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抗战时期,我福建地方党组织高举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始终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动全民族的抗战。《战友》周刊,便是抗战初期,由福州党组织直接领导,公开活动于国统区的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抗战初期福州的抗日救亡运动能掀起巨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关系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联 :自己既要领导军队和根据地人民坚决抗战 ,又要制止和防止蒋政府搞内战 ,还要拉着、推着蒋政府抗战 ,发动全民族一致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领导关系。这种领导关系表现在 :它既没有政府的领导地位 ,又要发动和领导全民族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又要发动和领导全民族共同反对蒋介石政府降日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对整个抗日战争的领导表现为两大重要过程 :先要花大力气用特殊方式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准备和发动 ,继之要坚持不懈地用特殊方式领导全民族抗战持久地进…  相似文献   

3.
东北沦陷的十四年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高举全民族抗战伟大旗帜,总计创办报刊80种以上,构筑了抗战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抗战报刊还极大丰富了东北抗日文化和中国新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经常使用的概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文献可见,当时的"群众"是劳动阶级、被压迫阶级的泛称。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的阶级属性,将群众划分为"左派群众"和"右派群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对革命的态度,将群众划分为"革命群众"和"落后群众",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革命中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动员全民族抗战形势需要,将"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广泛应用于抗战宣传中。自此,"人民群众"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初期,为了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展抗日武装。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党组织建设出现了相对滞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军队中党组织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军队党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严重不足、党员思想认识不足甚至党性丧失等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军队中尤其是新发展的军队中普遍建立党的组织系统、着力加强军队党员的政治教育、恢复并巩固政治委员制度等方式全面加强了军队党的建设,总结出了从组织上、制度上、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和贯彻"党指挥枪"根本原则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5,(1)
<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一战争中,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全民族抗战旗帜,毛泽东促进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这场全民族抗战之所以能够形成和自始至终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试从全民族抗战的倡导和发动、组织和领导以及坚持和维护等方面,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艰苦历程有力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安葆 《湘潮》2014,(11):50-50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李启汉被任命为书记部干事兼《劳动周刊》编辑。创刊于上海的《劳动周刊》,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期刊。《劳动周刊》的主要任务是通俗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这场全民族抗战之所以能够形成和自始至终坚持下来并取得最后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试从全民族抗战的倡导和发动、组织和领导以及坚持和  相似文献   

11.
舆论宣传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群众》周刊,向外界介绍东北地区从战局扭转直至全面解放的战局进展及历次攻势的战略意义,总结以支援战争为中心任务的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成效,并高度评价土地改革运动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反映出解放战争在东北的胜利,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解放区建设、土地改革运动为辅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立足抗日救亡图存和维护中共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有选择、有针对地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著作和生平进行系统介绍和深刻诠释,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军事理论和文艺理论等宣传,在传播目的、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取向。《群众》周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既是中共动员群众的过程,又是塑造中共形象的过程。因此,《群众》周刊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坚定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政党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提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并决心要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军队中起"台柱子"的作用。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作战,起了敌后抗战的核心与先锋的作用。到1941年,随着共产党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感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的变化,毛泽东用"中流砥柱"概括了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作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5.
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减租减息前,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渤海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十分悲惨,存在着减租减息斗争的紧迫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渤海区的减租减息,从抗战初期的宣传发动,到抗战后期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其间经历了一个艰苦、复杂、激烈的斗争过程。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广泛开展,对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土地关系、阶级结构、农民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社会意识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渤海区广大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终于爆发.但是,在抗战初期,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形势,却很不令人乐观.这是因为,在抗战初期,由于国  相似文献   

18.
正抗日战争后期,随着中国抗战胜利的前景日渐明晰,战后如何建国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抗战的早日胜利和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而奋斗。国民党反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用心日渐显露后,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宣传中亦更为注意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及对青年的争取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于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全国性日报。从1938年1月11日武汉创刊,10月25日迁重庆,至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历时9年有余,出版报纸3231期。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战民主的重要阵地,党和人民的喉舌,还是南方局统战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博览之窗     
正"敌进我进":毛泽东盘活中国抗战大棋局开辟敌后战场,是毛泽东在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便确定的一个战略布局。这个布局,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如何坚持抗战,实现战略展开的根本方向。所谓抗战,自然是敌人往哪里进攻,就在哪里抗击;阻击不了,便是退守。这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不言自明的战略布局。全民族抗战开始前,蒋介石即明确将逐步退守至黄河以南,粤汉线以西。这个战略布局,意味着华北、江南等广大国土将成为日军的后方基地。毛泽东正是在这个看起来顺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