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转非”难跨城市之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群 《瞭望》2002,(37)
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农转非”这个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它是农民因征地、投靠亲属等原因,由农业户口转入非农业(俗称城市户口)户口的简称。和中国的高速城市化一样,“农转非”的数量也是以几何数字在增加。在一些城市化步伐较快的大城市,他们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发展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农民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煎熬,于是在广大农村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4,(9):53-53
随着海外教育市场不断向中国开放,留学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承受力的留学项目。庞大的留学群体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对此,各大银行纷纷开展各类留学金融业务以供选择。如果申请留学的家庭在银行的存期不够或存期不符合签证要求,这时银行的留学贷款服务就可以帮助学生顺页利取得签证,成为“没钱”也能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日前到一家新改制的企业参观,只见迎门墙壁上原写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大字标语,被涂掉了两个字,变成“今天工作努力,明天努力工作”。这引起了大伙的兴趣,新厂长谈及改动缘由,更令人感慨良多。 应该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话儿对某些人确实敲响了一记振聋发的警钟。但把它当成口号到处写,恐怕就值得商榷了。就比如这家企业,看原先标语,似乎那些工人下岗都是因“工作不努力”造成的,这实在冤枉也哉!事实上,这个厂之所以由盛到衰、亏损拍卖,主要还是原有领导工作不尽职,产品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李廷海 《党政论坛》2008,(17):59-60
领导干部要善于读书,就是要充分认识知识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性,自觉读书。要说中国人不爱读书,实在冤枉,“十年寒窗苦”,许多人在走向仕途之前都是很爱读书的,但相:当一些人是把读书作为“当官”的,敲门砖,一旦当了领导后则以为读书目的已达到.从而很少读书甚至不读书。  相似文献   

6.
一、80/20原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弗烈度·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意思是“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就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已演变为当今管理学界耳熟能详的80/20原理,“即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 《各界》2011,(10):71-73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倾向性,就是“尊刘贬曹”。如果仅此而己,也没什么不可以。第一,我们又不是曹家后人,何必跟刘家争个对错高低。第二,曹操制造的“冤假错案”不少(比如杀崔琰)。死后被人痛骂,可以算是“报应”。第三,被“冤枉”的历史人物,也不是只有曹操一个。  相似文献   

8.
曲波 《学理论》2008,(14):20-2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带给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太多的变化,也带给世界太多的变化,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让世界都看到了它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崛起,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国外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大国、强国,30年的“世界加工厂”换不回来尊严,要想不被歧视,要想在国际上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发展工业,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基础.更需要振兴。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流传一种论调,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一贯思想僵化,反对改革。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可以列举许多事例证明:现在仍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我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不过,他们往往不是市场塑造的“媒体经济学家”或“著名经济学家”,而是学界认同的“杰出经济学家”,如刘国光、于祖尧、苏星、张薰华、吴宣恭、杨承训等。例一:于祖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早倡导者和杰出贡献者。1979年4月,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的全国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也是解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非常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10.
陈芳 《党政论坛》2008,(8):13-13
首倡初次分配公平——既考虑“结果公平”,也注重“机会公平” “十七大将初次分配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11.
赵相如  朱薇 《侨园》2006,(2):36-37
何谓“灰色收入”?改革开放前,内地还没有灰色收入这个词;改革开放后,经济日趋活跃了,社会各类群体的收入也就随之出现了多样性。人们把合法的工资、奖金、补贴等称为“白色收入”,把违法收入称为“黑色收入”,至于还有那么一种介乎于“白色”与“黑色”之间的收入,人们说不清道不明,更多的时候是不便点明,你知我知就够了,于是便有了“灰色收入”的叫法。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灰色收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灰色收入”的出现,预示着经济开始活跃,个人有了更多施展所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再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红  黄德明 《学理论》2009,(5):103-10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晨最快的国家,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制胜诀窍,而东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东盟也在不断地发展.并组成了“10+3”的合作形式,其中尤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得最好。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已很成熟.但多侧重于具体内容的分析,并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才是研究的目的。但是.这其中也有对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理论分析却不全面的问题,这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本文试图从整体的角度,再一次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3.
杨晋 《党政论坛》2011,(8):36-36
中美联系现在越来越紧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进一步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最近,我们就“美国人如何看中国”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虽然说不上全面,但也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丁凡 《党政论坛》2010,(4):13-13
2009年初,英国女王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世界金融危机)呢?”陪同英国女王访问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能够给出答案,数月过后,英国经济学家郑重其事地以书面形式向英国女王道歉,表示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  相似文献   

15.
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以及“××论坛”“××节”等活动,如今是火遍大江南北,尤其是今年更加令人目不暇接。老牌的“广交会”长盛不衰,后起之秀如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厦门的“投洽会”、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展”、大连的服装节等亦当仁不让,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一年之中就有几个国际性的节展同时上演。市场嗅觉越来越灵敏的中国人已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因而,更多的会展、节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经济学家亦给予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一个概括性的术语──会展经济,并预言会展经济的产业关联度甚至超过房地…  相似文献   

16.
2010年6月13日《经济观察报》刊登北京大学学者胡泳的专栏文章,文章说,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像过去那样简单,仅仅连接两个群体——治者与被治者,它已然形成了一个“N边”社会。不同的群体在这个社会中共存,每一群体的活动都依赖于其他的群体。管理这样的“N边”社会,必须要同时吸引和保持不同群体的参与,而不能采取排他手段;必须致力于使资源的占有较少累积性而更具弥散性,  相似文献   

17.
曾程 《学理论》2009,(30):208-208
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国概念”也越来越激起世界人民的热情。同时,“中国概念”的崛起也代表了世界的艺术品交易中心移至了中国。伴随着艺术产业的发展,让世界人们都看到来自中国的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荍”就是“荞”。荞麦登场,鬼物骤至。收荞麦的老头儿被咬去了一块额骨,至死也不知来的是哪方妖魔,可算冤枉。—这是《聊斋志异》记载的怪事一桩。 不知妖怪来历,可能是乡巴佬眼界未广,见识短浅。但也未必,神通广大如齐天大圣,也不能尽识。白骨精,他是识得的,一照面便大喝一声“妖怪!”牛魔王、蜘蛛精,他也认得,不然就枉称了“火眼金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4,(18)
“你必须向前,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如果停下,你就死亡了。”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如是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而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势必会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增加压力。  相似文献   

20.
编者说明:樊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他用经济学原理透析人生的一系列观点曾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问:“市场经济”恐怕是目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日常用语了,越来越多的青年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常常难免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时候。作为一名青年经济学家,您怎么看待这种选择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