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祥 《南风窗》2010,(2):96-96
<正>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村支书沈浩因公醉酒猝死,重新引起了公众对改革第一村光环背后的探究,一时众说纷纭。如今的小岗村,农民土地的流失,征地拆迁与护地反拆迁,国内的一切喧嚣与不公,同样传染到了这里,即使它政治效应再耀眼。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这项堪称中国最大的改革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三十多年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而人口是现在的一半多,从中国领导人到老百姓没有不饿肚子的。当时解决中国饿肚子问题,让大家吃饱饭的改革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一个叫小岗村的村子开始的。当地农民悄悄组织起来,采取一种新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当时我们党的改革派领导人支持了他们的改革,但还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谈思想解放,我就劝大家去读一读钟朋荣的这本随笔集。解放思想这几个字已经用得太多了,5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过,有时明明是企图诱人入彀,也用这几个字装扮起来。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思想解放,钟先生的随笔说得再透彻也没有了。20多年的改革是如何开的头?就是安徽小岗村18户农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正6月2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第十九届"万寿论坛"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举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共产党、工人党政党领导人和代表,以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200人齐聚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围绕"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四十年前,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发起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小岗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磊 《南风窗》2008,(22):40-42
在中国,改变农民的耕作方式以及对土地的权利具有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敏感性。在小岗村尤其如此。从凤阳县城到小岗村不足一个小时车程,如果沿着老路走,30多公里路仿佛走过了两个农村世界,一个依旧停留在20多年前的模样,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污水横流的农贸市场,矮旧的平房,一切都寂寞地躲在皖北的丘陵地里,无人关注;一个则已经具备了新型农村的雏形,宽阔的水泥路,显眼的绿化带和广场,精心粉刷过的二层小楼,迎接着各路官员和记者。  相似文献   

6.
来信     
《南风窗》2013,(20):16-16
1多年来,我还一直有一个担忧,杂交种子的普遍推广是否影响生物多样化呢?早在20多年前,杂交种子开始"流行"的时候,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对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我母亲说,现在都喜欢用杂交种子了,过去的农作物恐怕会绝种。我母亲还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这一带30多年前有一种黄豆,因为皮是紫红色的而被称作"大紫豆",但自从有了杂交种子,低产的"大紫豆"再也不见踪迹。事实上,我们这里过去种的很多农作物品种基本都消失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  相似文献   

7.
正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爱情故事。我和老婆都是地道的北漂,作为大龄男女,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幸运的是,因为缘分我们没有擦肩而过,因为爱情我们最终喜结连理。如今,我和老婆结婚已有半年了,回想这段日子,虽然没有如漆似胶,但生活中的点滴充满了幸福和甜蜜。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4,(25)
<正>"社会活力"的提出,乃中国眼下的必需。大饥荒年代,陈云提出"开笼放雀",救民于水火;"文革"浩劫后,万里们力挺小岗村"包产到户",迎来"一年翻身,改变面貌"的局面;胡耀邦们平反了数以千万计的冤假错案,举国振奋人心大快;30多年前由邓小平、任仲夷、习仲勋、吴南山、梁湘们开创的"拓荒牛"模式,带给全国"小渔村效应"……无不证明释放社会活力的巨力。  相似文献   

9.
我们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建于1897年邮传部的卢(沟桥)保(定)铁路卢沟桥机厂。距今有116年的历史了。我认为,职工把公司当家、把自己当主人,更多的是对我们“二七”精神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0.
雪中记事     
那是一个下大雪的冬天。因为赶着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做实验,我早早就起来了。留学后的第一场雪,飘在异国的天空中,别有一种情趣。我的房东吉姆先生一家还在睡觉,而这幢三层住宅的另外五六户人家也都尚未起床。凭着一种很简单的习惯,我一个人在我们楼前的雪地上铲出了一条路,通到马路上。然后我开着车,赶往学校。深夜,我回到住宅时,吉姆先生一家  相似文献   

11.
战友的伤疤     
那天,战友范友银来北京办事,我热情地接待了他. 战友来自老家山东,当年我们在西昌发射基地当兵时,他是我最好的战友.当年,我们在一起说了很多的心里话,而能够在一起多说心里话的,不但是战友,更是知已,知已加战友,更是有一种别样的情谊在心头. 尽管我只是一个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可是最好的战友来了,我还是奢侈了一把,把战友带到了附近的一个歌厅,点歌本上有很多的歌曲,可是我们两个人根本没有看点歌本,就直接点了那首当年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歌——《说句心里话》.  相似文献   

