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测谎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作用勿容质疑,但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在对测谎技术的发展历史作简单考察的基础上,从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可采性方面对测谎结论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测谎结论具有证据价值,并进一步对测谎结论的审查判断和测谎证据的规范化予以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因此,测谎结论的属性是证据,且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当前我国测谎规则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测试主体、测试程序、测试环境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结论的审查等方面对测谎规则体系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3.
美国NAS报告审查了关于法庭科学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法庭科学各专业面临的挑战、法庭科学界存在的差异与分歧、强制性标准的缺乏、认证与认可、法庭证据的解释、各种研究需要以及法律对法庭科学证据的可采性等等。NAS报告也指出笔迹检验比对的科学基础特别需要加强,对形态鉴别专业的检验人员培训要注重学术性,强调科学。因此,形态鉴别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目前,法庭科学新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正在改变学徒式教育,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测谎技术在刑事司法、维护国家安全、民事裁决、防范恐怖活动等多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测谎技术的关键。反测谎是随测谎技术发展而衍生的一种个体实施的对抗、干扰测谎的行为,反测谎的运用对测试人员实施测试、分析图谱、出具结论会造成困难。认知脑电技术是伴随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而逐渐进入应用领域的新型测谎技术,它通过对被测人呈现案件相关刺激,并分析其对刺激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进而推断出被测人是否参与案件。相对于传统多道仪测谎,认知脑电技术在基础原理的严谨性和测试结论的科学性上存在诸多优势。比较传统多道仪测谎和认知脑电技术在技术原理、反测谎实施方面的诸多差别,并介绍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于认知脑电技术的反测谎研究发展是能够有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使用测谎技术的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不仅对测谎仪器的技术性问题的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薄弱,对规范其使用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也处于空白状态。加之对测谎技术知识的匮乏和宣传上的一些误导,人们对测谎技术理解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如测谎技术是测试人说的话是真是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逃过测谎、测谎结论是没用的、测谎技术是万能的、测谎技术就是仪器测试、测谎结论是仅从测试图谱得出的等,这些认识误区制约着测谎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本文就常见的测谎技术认识误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新刑诉法将八种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旨在消除鉴定结论带给人们的"权威性"感受,还原其实质特性,同时,也说明鉴定意见需要像其他证据一样经过严格的法庭质证程序,最终由法官判定其可采性及证明力大小,科学有效地实现鉴定意见在诉讼中的价值。研究鉴定意见法庭质证必要性、内容、参与的主体,以及进一步讨论鉴定意见质证实现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最大程度平衡控、辩、审三方的各自价值取向,最终保障质证程序的顺利开展和价值内涵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DNA证据在侦破案件和法庭定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其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鉴定过程渗入人的因素,以及缺乏相关的程序规制,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差,导致冤假错案。对于DNA证据应审慎对待,尤其在庭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DNA证据的审查判断。无论是规范DNA证据庭审程序的审查范围、审查途径,还是完善DNA证据的认证规则,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以规范法官对证据的判断采信。针对我国DNA证据运用的司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完善DNA证据审查规范化程序。  相似文献   

8.
