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海萍 《理论月刊》2006,(12):132-134
行政腐败是一种在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对它的存在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不同的知觉类型透析了行政腐败的四种类型,即物知觉产生的主动腐败、角色知觉形成的模仿腐败、人际知觉形成的被动腐败、因果关系知觉形成的群体腐败。最后提出通过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知觉对象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2.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关于腐败心理,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腐败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腐败心理类型等。国外学者则更多从腐败心理活动、社会控制、腐败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部分研究没有直接指向腐败心理预防,但为进一步探析腐败心理及其预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有效治理村干部腐败问题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村干部腐败的主要形式包括:在承接国家资源和管理集体资源的过程中呈现出滥用职权、克扣私分、虚报冒领等形式;村干部在治理村级事务和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表现出吃拿卡要、拉票贿选等不同的腐败方式。从资源和秩序的视角探讨村干部腐败治理对策:通过党建引领、构建防腐机制、加强政策渗透力、建立"三资"管理机制、预防"利益联盟"等途径治理村干部侵占公共资源的腐败行为;运用廉政教育、职能监管、健全"四个民主"的运行机制等方式治理村干部破坏乡村公共秩序的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腐败行为的完成,都包括腐败主体、腐败对象、腐败机会三个要素。独立地针对某一要素进行治理,很难收到较好的成效。要治理好腐败,就应从源头上切断腐败三要素之间的联系,从体制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反腐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建柏 《求索》2007,(9):83-85
在对腐败行为的治理实践中,如何准确估价腐败行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这个问题,尝试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测评腐败行为,旨在确立一套评价腐败行为的科学体系,力求使测评腐败程度科学化、数量化、精确化,为控制腐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腐败行为支付的道德成本,主要体现在伪装行为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与心理疲劳、随时可能被发现而受到法律惩罚的心理恐惧、以及腐败行为被发现后带来的声誉受损等方面。道德成本对腐败行为的制约力,取决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高低、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强与弱、多与少、腐败行为人道德水准的高与低以及腐败行为被察觉概率的大小与所遭受处罚的轻重。为此,采取加大腐败成本的方式去反腐败,就要把高水准的道德规定与组织规则结合起来对潜在腐败行为人施加直接影响;以常规、快速和适时的处罚提高腐败行为被惩治的概率,给腐败者以持久的心理压力;同时公开腐败行为相关信息,使腐败行为人承担的道德成本由隐性成本变为显性成本,形成巨大舆论压力。  相似文献   

8.
腐败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技术与正风肃纪监督融合所带来的技术优势,能对公职人员腐败侥幸心理与从众心理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与蔓延的土壤。L省S市在实践中探索出将大数据技术与正风肃纪监督有效融合的工作机制,将以纪委监委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监督与以群众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实现了监督方式由传统到智能、监督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起到了遏制腐败风气、改善党群关系、提升公职人员廉政勤政意识的良好效果。S市治理腐败的实践表明,树立大数据治理腐败的工作理念、加强大数据治理腐败的顶层设计、完善大数据治理腐败的预防与惩处机制是实现腐败问题数据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这种机制,需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阻止腐败行为的实施。因此,需要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理论、需要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三个角度研究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对腐败犯罪动机形成和行为实施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心理评估遏制犯罪动机形成,加强教育化解犯罪动机,优化职业环境,防止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报销腐败是一个老问题,这些年来也一直在治理。报销腐败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其中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最为常见。从其行为的性质来看,把报销腐败定性为腐败是准确的。报销腐败问题仍然突出的原因有多种,需要综合施策来治理,主要治理措施包括:要作到惩治全覆盖,要继续严格财务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扎紧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  相似文献   

11.
翟婷 《桂海论丛》2007,23(1):33-35
文章从公共权力腐败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通过对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体制内外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思路,即通过限制公共权力扩张、制约权力主体权力行为、完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2.
肖健平  胡俊文 《求索》2012,(12):262-263
官吏治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政权的稳固。开明的统治者因此把惩治贪官污吏、缓和阶级反抗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封建社会对腐败行为的治理既有成功之鉴,也有失败之警,对于国家今天治理腐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腐败行为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是不健康的社会心理是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观诱因。 特权心理。一些权力的执掌者违背党的宗旨,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但权力的畸变是一个渐进的  相似文献   

14.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腐败现象源于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腐败的决定性原因是主观原因,腐败的发生也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真正的源头反腐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是使官员"不想腐败"。  相似文献   

16.
腐败现象源于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腐败的决定性原因是主观原因,腐败的发生也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真正的源头反腐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是使官员"不想腐败"。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房地产开发管理过程中公职人员的家庭环境、道德水平、腐败主体实施腐败行为时的内心因素、"关系文化"显著影响房地产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等因素与房地产领域腐败行为发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权力制约制度和腐败治理制度数量与腐败行为发生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因为制度数量越多并不意味着制度就越完善、实施效果就越好、腐败行为就越少发生。公职人员的家庭环境越好、道德水平越高、实施腐败行为时内心顾虑越多、对"关系文化"越淡薄,腐败行为就越少发生。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公权力制约力度、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公众参与程度、房地产产业结构、公职人员的性别和公职人员的职业满足感等因素对腐败行为发生的影响较前述诸因素弱。  相似文献   

18.
腐败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的腐败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驱使下发生的。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必要性心理 ,当官腐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二是可能性心理 ,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而一定的心理又是一定客观事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因此 ,遏制腐败 ,消除腐败心理的基本工作是 :一方面 ,要拓宽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另一方面 ,要打破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初步形成不必贪 ,也不敢贪的社会氛围 ,从更深的层次作好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19.
腐败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根源。它们的滋生和发展,均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这层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发生的,它要通过人的主体性的活动。主体性的活动涉及人的心理、意识、个性、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介入其中。腐败行为一般都伴随着一定形式的心理活动。因此从心理活动的层次上来把握一定社会条件下腐败行为的产生和特征,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剖析各种腐败行为和现象,而且有利于人们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这种弊病。任何心理活动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心理活动不是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思想意识的松懈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侥幸心理、麻痹心理、自负心理和补偿心理更是诱使有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关键因素。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干部培训,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建设廉政文化、净化政治生态,筑牢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精神堤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