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国时代的蜀丞相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而若问起诸葛亮的后裔们今在何方,生活得怎样?却没有多少人知晓。 在浙江西部兰溪市的一片丘陵怀抱之中,坐落着一个古朴典雅,又富传奇色彩的村庄--诸葛八卦村。660多年前,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率后辈迁居这里,此后,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建造着美好家园。如今,诸葛亮后裔生活的这个古老村落保存完好,并成为浙江有名的旅游新地。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性,静思反省。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懂得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似文献   

3.
旅游,虽然被我戏称为“换个地方受罪”,但是,-fit)-L会,我还是经不起诱惑,这次随众来到浙江的金华、兰溪。且按下这里有1.5亿年历史的金华溶洞和快心IA-l的金华火腿不表,单说人兰溪睹葛八卦村落“追随”诸葛后裔──村落导游诸葛小姐追问诸葛家族的历史、游身八卦的愉悦经历,以作“到此一游”的证明和注释。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小西乡观山下,我们一行人,一到诸葛八卦村落,就‘阳入”兰溪诸葛旅游公司导游小姐的“节制”中。在引导我们进入村落中心的过程小,我得知导游小姐本人是正宗的诸葛后裔,八上什I也十八卦村里长。到…  相似文献   

4.
心雨集     
<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丰子恺书是令人敬重的,它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做人的脊梁。细想想,哪一个有作为的人的脚下不是一座厚厚的书墙?——夏林《再读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安》2005,(12):51
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余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1800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现在,让我们一起向诸葛亮老师学习十堂课,以便在变局中泰然自若,在逆境中找到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能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认真思考人生方向?“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  相似文献   

6.
汪金友 《前进》2009,(6):56-56
最近去了一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里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一个山坳中,用现在的话说,连郊区都够不上边。因为这里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了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7.
领导必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惧,除失街手、兵屯渭南外等失误,像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可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呢?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作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相似文献   

8.
享受宁静美     
很崇尚诸葛亮《诫子书》里的一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宁静,这是作者的人生体悟。禅家有打坐的功课,气守丹田,摒弃杂念,是为了静心养生。静心并不是说了无牵挂、无所事事、观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怀坦荡  相似文献   

9.
名人名言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荀子·天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  相似文献   

10.
古语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菲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戒子篇》)。”这是从古至今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种态度不仅用来告诫子女和内省自身,而且也融合到了居家设计的理念中。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5.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16.
龚守栋 《政协天地》2009,(11):12-13
选择3到5个重点名镇名村,靠全省各方面力量与各渠道的财力,打造福建的“丽江”、福建的“凤凰城”、福建的“八卦村”。  相似文献   

17.
梅雪 《人事管理》2000,(12):33-33
诸葛亮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诸葛亮整天沉浸于琐碎的事务,不仅为他的主要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使蜀国过早地失去一位贤相。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将一代名臣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智慧超群、未卜先知的人才。其实,依笔者之见,诸葛亮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名保守型的守成人才。 诸葛亮的保守性首先表现在他选人用人上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众所用知,人才是某一方面术有专攻之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则必然会在另一些方面有很深的缺陷。然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以致于他在用人问题上也过于谨慎(关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详见诸葛亮所著《心书》)。这样做的结果是,诸葛亮死  相似文献   

19.
正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好人民公仆,做好党的工作,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而提高个人修养,应从"清、慎、勤、忍"做起。清是一种品位。不污曰"清",不贪曰"廉"。清廉淡泊的心态能让人们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清",首先是一种思想品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传世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表达了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20.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书中所写的“木牛流马”。小说的一百零二回《司马茨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写道,蜀军伐魏,由剑阁往祁山大寨运粮艰难,于是诸葛亮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转运,昼夜不绝。”然而,对于后人来说,木牛流马却成了一个谜。《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在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以找到依据,说明当时确有其物,文学家罗贯中的描述并非凭空臆想。诸葛亮死后200多年,大科学家祖冲之曾成功地复制出木牛流马(见《南齐书·祖冲之传)})。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