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家     
《新民周刊》2012,(42):20-23
环球热点A美国飓风横扫东海岸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部海岸,将冲击美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并给美国的电力、交通、运输、航空、金融、保险、旅游服务、能源、基础设施等带来巨大损失。据报道,由于本次风暴途经纽约,美国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影响。美国华尔街的公司员工10月28日晚已经撤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宣布10月29日-3...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相继爆发大规模的左右翼社会运动,这种现象在美国社会运动史上十分罕见。从国内层面看,"占领华尔街"运动与茶党运动相继发轫于美国,主要是由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给美国社会酿成的恶果、2007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政治极化等因素所致;从国际层面看,近几年社会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涨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继茶党运动之后发生的助推器。比较而言,茶党运动比"占领华尔街"运动更强势,这不仅延续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力量对比的特点,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局面也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权贵的高超统治艺术,靠制造恐惧统治已经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了。如不发生意外,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将由奥巴马与共和党的罗姆尼对决。罗姆尼是华尔街的人,他本人就是靠资本市场起家的资本-政治两栖精英,美国中产阶级的天敌——这点已无争议。另一个已无争议的是,奥巴马总统任内也没有大力维护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2,(32):85-85
科莫任命劳斯基担任金融服务局第一任局长,既是出于公心,同时也是给追随者的回报。在美国金融监管的斗争中,纽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纽约州前检察长斯皮策追查过华尔街大券商分析师造假,迫使其集体交纳巨额赔款并公开保证改过自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斯皮策的继任科莫不断调查华尔街巨枭,弄得他们一惊一乍。曼哈顿地区检察官赛勒斯·万...  相似文献   

5.
刘洪 《新民周刊》2012,(16):25-25
在过去几年,奥巴马试图重整美国经济基础,攻破华尔街的堡垒。2007年5月,在纽约对冲基金界的一次筹款会上,一位经理人问正竞选总统的奥巴马:"假如你当选总统,你会对房间内的这些人征税吗?"奥巴马立刻回答:"我会征税。"这种态度并未改变华尔街抛向奥巴马的媚眼。在那次大选中,奥巴马从华尔街筹措的竞选资金,两倍于他的共和党竞...  相似文献   

6.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16,(4):9-36,5
当前,美国政策精英就美国对华政策展开了一场全方位、多元化的政策大辩论。"务实容纳论""接触合作论""反省妥协论""接触融合论""接触遏制论""遏制论"等不同认识在碰撞互动。美国决策精英正弱化以往对华接触与融合的政策基调,缓慢但却明显地推动对华政策朝着挤撞方向发展。美国对中方意图的习惯性误判、美中两国国际秩序观的差异、美国认定其国内问题的"责任在中国"等因素,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在此次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和大调整中,走出"领导陷阱"、学会"换位思考"、认清"戴维斯陷阱",将有助于美国理性地认识中国和保持稳定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冰 《新民周刊》2020,(2):60-64
"长臂管辖法令"迅速成为美国重拳打击他国和跨国企业的"隐秘武器"——只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国家或者企业就有可能被迫面对美国的司法制裁!在当今的国际金融体系之中,金融制裁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独门利器。在二战、冷战时期,美国先后对日本、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家实施过金融制裁。  相似文献   

8.
在特朗普竞选2016年美国总统前后,建制派成为民粹主义的攻击对象。建制派是美国政治经济精英的一部分,其中的共和党政客是可能对特朗普施加政治影响的团体。建制派概念指代政治经济精英团体,由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不平等和华盛顿日益紧密的政商互动,民众对经济精英的不满转移到华盛顿的官僚政客,因此导致"建制派"概念被泛化。在特朗普在共和党中拥有高支持率的情况下,共和党建制派与特朗普形成一定互补关系,其中的技术官僚也缺乏挑战特朗普的能力与动机;这种情况可能要等到特朗普支持率下降才会改变。  相似文献   

