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7年1月12日,15岁的刘胡兰为了保护群众和党组织,在敌人的铡刀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2009年的全国“双百”人物砰选中,刘胡兰当选为“100位为新中田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2.
曹曦 《党史纵横》2003,(3):29-29
1947年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山西文水县。新华社记者李宏森随晋绥部队进入当时还是阎锡山军占领区的云周西村一带采访。村里的老百姓悲愤地向部队讲述了前不久在这里发生的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月12日,阎军来到云周西村,把村民们强行赶到一块空地上“训话”。阎军架了一把铡刀,把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拉到铡刀前,要她答应今后不再跟共产党干事,不然就铡死她,并当场铡死了村民杨桂子等人。刘胡兰坚决地回答:“那是办不到的”,“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讲完,从容地躺在铡刀下。丧尽天良的…  相似文献   

3.
1997年1月12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刘胡兰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纪念日。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反动军阀阎锡山的军队抓捕。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刘胡兰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么,杀害刘胡兰的主谋究竟是谁?他是如何落入法网的?知情的人却为数不多。近年来,有不少报刊刊载了杀害女英雄刘胡兰的匪首大胡子连长落网的文章。文中说:“杀害刘胡兰的凶手叫朱永生,是河南省内乡县赤眉人。”报载1954年8月的一天,内乡县赤眉区公演歌剧《刘胡兰》,当演到大胡子…  相似文献   

4.
齐霁 《党史文汇》2003,(4):20-21
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经过毛泽东一生中曾为两位普通战士题过词,一位是战争年代的刘胡兰,一位是和平时期的雷锋。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不愧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而雷锋却没有那样的惊天动地之举,只是做了些平凡的小事。然而,毛泽东从雷锋这些平凡之举中,看到了伟大的内涵,看到了一种时代需要的精神,于是他欣然命笔,向各族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生前把毛泽东著作看成“粮食”、“武器”、“方向盘”,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业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艰苦…  相似文献   

5.
缠过足的四嫂王淑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招待所住下,就问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今天上午,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四嫂,就是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毛泽民排行第四,按乡里习惯,人们都叫她四嫂。王淑兰是一位缠过足的旧式女性。她和毛泽民的结合,是依照流传了千百年的老规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她出身农家,嫁到南岸上屋场毛家后,很快就适应了农村新媳妇的生活。每天雄鸡刚…  相似文献   

6.
刘胡兰是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是迄今为止唯一享受党和国家三代领导核心题词待遇的一位烈士。毛泽东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的题词是:“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江泽民的题词是:“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自己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情形时说:“我最讨厌的是静物写生这门必修课,认为它是极端无聊的。我总是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课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个半圆,来表现“半壁见海日’的画意。”“半壁见海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于此可见,毛泽东当时已在读李白作品了。同年11月,左翼女作家丁玲到了延安。她在延安时,常有机会拜访毛泽东,同毛泽东谈话。她说毛泽东“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①当时在延安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精神的新发现,信仰的新解读,人物的新表现和镜头的新表达。”这是我看完戏曲电影《铡刀下的红梅》后对它的整体评价。艺术形象的产生是一部电影的最高标准和终极目的,更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和支撑,《铡刀下的红梅》为我国电影特别是戏曲电影的画廊增添了崭新的艺术形象。为什么说它新呢?。  相似文献   

9.
手上脚上     
手上脚上王扶刘胡兰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同志题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与生俱来,与死同往,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是一种崇高境界,也应是一个革命者竭力为之奋斗的目标。生得伟大,不一定要有惊世骇俗的壮举;死得光荣,不一定要死在铡刀之下或手托药...  相似文献   

10.
黄洋 《党史文苑》2007,(10):22-24
今年5月,是毛泽东的著名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问世50周年。词中被毛泽东尊称为“君”的李淑一。是“骄杨”(杨开慧)的“好朋友”,是“柳”(柳直苟)的夫人。在今年李淑一逝世10周年之际,她的侄女和侄女婿,深情回忆了她与毛泽东主席非同寻常的交往,以及《蝶恋花》问世前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杨开慧13岁时结识毛泽东,17岁时与他在紫禁城北海公园踏雪赏梅,19岁时以“不备嫁妆、不坐花轿、不用媒妁之言、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与毛泽东结合。她的牺牲曾让毛泽东说出令人动容的8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导报》2011,(14):10-10
据逄先知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说,这个“新”字,是毛泽东同志加上去的:“那是1950年,有一天毛泽东的女儿在院子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听到了,立即给她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在革命时期,她以文学为战斗武器,成为著名的女作家,毛泽东曾为她填词一首,称赞道:“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然而,解放后,她却接连蒙冤,先是“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主要成员。继是“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被“再批判”,开除党籍,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对此,我们难道不想问一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延安城墙的对面,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全城能看到的宝塔,宝塔山下和山上,有着一排排窑洞,窑洞外面可见近处和远处穿着白色大褂的医务人员走出走进。有时可见穿着便服的病人从窑洞内走出来晒太阳,散步。早春时候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地照在树梢上,一个23岁的外科大夫,穿着一身不厚不薄的军装,从山上快步走下来。她非常高兴,又紧张又活泼地往前奔。她的后面跟随着毛泽东的警卫员小王。来到毛泽东居处,小王走前一步,揭开窑洞门帘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朱仲丽医生来了!”“嗯,好!”毛泽东坐在书桌边,放下手中笔合拢了文件,转…  相似文献   

15.
孟红 《党史文汇》2018,(4):13-22
正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刘胡兰的生命钟摆永远停在了1947年1月12日,大义凛然走向国民党反动派铡刀的她还不到15岁。毛泽东曾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虽然71年过去了,但她鲜活年轻的生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死也不屈服"的英雄誓言,彰显了共产党员信仰如柱的可贵风采。  相似文献   

16.
《广东党史》2009,(1):55-55
1928年5月上旬,湘赣两省的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联合“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配合红军主力作战,贺子珍接受了军部交给她的一项特殊任务:秘密潜回永新,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有关情况,回来向军部报告。出发前,毛泽东嘱咐她说:“你这次到敌占区去,是深入虎穴,既要大胆机智,还要小心谨慎。我等着你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善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这当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勇炸碉堡,塑了一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抗日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毛泽东同志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底,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在周恩来等陪同下,亲赴重庆与蒋进行和平谈判。一天,陪都文艺界名流邀请毛泽东去作演讲,休息时,有人关切地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从容回答:“国共两党的矛盾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讲到这里,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接着慢条斯理地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颗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说完,他发出一阵豪爽的笑。“那毛字又作……”不等那人问完,毛泽东便风趣地说:“我的‘毛’字可不是…  相似文献   

19.
人,有生便有死。我想,有人生观,就有人死观吧。人生观和人死观同等重要。什么是人死观?笔者认为就是关于一个人对“死”的选择、对“死”的态度以及对“死”的评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所有人的“生”都是相同的,但“死”却各有不同。刘胡兰年仅18岁的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后被敌人杀害。毛泽东同志曾亲笔为她题写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张思德为革命烧木炭,不幸以身殉职。他“死的其所,死得比泰山还重”。雷锋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短暂的一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为人民做…  相似文献   

20.
文萃苑     
《先锋队》1999,(11)
毛泽东的“原配”夫人罗氏《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说:“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和毛泽东有一次婚姻的那个女子姓罗,韶山人。1889年出生,1910年去世。毛氏宗族1911年和1941年两次修纂族谱,都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后一次把杨开慧列为继配,把贺子珍列为再娶。罗氏在毛家地位是得到认可的。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祖父的妹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