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小荷 《今日广西》2010,(17):46-48
在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外,再谋一份自己喜欢的第二职业,这已经成为一些向领的生活方式,而这份第二职业到底算工作还是算玩乐,身处其中者也往往难说清楚他们清楚的是,在这另一份职业中,可以寻获一种久违的小幻与从未体验过的人生——一种在职业中玩乐的人生,于是,有人把这叫做“职玩”,而这些兼职的白领们则成为了“职玩”者。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磨砺,没有经历过就不能感到那种身心洗礼的沧桑;有一种沧桑,没有体验过就不会领悟其间所蕴涵着的壮丽人生;有一种人生,没有拥有过就无法享受那种嵌入心扉的激荡与震撼。成为一名选调生,来到基层这个大熔炉,他们倾听到了自己灵魂最深处的声音:无悔选调生涯,诠释自我价值,挥洒激昂人生。  相似文献   

3.
在提倡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对于个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过一种节约型的人生。在杂志、报纸、媒体大肆宣传这样或那样的消费品、奢侈品,在商家们鼓吹“宽HOUSE”和奢欲生活的当下,物欲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负担。其实,在忙碌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之后,我们真的感觉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么?有的人社交节约、消费节约、精力也节约,他们可以从容地住在小房子里,享受着简单而愉悦的节约型人生,不为物欲焦灼困扰,奔波操劳,这才是真正的大器人生。节约型人生,是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自己给自己松绑,节约心情,悠客生活,自觉远离繁华和喧闹,静享照进内心的阳光。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人生无常,旦夕祸福只能听天由命;也有人说人生虽无常,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都对。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听天由命”到“掌握命运”,是神圣的《残疾人保障法》为我插上了翅膀,给了我搏击命运长空的信心和勇气。 记得很小的时候,由于一次意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10,(1):58-58
1.会享受人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不但会负责工作,追求成就,同时也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不管做什么,在哪里生活,都会觉得生活是一种享受与乐趣,懂得随时轻松、幽默,以天真无邪的童心去享受人生,也能以认真、慎重的态度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说“平和”     
在走向成功、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有几句古诗所体现出的智慧是很值得借鉴的。其一,“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讲的是只要以平和之心对待人生得失,反倒可能有所成就,太想赢可能会输,太想高人一头,说不定一事无成;其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无路”时,也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需要有“跳出来”的眼光、胸襟和气度,这样才可能“柳暗花明”成就一番事业。平和是一种心态。生活中常常为种种烦恼所困扰,总觉得活得很累,原因就是缺少一颗平和心。古人说过:“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总结人们成就事业、学问的经验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道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规律,告诉人们凡开始时,先要登高望远,对自己的目标作一番了解与展望;继而就进入了艰苦漫长的征途,必须有一股执着、坚韧的劲头,下一番苦功夫;经过了刻苦的求索奋斗再加上正确的方法,最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然而,世间的事物总是…  相似文献   

8.
倒计生命     
海波 《传承》2007,(3):45
非洲大陆上的一个民族有这样一种习俗:孩子一落地,就从60岁开始倒计寿命。他们的一切人生大事,都要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他们便可用来颐养天年。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计岁方法,人生从60岁开始,过一年就减去一岁。对人而言,越来越小的岁数无疑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警醒。  相似文献   

9.
无悔选调生涯 挥洒激昂人生——成长背后的付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磨砺,没有经历过就不能感到那种身心洗礼的沧桑;有一种沧桑,没有体验过就不会领悟其间所蕴涵着的壮丽人生;有一种人生,没有拥有过就无法享受那种嵌入心扉的激荡与震撼。成为一名选调生,来到基层这个大熔炉,他们倾听到了自己灵魂最深处的声音:无悔选调生涯,诠释自我价值,挥洒激昂人生。  相似文献   

10.
院士心语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满天星斗,想象亿万年前宇宙的形成。今天,人在宇宙中是多么的渺小。当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看着那些青山绿水时,也会不由得慨叹,两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英雄为之竞折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多少回肠荡气的故事。而今天他们在哪里?“俱往矣”!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如果,把个人放到宇宙当中,放到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活中碰到的一切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韩启德  相似文献   

