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认同是提高公共政策过程实效性的保障。它有利于推动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实现政策科学发展与社会管理民主化,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目前,由于公众认同理论研究滞后和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离,政策主客体间信任障碍影响了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认同的实现。因此,以政策主客体互动视角重视公众认同理论研究,从道德理性把握公共政策价值方向,基于公众主体性构建互动信任机制,已成为实现公众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要求和程度大大增加,公众正在或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公正化水平,因而公众参与程度是公共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不断促进和提升我国公众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既是民主的产物,同时又是民主的反映,是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政治产品。要实现公共政策民主,走向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就必须开展公共政策调查、公共政策听证和公共政策咨询,广泛收集和表达民意,引导和动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既是民主的产物,同时又是民主的反映,是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政治产品。要实现公共政策民主,走向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就必须开展公共政策调查、公共政策听证和公共政策咨询,广泛收集和表达民意,引导和动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相似文献   

5.
论公众舆论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存福 《青年论坛》2006,(1):139-141
公众舆论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众舆论影响公共政策的形式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决策听证制度、公众咨询制度、直接的政治参与、人民来信来访制度和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不断完善公众舆论参与公共政策各种方式,可实现公共政策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在反思和批判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扛起了"实现公众参与权实质平等"的大旗,在公共政策领域它强调要重塑政策过程,将政策产出建立在普遍、自由和平等的公共协商的基础之上。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为我们解决传统公共政策过程中缺乏公民参与和社会公正的弊端,探索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可以分三个维度来考量,即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和参与的效度。参与广度主要依赖参与人数的累加来实现;参与深度指参与者对公共政策实质和内容的把握深入准确、辩论深入、意志独立;参与效度指的是参与的可控状态。只有将这三者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深入认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可以分三个维度来考量,即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和参与的效度。参与广度主要依赖参与人数的累加来实现;参与深度指参与者对公共政策实质和内容的把握深入准确、辩论深入、意志独立;参与效度指的是参与的可控状态。只有将这三者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深入认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在网络时代,"政府—媒体—公众"三元关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公众可以在网络上较为自由地表达意见、建议、评论和诉求。因此,科学管理网络舆论,必须建立"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意愿,网上言论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舆论形式。如何使公众有效进行舆论监督、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创新与人本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其主要特征是尊重公民权、坚持公共利益导向和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诸多政策误区,主要表现在:片面重视政策效果,忽视人的需求;片面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发展;片面重视效率追求,忽视社会公平;片面重视政府主导,忽视公众参与。因而,当务之急是实现公共政策的转型以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主要途径是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模式、转变政策执行与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公信力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公信力危机挑战,而网络舆情则能为化解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提供支持,进而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的价值实现。本文针对网络舆情自发性、零散性和某些非理性等特点,提出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领域的公众参与,培育网民理性参与的素质和能力,规范参与原则,完善网络舆情的公共政策吸纳机制,使其能更好地为提高公共政策公信力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机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和具体表现形式,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渠道。随着民主政治发展步伐的加快,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维护自身利益。从公众参与机制的价值分析出发,可以看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从决策主体、制度、参与渠道等多个层面提出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预算与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动公共预算改革中,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力量,增强对公共预算的审查和监督,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浙江省温岭市近年来探索开展的“参与式预算”,以预算为切人点,以民主恳谈为主要形式,通过有序、有效组织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参与预算编制讨论和执行监督,很好地破解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公共预算改革这两个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公共政策的出台,无不涉及到群众切身的利益,其制定也必须充分征求民意,使群众的意见得到切实反映。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中作出的权威性公平分配。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种公平分配是通过机构和机制实现的,如果没有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和制度平台,那么,公平公正就变成一句空话。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政策制定如何充分体现民意?公众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些都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陆建民 《中国妇运》2008,(5):34-37,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充分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众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参与程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妇联要真正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就必须在下情上达的同时,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努力将妇女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并促成其实现。借助于每年“两会”的议案、提案和书面意见,上海市妇联在参与公共决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议程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议程设置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议程设置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对政策议程设置公共性偏离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大熹  黄子婕 《求索》2011,(3):82-83,200
政策参与是公民实现自身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而言,尤其有必要吸纳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以凸显公共政策的公共性;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操纵;使社会性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大熹  汪小峰 《求索》2007,(8):54-56
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以增强其公共性十分必要,一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各利益群体进行博弈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二为公民参与是弥补政府有限理性的缺陷与克服公共权力腐败的必要路径。在我国,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存在缺位问题。鉴如此,有必要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机会。我国目前已拥有逐渐提高的国民素质、良好的法制基础和逐步完善的民主机制等诸多有利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的可行性条件: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接踵而至,相互交织,使得当今社会日益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而且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系列变化是在时空压缩的现代情境和特殊语境中发生的,其变革之快、变化之巨、领域之广堪称空前,以至于我们再要回想起一二十年前的社会,都会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的社会全方位的转变,对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公共政策,表现出严峻的挑战。公共政策是实现公众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意选择,是引导公众和社群的行为准则,是由特定的机构制定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过程。正是由…  相似文献   

20.
陈建华 《前沿》2009,(1):22-24
社会公共政策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公共利益无疑应当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政策以解决问题为依归,但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政策效果可能就会不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其实是一个多元的价值构成,有公平与效率价值、稳定与革新、法治权威和民主参与等价值之间的平衡和矛盾。这些价值取向组成了一个价值包,从而形成了社会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多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