12.
回家     
今天是周五了,因为这周没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回家了。 我有位朋友曾经说过,人在面对诸如家乡、故园和亲人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非常幼稚的感情,表达起来也是非常幼稚的。聊这种话题的时候我们都很想家。他说的没错,想家的时候,我们都变得幼稚起来。  相似文献   

13.
来信     
《南风窗》2016,(8)
正1我出生在湖北西部山区的一个农村,直到上大学才离开那里。大学时同学大部分愿意把户口转到外地的学校来,而我却没有,因为户口留在老家还能享受三峡移民每年600元的淹地补偿。小时候,我们家一直以种地为生。2006年以后,家里大部分土地被淹。2010年以后要建高速公路,把土地征用了一半,现在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柑橘,但是每年柑橘收成却并不可观。村里每家每户都只剩一点地,种不划算,不种又没饭吃,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看到云南第一村、周家庄的发展现状,我觉得我们村也应该效仿,只有把土地人均占有量少的拧成一股绳,共同谋划,  相似文献   

14.
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令不少人啼笑皆非,并说我种经病。但我却要说:也许在下个世纪,又或更长一段时间后,较大片的树林就只能存在于仅有的空地——我们的楼顶上。在我的记忆之中,家乡的亲威到广州来总会带些自家养的鸡鸭、自家种的果蔬之类“手信”给我们。但最近两年他们来,却是两手空空了。后来我才知道,家乡的农田已全变成厂房和商品房了。家乡离自己毕竟是遥远的,虽然也曾为他们的生态环境忧心,但切肤之痛并不强烈,最近一个朋友从东京回国。见到他时,发现他与上几次回国一样感冒发烧。我笑他已被日本同化,在中国反倒水土不服,他却正色道:虽然东京是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东坑劳教所的围墙好矮,所里有的干部至今还感到不太适应。这矮墙是我主张搞的。我认为,矮墙能造成一种轻松气氛,有利于调动劳教人员的改造热情。不是吗?那矮墙没有把学员们“与世隔绝”,他们在所里随时都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恐惧和压抑。而且,那矮墙正体现了我们劳教干部对他们的信任。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太重要了! 过去,我们往往凭着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去管教劳教学员,现在可不能光吹这支笛啦。我们再不能  相似文献   

16.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17.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国际关系学院的科研工作会。刚才听了许多老师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想谈几点自己对国际关系研究的看法。我是搞自然科学的,讲的很多都是从自然科学家的角度来看你们的社会科学,所以可能讲得不对,请大家批评。 按我的理解,国际关系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增高,国际关系所要探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问题在今日之世界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了。所以,在这里我想要讲的第一点是,我们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要拓宽,我们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6)
不要再让我们相识恨晚我是半年前第一次读到《南风窗》这本杂志的,在这以前,虽然我读了4年大学,并且对报刊杂志挺感兴趣,可我还从来未见过《南风窗》。第一次看见它,心里真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真想不到有一本这么好这么有益的杂志,自己竟然不知道她的存在。在此,很想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第一,在我们北方(相对广东而言),对广东的杂志  相似文献   

19.
一位女子对蛇有莫大的惧怕,为此感到痛苦万分。她曾求助于一位心理医生,接受治疗达7年之久却未见成效。有一天在我的研讨会上,我当着大庭广众的面给她治疗,不到15分钟,她多年来对蛇的恐惧霍然化解。人生中每个人所希望的改变基本上只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的认知,另一种就是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脑的奇秘,就会知道只要稍微改变有关快乐或痛苦的神经链,便可以很快改变使人困扰的行为或情绪。  相似文献   

20.
来信     
《南风窗》2016,(21)
正1我不是广州人,但我被广州深深吸引。王安忆曾经说上海表面繁华似梦,骨子里是钢筋水泥铸就。我觉得广州不一样。广州思想经济文化呈现包容、开放、前沿的姿态,在广州工作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桃子咩(读第20期《财富全球论坛为何选择广州?》)2传统在我们的思想里,总是陈旧的,一旦进入新的社会环境,原本的传统就变了模样,我们对传统的存在也就有了新的感受和看法。传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