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率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备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得以生成的重要根基。然而仅靠制度及其规范却难以实现法治,法治与法律思维紧密关联。而法律思维又以“批判性”为其基本特质,因为它更多地专注于主体做出法律裁量的理由以及使自身的信念与行为正当化或合理化的理由之力量。由之,批判性法律思维的构建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历来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点。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为了适应和谐农村建设的需要,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整顿司法秩序。  相似文献   

4.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建国 《学习论坛》2007,23(2):74-76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行法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同时,和谐社会对法治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新时期,必须加快法律体系的完善,以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法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必须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吴忠海  吴赫笛 《求实》2008,(4):80-83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所普遍追求的治国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法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的和谐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需要以邓小平法治思想和十五大依法治国精神、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精神以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大法治建设的力度,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建立良好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的培养,去促进和实现和谐法治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李晓晨 《世纪桥》2010,(23):57-59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揭示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而法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王锦 《党史文苑》2006,3(10):59-6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法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必须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从国家管控走向民间治理、从权力规制秩序走向自生自发秩序的转型时期,而市民社会的理性规则秩序还尚未完全建立,诸如讨债公司、私人执法、暴力讨薪等创造性私力救济正不断地拷问着法律的正义性与可操作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现“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制度化来实现对民事自助行为的有效引导和规制,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极为迫切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也是各国和地区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信仰,现代国家离不开法律。国家要处理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就必须完善宗教立法、依法管理宗教、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本期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认识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或高屋建瓴,或阐幽发微,或政策建言,均主张将法律的社会治理同宗教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实现古老的宗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是由法治保障的社会,行政程序立法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不同角度探析了行政程序立法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论述了法律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批判了法律永恒论、法律万能论、法律本体论等观点,从而形成了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马克思解构了法律的权威,撕下了法律独特论、法律公平论的虚假面具,肯定了法律的意识形态性,他认为法律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马克思认为,并非要在社会中清除法律,而要规范法律的运行,消解对法律的盲目崇拜,重构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社会主义能理性地看待法律,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让法律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有助于人们思考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各方面完善法治体系,提高法治文明程度,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又一次升华。这一重大任务的确定,将和谐社会的实现纳入了可行化进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第一,民主法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法治保障的基…  相似文献   

14.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也是各国和地区法学、政治学、宗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信仰,现代国家离不开法律。国家要处理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就必须完善宗教立法、依法管理宗教、发挥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本期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宗教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认识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或高屋建瓴,或阐幽发微,或政策建言,均主张将法律的社会治理同宗教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实现古老的宗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万高隆 《求实》2005,3(12):59-6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安全有序、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的法治社会,建立完善、有效的行政救济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我国现有行政救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足,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政、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完善行政救济立法,保障行政救济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骐 《理论学刊》2006,1(6):15-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生机活力、有社会公平、有和睦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应在法律意识形态层面上理解。必须意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律意识形态进行主体建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要关注这种建构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应当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来实现.本文旨在全面阐述公平正义的内涵,科学论证公平正义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将公平正义贯穿于立法和司法的过程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提出的一个伟大理念。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文明状态,体现了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