9.
对于后起国如何制衡金融霸权,来自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启示是,外部合作制衡与内部增强自身国际金融权力是变革国际金融权力体系的两种路径。基于对国际金融权力论、国际货币权力论的回顾与思考,本文提出了修正后的国际货币权力论,并对国际金融权力体系进行了原创性量化分析。1995-2016年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金融权力指数表明,美国衰落与新兴经济体崛起这一认识并不准确,国际金融权力结构一直为单极,体系竞争性经历了近似于中-低-中水平的转变。在国际金融权力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后起国唯有采取合作策略才有望达到制衡美国金融霸权的实力门槛。实证分析发现,"工业型"国家在发展国际金融权力上更为成功,而"金融型"国家的效果并不显著,工业竞争力与国际金融权力呈现非线性(倒U型)关系;对金融权力失败国而言,"金融型"路径的效果似乎更优。总之,合作策略与适当的"工业型"路径才是后起国制衡美国金融霸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2,(21):85-85
美国号称"头号民主国家",三权分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总统。在华尔街金融机构中,却是一把手说了算。摩根大通豪赌亏损20亿美元,也有可能是30亿美元。尽管此后Facebook上市股价作弊的丑闻接踵而来,还是没有完全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依然有人死缠滥打,不肯轻易放摩根大通过关  相似文献   

11.
刘露馨 《当代亚太》2021,(3):75-109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成为吸收国际资本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不同的大国竞争背景下,围绕着外来资本对国家经济和安全造成的影响,美国的国家精英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并推动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及其外资监管制度的创立、强化与升级.文章通过区分美国面临的大国竞争类型和国家精英在投资政策上的偏好,构建一种大国竞争影响国内精英联盟的分化与组合,从而导致美国外资监管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通过追踪和比较分析CFIUS的三次制度演进,研究发现,在美苏安全竞争的背景下,与盟国的投资合作可以产生积极的安全外溢效应,国际导向型的经济与安全精英利益互补,维护了开放的投资政策;在美 日经济竞争时代,宽松的监管制度带来的即时安全效应下降,国内导向型的经济精英联合安全精英,强化了美国的外资监管制度;在中美经济与安全竞争双重交织的压力下,中国企业的在美投资交易产生了消极的安全外溢效应,美国国内精英联盟形成合力,进一步升级了美国的外资监管制度.CFIUS的制度演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虽然号称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典范,但事实上仍在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并不断通过国家构建来应对外部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以英国的信誉最佳为名,在向协约国贷款时先将大部分贷款贷给英国,再由英国将资本注入协约国来为战争融资。这导致英国在战债清偿的融资链条中面临回收其债务国的债务,然后再清偿对美国的债务的金融上的巨大压力。战争结束后,英国不得不在国内着手削减财政预算,同时在外交上将实现金融稳定作为首要战略目标,而把削减军备作为外交上可以妥协的问题来处理。美国则利用英国的金融困境和它作为债务国的弱势心理,以"要么还钱,要么削减军备"的原则,以及威胁进行军备竞赛的手段,在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上对英国私下展开"战债攻势",迫使英国在海军军备数量对等及英日同盟续约问题上屈从于美国的战略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在国内反英情绪日益浓厚,以及社会上弥漫的"美英两国之间是否会爆发战争"的疑虑之下,不仅成功地将其债权转化成政治-军事权力,而且凭借战债杠杆开始与英国"化敌为友"。简言之,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英国的债权,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霸权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美国的焦虑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危机或困境的产物。美国精英阶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一系列的话语策略塑造了一个"邪恶的他者"的虚幻概念,以此烘托"完美的自我",并将二者不断地实质化、绝对化。"他者"想象深深植根于美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时至今日其潜在的影响依然巨大。正是在"他者"想象的诱导下,当前美国国内族群之间的焦虑情绪不断上升。不仅如此,美国还把对于"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对立的身份想象投射到全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尤其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邪恶的他者"的想象方式使得美国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霸权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4.
"新帝国论"与美国"整合外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阮宗泽 《美国研究》2002,16(3):36-49
近来,"新帝国论"频频出现于美国的舆论之中,包括美国一些重量级的美国学者、精英均在谈论新的"美利坚帝国".这种新帝国思想理念和政策取向的主要体现是反恐谋霸,追求绝对霸权、绝对领导、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新帝国论"的出现与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决策者认为,"9·11"事件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情况相似,"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利益和对国际机制的立场",并以"整合主义"替代"遏制政策".对于难以通过"整合"手段达到目的的对象,可采取孤立、遏制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但是,美国是否会面临历史上帝国最终都曾经历的过度扩张导致失败这一困境,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刘洪 《新民周刊》2012,(26):23-23
IME最近公开承认人民币被"适度低估"。这种巨大转折,形同向中国"认错"。过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着中国金融"教师爷"的角色,动辄指责中国金融政策,经常批评人民币"显著低估"。在某种意义上,在过去几轮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上,IMF是美国的助手兼帮凶。但颇值得关注的是,IMF立场最近似有新的变化,开始公开承认...  相似文献   

