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010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了邵燕祥先生的《华君武的一幅漫画》一文,介绍了华君武《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漫画。这篇不长的文章有一篇不短的《附记》。在这篇《附记》中,邵燕祥先生谈到我的一篇短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并问我的短文和华的漫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华的漫画和我的短文被毛泽东看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印发的问题。我觉得,邵燕祥先生这篇文章和《附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或者错讹。邵燕祥先生说,文章和《附记》中涉及的史实“有待于有历史癖的朋友们考证了”。我虽说不上“有历史癖”,但作为被提到的一个当事人,我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汇》编辑部:我是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也是一名《党史文汇》的忠实读者。老实说,对贵刊文章我并没有象其他忠实读者那样,百读不及,那么专致,但是贵刊1996年第10期的第一篇文章《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甚至在被窝里也舍不得放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广大读者以及青少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使人们觉得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看完这篇文章,使我萌发了组织一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报告会,以教育学生的念头。为此,我建议贵刊要多登类似文章,文章中提到的刘庄是否…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1930年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石印本小册子,革命时期这两个小册子都丢失了。1957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一位农民发现了《调查工作》小册子,被中央档案馆收藏。毛泽东看到这本小册子后,认为极其重要,将名字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并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这就是说,真正版本的《反对本本主义》至今没有发现,考证这两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对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兆怀 《求贤》2010,(11):9-9
认识你——是一种缘分。算起来,我与《求贤》交往已经两年有余了。还记得刚认识你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太多的注意。有一天.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时才拿起随手翻翻。没有想到.这一翻,就与你结下了情缘,你那精心设计的版块.丰富多彩的内容,那“人事”专栏里的“求贤方略”,那“文苑”里的哲思小语.深深地吸引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流连忘返.感觉你的美妙。  相似文献   

5.
邵丛 《党建文汇》2006,(11):11-11
《北京日报》日前刊登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的《正确认识选举》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选举不是西方的专利”、“实行民主选举符合中国国情”、“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并不矛盾”等观点,被认为是一篇为选举“正名”之作。  相似文献   

6.
陈峰涛 《共产党人》2004,(18):52-52
上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在一篇讲话中也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和两个著名论断,使我深刻体会到,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求真务实的必然途径.也是做好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去年是孔原同志百年华诞。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拿到《红岩春秋》发表,后来我又写了一篇也在该刊上发表。这样我写的关于孔原同志的文章就有了两篇了。本以为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基础部的副教授,1999年下半年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当访问学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沙健孙教授在《中流》1999年第12期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沙文》)。我被醒目的标题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这篇长文,心里沉甸甸的。随后,我又认真地读了胡绳教授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刊于《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以下简称《胡文》…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1930年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石印本小册子,革命时期这两个小册子都丢失了。1957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一位农民发现了《调查工作》小册子,被中央档案馆收藏。毛泽东看到这本小册子后,认为极其重要,将名字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并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这就是说,真正版本的《反对本本主义》至今没有发现,考证这两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对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0):33-35
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欣喜地收到了本刊顾问梁衡的两篇力作,一篇是他在上海书展上的讲话《我为什么要编一本〈中学生素质读本〉》、一篇是他为《中学生素质读本》所写的总序。两篇本章一个主题,梁衡先生纵横捭阖,娓娓道来。我们特将这两篇文章同时编发生“关注未来”栏目,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正当花季的中学生及他们的父母长辈。  相似文献   

11.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秘书将一本纸张已经变得发黄的《调查工作》小册子,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见到阔别数十载的这篇文章后.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对自己调查的成果非常珍惜。他丢失《调查工作》这本小册子后,就像丢掉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常想念,并多次说:“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欢,但这篇《调查工作》我是喜欢的。”  相似文献   

12.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秘书将一本纸张已经变得发黄的《调查工作》小册子,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见到阔别数十载的这篇文章后.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对自己调查的成果非常珍惜。他丢失《调查工作》这本小册子后,就像丢掉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常想念,并多次说:“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欢,但这篇《调查工作》我是喜欢的。”  相似文献   

13.
宋志坚 《唯实》2008,(10):93-94
看到两篇文章,都是关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真理标准讨论的。一篇是在《报刊文摘》上看到的,题为《华国锋在“真理标准”讨论中》(以下简称《讨论》),原载《财经杂志》第9期,作者胡德平;一篇是在网上看到的,题为《邓小平怎样挑战“两个凡是”》(以下简称《挑战》),《文摘报》转载时,标题为《从历史看邓小平与华国锋斗争的政治艺术》)。坦率地说,我赞赏胡德平的《讨论》一文,以为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一条,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给人们一个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完整的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4.
对于目前的贪污腐败,许多人都很无奈。最近看到陈独秀的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有独到见解。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主办的内部刊物《简报》上.题为《我不会自暴自弃和自杀》。文章不长.仅仅300来字。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欣喜地收到了本刊顾问梁衡的两篇力作,一篇是他在上海书展上的讲话《我为什么要编一本〈中学生素质读本〉》,一篇是他为《中学生素质读本》所写的总序。两篇文章一个主题,梁衡先生纵横捭阖,娓娓道来。我们特将这两篇文章同时编发在"关注未来"栏目,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正当花季的中学生及他们的父母长辈。  相似文献   

16.
读罢两篇讲农民的杂文,便有些话想说。这两篇文章一篇是文汇报上的《民晾“官”杂感》,说的是山东陵县县委书记于农忙时召集农民薛春宝等座谈,被薛春宝晾了台的事;一篇是人民日报上的《别再折腾了》,说的是河南睢县涧岗乡干部因为农民“不听话”,将他们种的五十六亩...  相似文献   

17.
结缘二十年     
要说我向非党员推介《共产党员》的事,要追溯至20年前。那是1982年春天,我在沈阳军区某部当区队长时,在吉林某部当政委的大舅来大连看我,并随手送我两期《共产党员》杂志。 大舅走后,晚上躺在床上翻阅杂志,忽然被《共产党员》1982年第1期的《共产党员应能正确看待众说纷纭的人生问题》所吸引。一看作者是余心言,接着又看第二期,还有余心言的短文,题目是《同志,不要忘记你的理想》,读了这两篇文章,印象极深,教育很大,感觉都是在和自己谈心。周六下午党团活动,我就把这两篇短文念给学员们听。两篇短文在学员中引起强  相似文献   

18.
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的几点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的几点说明胡绳同志们:为这次学术研讨会我提供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这篇文章已经在12月1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篇幅也比较长,所以我现在不来念它。我假定同志们已经看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得到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在面对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六十年代读高中时,语文课除了老师讲授统一语文课本教材外,学生还有人手一册的《阅读文选》。文选大多是名家名作,如吴伯箫、杜宣、袁鹰、秦牧、冯牧、刘白羽、韩少华的散文,赵树理、张庆田、茹志鹃、陆文夫、王宗元的小说,白夜、龚同文、拾风的杂文等。其中有一篇高克林记录整理的《鲁忠才长征记》,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不是文学作品,是一篇类似今天的调查报告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的一种重要体裁,这篇文章体现出来的文风至今仍有启发、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