DNA证据在侦破案件和法庭定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其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鉴定过程渗入人的因素,以及缺乏相关的程序规制,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差,导致冤假错案.对于DNA证据应审慎对待,尤其在庭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DNA证据的审查判断.无论是规范DNA证据庭审程序的审查范围、审查途径,还是完善DNA证据的认证规则,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以规范法官对证据的判断采信.针对我国DNA证据运用的司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完善DNA证据审查规范化程序.  相似文献   

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考量与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据领域关于非法证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效力与可采性问题,随着世界人权保障潮流的兴起与现代国家对法治的孜孜追求,也愈来愈成为刑事司法关注的热点和证据制度的重大命题,这在我国也不例外。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现代意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如今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和现代刑事司法理念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规则和制度。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国家的我国,不论是顺应历史潮流,还是出于解决刑事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违法取证现象,考量如何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确定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取向及理论基础。面对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价值理论,我国应结合自身的社会与司法实际,通过吸收与借鉴,有创新性的提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取向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审查批捕排除、审查起诉排除和法庭审理排除三种程序模式。由于三者皆依附于实体审查程序而存在,受到实体审理的影响而缺乏独立性,亦被称为"附随型"程序模式。为凸显程序性裁判的独立价值,避免事实审理者受非法证据信息的影响,实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立初衷,应建立以庭前审查排除为主的"独立型"程序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非法证据庭前排除程序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刘艺超 《学理论》2012,(35):146-147
新的国内立法对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不完善之处,并且刑讯逼供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从刑讯逼供的视角出发,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浅析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困境并且分析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有传统思维的影响、滥用侦查权以及固有的工作模式等。提出诸如明确"非法证据"的界定、完善惩罚制度和后续救济手段、深化保障人权的思想及建立相关配套措施等整改方案,以达到使该规则在我国更好的适用、减少刑讯逼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纽伦堡审判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综合了大陆法系的纠问式和英关法系的对抗式特点,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审判模式。纽伦堡法庭创建了国际刑事诉讼规则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罪刑法定、公正审判的基本原则,并对管辖、起诉、被告人权利保护、法庭的组织和审判、判决和刑罚的执行以及证据等相关规则的建立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成为以后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基石和蓝本。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毒树之果"起源于美国,是随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毒树之果"指通过非法程序和方式收集到的证据,从而获得其他派生证据。英国采取"砍树食果",认为惩罚犯罪是法律存在的首要目的;而美国采取"砍树弃果",与惩罚犯罪相比,更加注重人权的保障。各国对毒树之果的态度各不相同,目前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中,没有对毒树之果做具体的相关规定。在我国学者中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对毒树之果的概念、中外对其的态度、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贯彻实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要求"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人民检察院在该规则的实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A省三级六检察机关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数据和案例表明,A省检察机关在积极实现审查批捕阶段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及时规范、引导侦查行为,遏制非法取证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未经查证属实的一切证据均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审判机关查证鉴定意见是否属实的重要路径。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任务、出庭作证的证言规则及要求,是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的重要内容。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除了宣读司法鉴定文书,接受质证主体、审判人员的交叉询问,并进行解释和说明外,必须严格遵守法庭证言规则和要求,依法、真实客观地提供法庭证言,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司法鉴定文书与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的证言共同构成了有关鉴定意见的诉讼证据材料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侦查阶段排除非法证据,是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内容。侦查阶段实际上是获取证据的最佳也是最初阶段,对后续的审查起诉乃至审判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虽然规定了侦查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要求,但是排除主体、启动程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及救济等核心性要素却付之阙如。检察院审查批捕活动也发生在侦查阶段,亦需要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加以审查,以充分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司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在弥补辩护方调查取证能力的不足,杜绝了控辩双方在法庭审理中凭借"突然袭击"来获得胜诉,防止人为拖延诉讼,实现程序价值的最大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学界对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学者们对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领域对诉讼价值的平衡以及当事人权利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现阶段,关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立法仍不够完善,学术界关于该项规则是否应当建立以及如何适应等观点也大相径庭,因此明确了在我国确立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现阶段该项规则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从而保障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指纹鉴定证据一直被视为权威的科学证据,在诉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已被承认将近一个世纪的指纹证据却开始遭到挑战。Daubert规则及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的修订,赋予了审查判断其证据能力的新标准。要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技术成果,对指纹鉴定证据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使其在诉讼活动中得到更加客观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法院无论是判决念斌有罪,还是宣告念斌无罪,其依据的关键证据皆是所谓的"科学证据"。可见,科学证据在定罪活动中意义非同一般,有时它能直接决定被告人的罪与非罪,甚至生与死。在越来越重视科学证据的大背景下,亟须理清科学证据的内涵,在运用科学证据定罪时要汲取司法实践的经验教训,正视科学证据在定罪时的价值,避免重蹈膜拜于口供"证据之王"下造成诸多冤案的覆辙。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从根本上转变了对专家意见的定位态度,随之也应当注重科学证据在庭审出示时,如何对其证据能力、证明力及证据对法官自由裁量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以求控制其在进入法庭裁决时的质量,尽可能降低因其产生冤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