16.
政党极化作为现代美国政治的特征之一,因其频繁引发议事僵局而吸引了学界的讨论和大众的担忧,有学者称其为"参议院综合症"。"参议院综合症"表现为多数派和少数派之间的阻挠与限制模式,其产生原因在于美国宪法赋予了参议院极大的规则选择自由,而参议员在政治实践过程中追求自身和党派利益,导致日益严重的政党极化。参议院的政党极化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意识形态极化和政党竞争加剧。将政党极化放置于美国的历史中考察,政党极化的根源是宪法,其实质是围绕如何解读社会契约的阶级斗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精英驱动-民众回应模式是政党极化"自上而下"的强化过程。当今美国政党极化引人侧目的原因是,政党对政治"游戏规则"的认知有了差异,即对何为民主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7.
自立国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普遍平等的、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的实践政治原则,这是美国政治二元结构的具体体现.两者的并存与相互矛盾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美国体制在过去两百多年间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民权运动与多文化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渐居上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有所式微.这一变化有可能导致美国政治的失衡.在未来二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走向取决于能否在新的基础上在普遍主义与精英主义两者之间重建某种形式的平衡,而这一过程中,不排除围绕一些具体政策问题产生激烈政治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2,(41):78-78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是美国的权贵,政府对他们自然是网开一面,执法时也不失温柔。大国有大国的好处,大国也有大国的难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便是大国不变的难题。在美国,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联邦监管机构与州政府明争暗斗,矛盾不断,直接影响到监管大计。比如,在渣打银行洗钱问题上,财政部与...  相似文献   

19.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以一种相悖相成的方式塑造着美国的精神力量,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构成了理解"特朗普现象"的基本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各届政府均未能在追求"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平衡"结果平等",导致中产阶级和低收入者成为"输家"。奥巴马的应对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美国社会的矛盾,酿成白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这些因素的叠加推动下,美国多呈乱象,反精英、反全球主义、民粹主义狂飙突起。在这些乱象的背后,有一条潜流贯穿其间,这便是"美国梦"的衰弱。特朗普正是迎合了这股潜流,通过疾呼"重塑美国的伟大"等口号暗示了对重建昔日白人特权的渴望,重燃了白人中产阶层和蓝领阶层对"美国梦"的信心,最终实现了"逆袭"。  相似文献   

20.
陈冰 《新民周刊》2020,(2):70-74
伴随着美元的"武器化",美国挥舞着美元大棒不断对一些经济体实施金融制裁,与之相矛盾的景象出现了——出于对美元的忌惮,全球各国出现了蔚为壮观的"去美元化"行动。天下苦美久矣!2019年岁末,美国财长姆努钦得意而又傲娇地表示,"由于美国经济以及人们希望持有美元和美元的安全性,人们将美元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并且美元相当坚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