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轩遄 《新湘评论》2005,(10):56-57
河北往西的平山县太行山脉脚下,靠着滹沱河北坡,有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村里绿树成荫.坡上山花烂漫。村坡一道弯弯曲曲的白色围墙,保护着一座座土坯小院。院子里的横屋厢房都是素墙黑瓦。前坪扫得干干净净,种了一株梨树.几株翠柏。这就是名扬天下的西柏坡。在其间一栋淡泊静谧.看去并不起眼的小屋里,人民领袖毛泽东曾经住了10个月。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江宁禄口镇某村村口,前不久突然树起了一座大型碑坊。原来,这是村支部书记临退休前,为自己树起的“功劳碑”。老支书自己强调:“我为村里辛苦了半个多世纪,为自己立块碑坊又有何妨?这也是村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3.
立碑与拆碑     
报载,南京市江宁禄口镇铜山彭福村村口前不久树起了一座大型碑坊——老书记沈庆喜退休前为自己树起的"功劳碑"。他自己强调:"我为村里辛苦了半个多世纪,为自己立块碑坊又有何妨,这也是村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4.
无名烈士     
在这绵延起伏的大别山里,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坳。这是一座秀丽的山坳,人来车往的山坳。溪流淙淙,红花绿叶相映。松柏丛中,树立着一块石刻“无名烈士碑”。 人们知道,这里埋着的是一堆铮铮白骨,这里埋着的是一个不朽的灵魂。人们都叫不出他的名字,而他却被这里每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春节前夕,中坝村村民自发为共产党立了一块“功德碑”,以纪念中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里领导知道了碑文称颂了县委干部,要求大家把碑推掉。可村民们坚决不干,后来只好双方各让一步:碑留下,字抹去。于是就成了无字碑。这座7米高的无字之碑,犹如矗立在天地之间的一个惊叹号,默默向人述说中坝村由“乱”到“治”的变迁历程……村党支部“瘫”了村里民心散了中坝村盛产烟叶、花生、柑橘,曾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红旗村”。但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坝村却成为全县的“乱村”“、烂村”。“中坝村为什么‘乱’?就是因为以前的村干部…  相似文献   

6.
巍巍太行山东麓,滔滔滹沱河北岸,河北省平山县境内的柏坡岭下,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西柏坡。它面临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倚松柏苍翠的柏坡岭,一道弯弯曲曲的围墙内,座落着一簇端庄而静谧的白色民房。这便是革命纪念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一个普通的村庄,百十来户人家,与太行山区众多的小山村相比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和邻近的几个村庄一起,被聂荣臻元帅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矗立着一块碑,碑上镌刻着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于 1973年 2月 26日为西柏坡所写的评语:“西柏坡是毛主…  相似文献   

7.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8):F0002-F0002,F0003
毛泽东同志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从那时起到1949年3月,他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简说     
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结合处——平山县的中部,青青翠林中隐藏着一个小山村——西柏坡。村里有一个农家大院,院内简朴的小土屋错落有致,这就是建国前夕“大决战”的总指挥部,也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他们就是从这一间间小土屋开始,一步步走向天安门,走向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党史博采》2014,(11):33-37
在辽宁抚顺的抚顺战犯管理所监区东侧,立着一座汉白玉碑:“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 这座汉白玉碑是由曾经关押在此的日本战犯,在释放归国多年后的1988年,共同发起捐建的。碑上雕刻的日中两国文字写道。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大地上那些由侵略者建造的碑、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没有和平。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的魏家楼子,是一座小高坡。据考古鉴定,这里是沈阳汉代至辽金时期的高显城。几千年风吹雨戮,岭沟纵横,坎壑破碎,身侧,滚滚北沙河水缓缓流淌,一坡一水横亘在北方的天空下。沿着弯曲的小路,爬上小坡,却赫然发现在古城的遗址上矗立着一座十字架形的花岗岩石碑。碑的底部有基座两层,碑身正面朝东,上部嵌一圆形圣母头像——这是日俄战争后俄国建立的"纪念碑",也是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早就听同事讲,西柏坡的景色很美。因此,我特别期望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黄河那边的圣地西柏坡;看一看被誉为“天下第一坡”之美称的西柏坡;看一看被周恩来称之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一天终于盼来了,1998年5月26日,是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50周年纪念日,我有幸前往西柏坡去参加庆祝大会,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2.
杨建乐 《支部生活》2011,(12):42-42
乌蒙山脉关河深谷中段沿河两岸,一幢幢楼房依山而建、傍水而筑,鳞次栉比,绵延数里连成一个城镇,这就是盐津县城。多年以来,盐津人在几乎没有一块平地的山谷中,建起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岩城”。  相似文献   

