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7,(3):100-107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在对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一种增量式治理模式的嬗变。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精细化具有直接的逻辑关联,即传统社会管理呈现粗放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资本的缺失,社会资本的培育会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基于社会资本"信任、规范和网络"等三个向度可衍生出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五大核心方面,分别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互动精细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流程再造精细化、制度设计精细化和公众参与精细化。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的创新转向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行政论坛》2016,(6):1-5
大数据是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引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创新工具。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创新不但节约社会治理的时间、资源和人力成本,而且建构社会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实现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治理、从静态化管理走向流动性治理、从精细化管理走向精准化治理、从网格化管理走向网络化治理、从单向度管理走向协同化治理的路径转向。  相似文献   

3.
精细化治理把治理任务纳入理性认知通道,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将混沌、离散的治理要素加以统摄,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工具。与高度规范化、标准化治理场景相比,基层社会模糊性与碎片化,使得治理场景更加复杂多元,异质性更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细化治理的运用。但部分基层治理行动者不顾治理场景的差异性,肆意扩张精细化治理边界,混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区别,盲目延展治理链条,出现了分解与合成谬误,降低了治理效率。文章从社会治理逻辑演变入手,反思了精细化治理在基层过度扩张后产生的困境,并从治理目标、治理过程、治理结果、治理贡献度等分析了影响精细化治理的因素,并据此构建了精细化治理权变模型,划定精细化治理作用边界,区分了精细化治理的“核心、中间以及边缘”场景,增强精细化治理与治理场景匹配度。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治理经历了由"管"到"治"的转变,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逻辑出发,分析了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理论内涵;第二部分立足于现实逻辑,主要研究了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在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陈宏  刘晨浩 《理论探讨》2018,(6):169-173
"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构建"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契约化运行机制、信任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治理的精细化保障机制,即是理性有序有效应对"生人社会"产生的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的对策性抓手。  相似文献   

6.
法治政府是依法成立和依法运行的政府,具有法定性、有限性、公信性与服务性等基本特征。法治政府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精细化体制机制中起着主导和关键作用。当前,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中,面临着社会失衡失信失范、政府越位错位缺位、公众求公求廉求参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培育社会自治,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7.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维度,是创新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由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向党委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模式转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要厘清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加强顶层设计;二是要瞄准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立足国情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方向;三是要探索中国特色市域社会治理机制,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和专业化水平,即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常态化和精细化治理机制、强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网格化治理机制、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专业化与多元化协作治理机制、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联动机制与社会矛盾化解治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共享发展理念弥补了增长型发展公平正义、生态主义等价值阙如,将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作为发展的主体,关照其内心世界和人格尊严。作为一种有机发展过程,精细化社会治理摒弃了粗放型社会管理范式,实现了共享理念的嵌入。从国际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摆脱了二元分析框架,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于一体。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关键在于吸纳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打造信息技术治理平台,以及通过制度的形式保障公共服务供给,运用法治思维和工具维护主体的权利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余敏江 《理论探讨》2015,(1):141-145
当下正在勃兴的技术型治理模式,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却无法有效回应城镇化进程中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且背离了人本化的价值预设与再平衡的功能预期。从技术型治理转向包容性治理不仅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而且还有很强的外在逻辑。乡村政治文化的变迁、进城农民的权利贫困以及多元异质性社会的"信任合作"都亟须包容性治理。构建包容性治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念与制度、机制的联动。  相似文献   

10.
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化治理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作为对传统官僚制和市场化治理模式缺失的反思,以及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公共治理问题的探索,网络化治理主张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作为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在制度化的治理结构中,为实现一定的公共价值而采取联合行动。当代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实践表明,在准公共品的供给上,网络化治理在整合和利用资源,提高决策制定和执行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提高组织灵活性和回应性等方面,要比传统的官僚制度、市场化治理模式更为有效,并对传统官僚制的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网络化治理理论对推进当下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重构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结构,促进公共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的协同治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少恒 《求知》2023,(3):45-4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直接与群众对接,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对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感治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是适用于当代基层治安治理的一种范式革新。情感治理深刻依附于传统中国乡土场域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映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所内蕴的情感脉络。传统乡土中国的情感治理主要从乡村共同体的情感搭建、基本生产生活单元的情感塑造和乡里个体的情感锤炼三个层面展开,将基层百姓纳入礼法秩序并使其共同参与构建基层治安治理结构。情感治理嵌入当下基层治安治理实践,需要调和柔性情感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张力,培育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化、制度化情感,推进治理共同体由松散连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激活教化功能以平衡情感供需关系,弥补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治理缺陷,实现基层治安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  相似文献   

13.
张峰 《理论导刊》2020,(8):106-112
自"精细化治理"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实践便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并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基层治理精细化依据的是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及其互动,二者之间既具有促进性,也具有紧张性。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基层精细化治理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隙治理优势,"信息精确、决策科学"的智慧化治理优势,"配置合理、节约资源"的专业化治理优势,并倒逼"公共性"价值的回归。与此同时,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也会影响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起到强化或削弱的效果。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实践需要妥善处理好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双向重塑关系,不断调适,促使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正治理理论源于信息社会和后信息时代日益变得复杂、不确定而孕生的问题,需要整体协调与通力合作。而组织与个人利益的多元化与分割性使得实现治理理论的实践效果收效甚微。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的低迷期还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期,抑或是社会危机多发期,为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治理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迈入发达国家序列,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合作治理、源头治理、专业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网格化治理等理念。只有强化现代治理理念,才能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关系和治理模式,它体现了多种前沿治理理论的综合性运用创新,其内容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全民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主体关系、共建机制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模式和共享成果的新型社会治理目标追求。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内容体系上的全民参与、共建机制和共享成果外,还需要一个集管理、技术、法律为一体的综合化实践推进对策,即强化以信息化治理为基础的技术支撑,推进以精细化治理为手段的管理深化,完善以法治化治理为保障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模糊经验粗放"是基层公共服务治理亟需克服的"木桶短板"效应.面对基层公共服务经验治理、资源错配、协同乏力、方式模糊、标准缺失、技术粗疏与管控粗放同存的困境样态,破解基层公共服务建设"短板",探索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服务体制机制转换、知识工具支撑、现实窘境倒逼和治理绩效目标追求的逻辑必然.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要以科学性、整体性、协同性、规范性为原则,以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为根本目标,通过制度规制引导、"精明行政+社会服务"双元机制建构和问责机制的设计,对"政府核心—社会多元"行动者进行有效引导.从服务价值创造、主体服务职能厘定、府际跨部门协同聚合、多主体合作共治、网络智能互促融合等层面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实践的行动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一、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缺失当前我们追求的社会治理是一种社会多元主体的平等共治状态,体现了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和自为能力的发展,是人类协同应对困境与挑战的重要表现。"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社会治理无疑是自觉性最高的活动,在整个社会治理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治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压力。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和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环境的诉求需要不断推进城市环境精细化治理。然而,当前城市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着治理理念相对滞后、治理法制不够健全、治理结构有待优化、治理过程较为粗放、治理绩效评估有所弱化等问题,阻滞了城市环境精细化治理的推进。这构成了城市环境精细化治理的需求层面。为此,应根据城市环境精细化治理的需求,采取有力的优化措施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两方面的内容。公共决策机制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公众广泛参与公共决策,有助于培养其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塑造公共精神,提高决策质量,实现社会善治的目标。当前,公众参与公共决策面临着文化、制度、技术和体制等多方面的障碍,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应该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强化能力培养和技术支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决策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