11.
人活世上,应有一点"畏惧感",这不是怯懦,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自律,一份清醒。古人讲,"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史载朱元璋这样的君主也有畏惧,那就是怕"糊涂虫";赵匡胤这样的皇上也有害怕,那就是怕史官秉笔直书自己的过失。如果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有了一点畏惧之心,做人处事、行为准则就不会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为所欲为;有了一点畏惧之心,党的领导干部可以鞭策自己在工作中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不断在进取和开拓中实现自身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因受到校园欺凌,高一学生横山不惜用自杀的方式嫁祸给施暴者。最终发现真相的女法医说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欺凌者)会有一个新的生活,会忘记摧毁你人生的那段经历。就如同我至今都不认为,当初孤立我、侮辱我的同学,会记得曾经对我做过的一切。这就是事实。而作为被欺凌的一方,也打心里不会原谅这些人,老死不相往来已是最大的宽容。"  相似文献   

13.
张勇军 《世纪行》2009,(7):30-30,33
凡成大事者,心中皆有一种追求,一份执著。人们常说:梦多路愈长.心大天地宽。邹永红正是在自己人生的征途上,播洒青春的汗水,成就了骄人的业绩,收获了辉煌。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27)
正"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对于人生轨迹与莫高窟相交的年轻人,初心也许并不是要成就一个"伟大的壮举",而只是一次人生抉择。  相似文献   

15.
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每每打量自己与城市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也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觉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因此,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  相似文献   

16.
眼睛眉毛     
朱以撒 《政协天地》2015,(Z1):88-89
阅读北朝书法还是会很动心的,把一些作品放在书法史上也是毫不逊色的。这是一个巨大数量的集合,可是它们的书写者,史料皆无记载,就像一条风中的游丝,早已吹断。以一幅作品传世的人也有,像《上阳台》的李白,像《张好好诗》的杜牧。但是,除了这样的一幅作品之后,李白、杜牧有过多少的铺垫,他们在文学上的过人成就,支撑着《上阳台》、《张好好诗》的流传。后人总是要从一位书法家的一生中看到逐渐发展的轨迹,作品越是多,越是能使一位书法家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一种通常的见解。譬如元之赵孟頫、明之文徵明,都是活一生写一生的人。作品品类之多、之细密,覆盖  相似文献   

17.
张孝萍 《友声》2014,(4):37-38
<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小时候因为战争而被遗弃在异国他乡,却被善良的中国人民养大;他们是如假包换的日本人,却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生活,却时刻都记挂着那个中国的家……他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日本遗孤。日本遗孤,这个名词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可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群?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又到底有着怎么离奇的人生和故事?可能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直到2009年11月,一个叫做"日本遗孤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庄子人生境界的美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求索》2005,(2):113-115
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建构着自己理想 的人生境界。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具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一境界并非虚无缥缈、无从把握,通 过分析可以把握其特征。本文试图从他创制的文本中,具 体地把握庄子人生境界的崇高、自由、天然、宁静、整体美等 属性,并逐一阐述这些属性,同时,分析庄子人生境界的实 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等三人在古典文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主要归功于四个方面:他们的研究不限于古典文学某个单一方向;他们的专业研究超越了文学;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外;他们不仅仅是纯粹的学者。以上四者和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精通紧紧结合,使他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上能获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对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而为人,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有的人可能向自己或向别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也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却从来不曾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们仍以其人生实践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的价值问题是谁也避不开绕不了的大问题。孙观懋的小说集《撒旦的礼物》通过对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生的表现,对人的价值问题作了艺术的探索。《撒旦的礼物》小说集共收小说22篇,是孙观懋10年来小说创作的选集。他说:"小说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看人生,要在一个个血肉存在丰满的人生中找回人的价值":"小说拒绝忘却,恰恰相反,它要把一切有价值的存在,用鲜活的文字固定下来,让人们永远记住。"(《后记》)他是这样认识小说的,在《撒旦的礼物》中也是这样从事艺术实践的。《小巷幽默曲》中的老段,生活很不称心,但他勤于思索,善于考虑问题。他发现,"时代的标志","不是牛仔裤,不是日立家用电器,不是奥琪系列化妆用品,也不是矗立在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