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美国在武力攻打伊拉克的同时,已制定一项对整个阿拉伯世界进行政治改造的“宏伟战略”。此项战略的目标是从伊拉克入手,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对阿拉伯世界逐步进行改造,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铲除产生伊斯兰极端思想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以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总体战略。 在实施这一“民主化战略”进程中,美国也将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对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施,无  相似文献   

2.
邵杰 《瞭望》2003,(10)
正当联合国围绕伊拉克问题是战是和的争论进入最紧要关头之时,阿拉伯世界3月初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了一次首脑峰会,阿联酋在此次会议上提出的一项要求萨达姆放弃政权并离开伊拉克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 阿拉伯峰会实行“集体一致”原则,每个成员国都拥有一票否决权。阿联酋明知此建议不可能让首脑会议采纳,为何还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这里面,反映了阿联酋与其背后的海湾国家以及主办国埃及在当前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考量。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国家中已有6个国家的执政党相继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埃及居于首位。1957年底,纳赛尔总统提出建设“民主、合作的社会主义”社会;1961年7月发布一系列“社会主义法令”;1962年在《全国行动宪章》中确认埃及信奉“科学社会主义”,声言这一抉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尔今,埃及虽已放弃社会主义口号,但纳赛尔采取的一些重大措施依然保留;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已越过边界,在邻国引起异乎寻常的反响;加之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看法莫衷一是,因此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西方民主政治经验既有用也没用,关键看怎么用,用好了是良药,用坏了是毒药。2011年中东北非发生的政治动荡,曾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埃及、突尼斯、利比亚都曾快速落实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目前,埃及已经重新回到军事专制时代,突尼斯处在政治大动荡的前夜,利比亚陷入地方武装、部落割据之中。"阿拉伯之春"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再度引起人们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大讨论,其实"阿拉伯之春"本身并不能证明西方意识形态的优劣,只能说明阿拉伯人民、政党、政府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阿拉伯之春"的大起大落:民主的贵重品、易碎品特征  相似文献   

5.
要研究阿拉伯文化而不通晓《古兰经》,犹如想研究西方文化而不知道《圣经》一样,那是研究不好的。因为《古兰经》既是阿拉伯语文中第一部重要的典籍,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古兰经》对伊斯兰教的建立、发展和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历来为西方宗教学术研究者重视。 正因为这样,我国伊斯兰教的著名学者马坚翻译的((古兰经))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古兰经))随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古兰经))的短章中译。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2,(2):5-5
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在阿拉伯盛宴上方徘徊三大幽灵。文章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是困扰阿拉伯未来民主的三大幽灵之一。另两个幽灵分别是宗派主义和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7.
丁隆 《党政论坛》2014,(24):41-41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随着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摩洛哥正义与发展党等伊斯兰党派通过选举上台,"政治伊斯兰"一词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何为政治伊斯兰?政治伊斯兰(political Islam)是一种宗教性的政治思潮和运动,埃及穆兄会创始人哈桑·班纳将掌握政治权力视为伊斯兰教的基本要素,使政治性成为此类组织和运动区别于其他伊斯兰运动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1,(24):25-25
今春以来,阿拉伯多国政治动荡经久未歇,近日,《南风窗》记者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走访了中国阿拉伯研究的著名学者朱威烈教授——这次中东的变局,应该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不仅触动了处于伊斯兰世界核心地位的几个阿拉伯国家,而且波及整个伊斯兰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尼拉专电 12月9日才被全部平息的菲律宾军事政变,是科·阿基诺总统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第六次军事政变。这次来势凶猛的政变风暴几乎吞没已执政三年八个月、有“西方民主橱窗、非暴力革命样板”之称的科·阿基诺政权。这场历时九天的军事政变的前因后果,引起世人的广泛注目。  相似文献   

10.
刘顺 《瞭望》1996,(27)
6月22日至23日,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21个阿拉伯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聚集在尼罗河畔,共商阿拉伯民族面临的两大使命:恢复阿拉伯团结,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这是6年来阿拉伯世界第一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首脑会议。 从会议结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团结与和平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会上  相似文献   