13.
报载:湖南省临湘市委书记陈国荣下乡检查工作,看到某镇黄姜生产基地里竖立着一块块碑石,每块石碑上都刻着一串串名字,愤怒地命令:“砸掉它。”他一边看着大家砸碑,一边告诫在场的干部:“我们为群众办事,何必搞形式,图虚名?丰碑是靠干实事干出来的,不是立碑立出来的。”读了这则报道,心中顿时产生一种快感:“功德碑”砸得好。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干部们对“立碑”越来越感兴趣,无论开发一个什么基地,搞一个什么工程,还是修一条路,挖一条河,造一座桥,往往要想方设法立个碑。而且互相攀比,前立后继,形成了一种风气。前不久…  相似文献   

14.
林玉华 《学习导报》2010,(20):39-40
西柏坡──这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座小山村,背靠柏树岭,前面是滹沱河,西望天柱山,东面是华北大平原,村子东头有十几栋和当地农屋一样的土平房,从这里的窗户里,夜夜透射出不眠的灯光。这里便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办公地,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1999,(7)
从历史深处走来定格成永恒一座山她的高度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的人不停地去丈量延安蓝天厚土这最淳朴的地方才能燃亮最坚定的理想土窑洞的灯光啊宝塔山上的希望延河水里的温存啊信天游里的豪爽延安呵延安危难中昂起的头颅困苦中挺直的脊梁你那永久的执著与朴素就是共产党人永不泯灭的形象西柏坡风云在这里交汇历史在这里驻足站在你的土地上我陡然体会到了一种高度西柏坡你用一只有力的大手把中国的希望举在了高处至今我依然能看到你那挥起的手臂似乎仍在指挥人们———前进!歌颂党歌颂祖国征文  相似文献   

16.
矗立在我省集安古城的好太王碑堪称我国碑刻之最,这座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闻名中外的墓碑是由一整块自然方柱形角砾凝灰岩制成,此碑四面均凿有天地格,而后再施竖格,呈旧信纸格式,碑上刻字大如手掌,字迹随碑体凹凸起伏依形就刻,状同摩崖,四面总计原刻1775字。此碑自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研究它的专著和论文已超二百余种,足见此  相似文献   

17.
农三师四十一团九连维吾尔族青年买买吐逊赡养瘫患在床的汉族孤寡老人瞿庆阳8年之久,直到老人去年病逝,这民族团结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可买买吐逊还有最后一个心愿,那就是一定要为这病故的汉族老人立一块碑,作为纪念。近日,他的这一美好的愿望终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本来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20世纪4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西柏坡为历史舞台,导演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间喜剧,使西柏坡承载着一段最辉煌最重要的历史。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在西柏坡郑重地写下了“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词。21世纪初,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即莅临西柏坡,发表了坚持“两个务必”,全面落实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讲话。西柏坡因此成为历史与时代相互交融的一个世人瞩目的焦点。回首激荡的历史岁月,在西柏坡纵横捭阖的世纪伟人均相继离去,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却巍然耸立在后人的心中。毛泽  相似文献   

19.
小迳听涛     
沿汀江水口南行,沿路山峦相接、青松葱郁,约行二三里,绿荫丛中现出青瓦黄墙,袅袅炊烟伴和着欢声笑语,画出一幅山居胜景。向导说:这就是小迳村。水口很有名,那是毛泽东挥师"红旗跃过汀江"的所在;小迳也有名,因为它接纳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自村后山道拾级而上,莽苍苍的一座山崖边,矗立着一座红色的碑亭,亭中是一道赭色的石碑,苍赭的碑石透着沧桑。凝望碑上董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并形成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西柏坡精神就是其中之一。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坚持、体现、遵循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行为方式。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创业精神;“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