杂志是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大型时政、文史月刊。《百年潮》以“信史、史学、新知、美文”为宗旨,以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亲历过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为主要作者队伍,是反映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具有权威性的杂志。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背景下,苏洵怀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力图使学问有用于当时.史学在他的学术体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于是,他在治史的过程中往往将史学与现实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史学带有浓重的经世致用的特点.可以说,“求真”与“致用”是苏洵经世史学最为重要的两种理论风格,“求真”包括了史学之“求真”和历史之“求真”,“致用”则使其史学成为有用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