11.
今春以来,阿拉伯多国政治动荡经久未歇,近日,《南风窗》记者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走访了中国阿拉伯研究的著名学者朱威烈教授——这次中东的变局,应该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不仅触动了处于伊斯兰世界核心地位的几个阿拉伯国家,而且波及整个伊斯兰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开罗专电正当世界10亿穆斯林5月31日开始欢庆伊斯兰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宰牲节”之际,一队载有192名利比亚穆斯林的豪华客车队,从埃及东北边界驶进以色列占领下的加沙地带,前往位于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第三圣地,开始了使世人惊愕、具有某种历史意义的一次朝觐活动。利比亚人作为朝圣者进入被占领土及以色列,这  相似文献   

13.
在距开罗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苏伊士城北的沙鲁法地区,有一条世界驰名的、横穿苏伊士运河的水下隧道。这条以在中东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埃及烈士“哈姆迪”命名的隧道,使原来横跨亚、非两洲的、而后被苏伊士运河隔开的埃及陆地,重新连接了起来。 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向往在这条水底隧道上穿行。汽车进入隧道口,只需两分钟,即可从非洲到  相似文献   

14.
在“9·11”事件后,美国开始认识到:要铲除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温床就必须解决中东问题,同时要建立世界反恐怖联盟就必须赢得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支持。有舆论说,布什政府在逐步改变在中东问题上所谓“不干预”政策。 连日来,美国力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外长佩雷斯举行停火谈判;布什并公开表示支持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15.
大马士革专电约旦政府九月二十五日决定全面恢复同埃及的政治、外交关系。这是自一九七九年埃及同以色列签定戴维营协议,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同它断交以来第一个阿拉伯国家同埃及恢复外交关系。约旦的这一行动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和其他有关国家的不同反响。摩洛哥、伊拉克、苏丹、美国和以色列  相似文献   

16.
<正>在政治学中,很少有问题像民主这样被广泛研究。什么是民主?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民主观?什么样的民主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民主化实现的道路是如何选择的?这些都是困扰政治学理论界多年的问题。读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教授等人合著的《民主观与发展路: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政治学》这本书,便豁然开朗,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一些认知的误区得到澄清。张树华教授的这本书紧密围绕何种民主观与谁之民主路这样两个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7.
乐艳娜  田晓航 《求知》2013,(11):61-63
从埃及清场行动到叙利亚化武危机,国际社会又一次为中东乱局所困扰。从2010年12月开始的被西方舆论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西亚北非动乱,没有给这片已经充满族群教派争斗、社会经济矛盾的地区带来预想的春天,反而在久拖未决、反复激化的巴以问题之外,又增添了新的动荡名单:伊拉克、伊朗、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叙利亚……。  相似文献   

18.
殷罡 《党政论坛》2012,(20):37-37
埃及民选总统穆尔西就职不足60天,外交搞得有声有色,令人刮目相看。 穆尔西就任总统10天后的首次出访,去的就是沙特阿拉伯。不仅仅是给沙特吃了定心丸,还清楚地向伊朗表明,在阿拉伯人同波斯人的对峙中,无论谁在埃及掌权,都不会向伊朗示弱,都不会听从波斯人的调遣。穆尔西回到埃及,不仅完成了安抚海湾长老们的使命,还拿回了10亿美元的贷款和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  相似文献   

19.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国防 军创造了现代军事史上的一 个奇迹:一天之内三面出击,南袭埃及,北犯叙利亚,东击约旦,仅用6天就夺取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及东耶路撒冷等大片阿拉伯土地,其气势可谓横扫千军如卷席,演绎了一回堪称战争史经典的“闪击战”。 单论输赢,以色列“六·五”战争的胜利无可挑剔:以亡800余人、折飞机的50架的微小代价;使埃、叙、约三国蒙受亡2万人,伤36万人,被俘6500人以及损失飞机近500架的惨重代价。而以色列一次鲸吞的阿拉伯土地就达6.5万平方公里,相当…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已自1990年7月21日起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在两国关系中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中沙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发祥地,都是亚洲国家,两国人民有着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