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鸭东方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orientalis)是寄生于鸭小肠的一种内寄生虫,绍兴未曾发现过,近几年来,发现水网地区的鸭寄生该吸虫,特别是1991年春季,流行面广且死亡频增,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甘南牧区羊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高,危害严重,据1984年调查,碌曲县尕海乡的绵羊寄生虫有肝片吸虫、同盘吸虫、矛形双腔吸虫、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奥斯特他线虫、马歇尔线虫、细颈线虫、血矛线虫、类圆形线虫、夏伯特线虫、毛圆线虫、毛首线虫、网尾线虫、原圆线虫、歧尾线虫等。1986年抽查碌曲县尕海、郎木寺两乡的羊群,发现几种主要寄生虫的感染率分别是:肝片吸虫31.54%(41/130)和69.16%(74/107),绦虫32.5%(13/40),小型肺线虫95%(38/40),消化道线虫100%。  相似文献   

3.
宫川棘口吸虫(Echi nostoma miyagawai) 广泛寄生于家鸭、家鹅、 家鸡和野生禽类的肠管内,有时亦寄生于人体。在我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等北和河北等省区的家禽体内均有寄生,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北安等地区的鸡和鸭的小肠和盲肠内曾有发现,但在鹅体内发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4.
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Bhalerao 1942)Ruiz1946]属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叶属Ogmocotyle,为寄生于动物小肠内的小型吸虫。Price(1954)在美国动物园小熊猫体内发现印度列叶吸虫。邬捷(1959、1960、1982)在国内的小熊猫体内首先报告印度列叶吸虫及其病例。叶钟灼(1984)报告在对一小熊猫尸解中,收集印度对叶吸虫18600多条。我们对小熊猫寄生虫进行了研究发现印度列叶吸虫等6种寄生虫,均为主要致病性寄生虫,因此,我们对印度列叶吸虫用吡喹酮进行了驱虫试验。  相似文献   

5.
吡喹酮驱牛胰吸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吸虫(Euryttrema)是危害我国牛羊比较严重的寄生虫之一,有的旗(县)和牧场感染率高达90%,一只牛羊体内寄生虫体数千条,造成牛羊消瘦、水肿、死亡。 过去治疗方法一直未很好解决,血防_(846)(即六氯对二甲苯)治疗虽然有相当效果;但剂量大,方法比较麻烦,临床大群应用还有一定困难。我们于1980~82年应用吡喹酮(Praz-iguantel)驱牛羊胰吸虫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驱牛胰吸虫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嗜眼吸虫主要寄生于家禽眼结膜囊和瞬膜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分泌毒素的影响,使患禽发生结膜—角膜炎。该病对幼鸭危害严重。1984年11月我们对江苏省的吴江、昆山县爆发鸭嗜眼吸虫病作了调查,现将其结果总结如后。 (一)流行情况 吴江县个体养鸭户,1984年饲养雏鸭1900只,鸭群30日龄时,死亡824只,死亡率为43.36%。鸭群50日龄时,对1100只幼鸭作了检查,阳性1090只,感染率为99.09%,感染强度1~30条。同时对该县和昆山县的9个养鸭群进行了抽检,共检查77只鸭,阳性46只,每群均有感染。  相似文献   

7.
1982~1983年在进行家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家禽鼻腔内的巨型吸虫,大多寄生于麻鸭和北京鸭,少数寄生于家鹅,在同一地区内家鸭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家鹅。由于虫体巨大,几条吸虫就可使家禽鼻腔阻塞,造成呼吸困难,而且在省内流行较广、危害性大。据初步调查,感染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阔盘吸虫(Eurytrema Looss,1907)分布广泛,对牛羊猪驼等家畜及人体危害严重。1983年进行全区牛羊寄生虫区系调查时,对部分地、县采集的虫体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初步认定寄生于广西牛羊胰脏胰管中的阔盘属吸虫有胰阔盘吸虫(E.pancrceatie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枝睾阔盘吸虫、圆睾阔盘吸虫和广西阔盘吸虫新种共5种,前两种已有过名录  相似文献   

9.
美彩膜钩绦虫Hymenosphenacanthusa venusta 寄生于鸭类动物的寄生虫。自从Kosseter 1897年定种以来,各国学者先后均在鸭类动物的小肠中检得。如Fuhrmann1932年在家鸭体内检到Joyeux和Baeh于1936年也在家鸭中采得,1953年在西伯利亚的针尾鸭Anas acuta L.和绿头鸭Anasphatyrhynchos L.体内采到。我国林宇光(1959)首次在福州家鸭体内发现。1982~  相似文献   

10.
家禽嗜眼吸虫病是由寄生在结膜囊内嗜眼科的某些吸虫机械性的刺激和分泌毒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家禽以结膜-角膜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均有过鸡、鸭、鹅感染鸡嗜眼吸虫的报道,1938年徐锡藩、周同钦在江苏省清江浦的家鸭眼内发现过鸡嗜眼吸虫。1981年10月出诊时,发现了家鹅嗜眼吸虫病,随后进行了调查研究,虫体鉴定为鸡嗜眼吸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对各种淡水鱼类寄生吸虫囊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证实十多种鱼体内都不同程度的寄生多种囊蚴。为对其鉴别,用部分囊蚴感染鸡、鸭、鹌鹑、兔,获得对体属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宜春次睾吸虫成虫。其中宜春次睾吸虫为新种,其他虫种为江西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绝大多数羊群均感染有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经调查前者染感率为10%~84%(平均43.9%),后者为8%~92%(平均33.5%)。以感染比较严重的突泉双城水库羊队的放牧地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该山区此二吸虫的贝类宿主是枝小丽螺(Canesella virgo)。山上采获的蜗牛不多,胰阔盘吸虫感染率为6.18%,中华双腔吸虫为11.29%。山下草场蜗牛密度大,它们感染分别为2.8%和6.03%。胰阔盘吸虫昆虫宿主中华草螽(Conocephalus chinensis)主要捕获于山下草场,感染率为5.26%;中华双腔吸虫的昆虫宿主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山上的1965只蚂蚁中检出144粒本吸虫囊蚴,山下草场397只蚂蚁中检出4751粒本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有些动物园对观赏动物的寄生虫作了初步调查,并进行药物驱虫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部分驱虫药物在野生动物体的应用情况作一概述,谨供参考。 (一)抗吸虫药物 寄生于野生动物的吸虫种类很多,其中以片形吸虫、并殖吸虫和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已对许多寄生吸虫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但对禽类吸虫的研究甚少,而卷棘口吸虫的染色体核型尚未见报道。本文从细胞学的角度对卷棘口吸虫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虫种的收集与生殖细胞的培养:从福建省同安县购来新鲜鸭肠,用沉淀法获得卷棘口吸虫(Echistoms revolutum),用生理盐水漂洗2~3次,在相对无菌的条件下取出其精巢,剪碎移入2ml含0.02%秋水仙素溶液0.2ml的RPMI164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37℃温箱培养3小时。  相似文献   

15.
十种野生动物的寄生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是国家重要资源,大猫熊、金丝猴等珍贵动物,是重要保护对象。关于野生动物寄生虫的研究,国内报告不多,作者1959年报告寄生于小熊猫的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1962年报告西藏昌都地区绵羊与野羊的寄生虫,1965年报告旱獭为环纹奥斯特  相似文献   

16.
鱼类是多种寄生虫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为探讨市场鱼类吸虫囊蚴寄生情况,了解其在公共卫生与吸虫流行病学上的关系,我们于1987年8~12月,对九江市六大农贸市场出售的8种淡水鱼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1983年余杭县畜禽寄生虫调查中,经过虫体标本压片染色鉴定,在猪、鸡体内虫体标本中各发现1种罕见的棘口科吸虫,现报道如下。 (一)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该虫在日本、朝鲜等地曾有报道,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发现于人体和犬体。国内见于福建、上海等省市;浙江农科院1982年在平湖县的黄鼠狼体内检到此虫;1983年,我们首次在余杭县1只猪肠道内检获此虫(见图之1)。 虫体长叶形,体长8.2~9.3mm,宽1.2~1.3mm。头领小,其宽度0.40~0.41mm,头棘27枚,前后  相似文献   

18.
用蠕虫学剖检法对贵州省犬、猫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发现犬猫寄生蠕虫12科16属20种,其中吸虫2种,绦虫7种,线虫11种;与人畜共患蠕虫16种,易感且危害人或家畜严重的有8种。犬检出16种,感染率为100%;120只犬的平均感染强度为66.64条,平均感染2.8种;犬钧口线虫、犬恶丝虫、犬复孔绦虫和泡状带绦虫为优势种。猫检出10种,35只猫感染率为88.6%,平均感染强度为4.5条,带状泡尾绦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蟠尾丝虫是寄生于骆驼皮下组织、肌肉及韧带等部位的一种白色丝状线虫。它对驼肉品质、皮革质量及骆驼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1985年12月我们对阿拉善左旗1141峰驼进行了宰后调查,蟠尾丝虫感染率为90%。  相似文献   

20.
槽盘吸虫病系由印度槽盘吸虫(Ogmocotyle indica)和羚羊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寄生于羊小肠前段所引起的吸虫病。在我国这类吸虫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昌地区、云南省昭通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六盘水地区的十二个县。寄生宿主除绵羊和山羊外,邬捷(1959)报告印度槽盘吸虫还寄生于四川的小熊猫体内,最近,贵阳医学院(1976)曾在贵州的猴体内检获这类吸虫。我们于1962~1963年在贵州绵羊中进行了流行病学、诊断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